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今天10月8日 让星辰大海记住这个日子

作者:共青团中央 发布时间:2016-10-08 18:37:35 来源:共青团中央 字体:   |    |  

今天10月8日 让星辰大海记住这个日子

视频:http://tv.sohu.com/20161008/n469679755.shtml

    六十年前的今天,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

  下面这个视频,2分钟带你领略中国航天六十年的辉煌。

  星梦六十载,一曲东方红。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莫高窟的飞天壁画,从战国诗人屈原的天问到明朝万户飞向空中的首次尝试……

  飞天梦,与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一样悠远。

  近现代我们落后了,直到新中国成立,最早仰望星空的民族才真正迈出探索太空的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说,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60年风雨兼程,60年春华秋实。几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使中国迈入世界航天大国行列。

  60年风雨兼程,60年春华秋实。几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使中国迈入世界航天大国行列。

  回望一甲子,中国弹星箭船的每一次升空、每一次飞行,无不是在挑战中实现跨越,在艰辛中铸就辉煌。

  苦难辉煌

  1949年秋的一天,旧金山港。

  “克利夫兰总统号”缓缓驶出,载着梁思礼和他似箭的归心,奔向彼岸的祖国。“故乡的码头上,老母亲一定在等着我。”这位梁启超先生最小的儿子心想。

  此时,已获美国终身教授身份的钱学森也开始了回归之旅,但他和夫人为此被美国政府扣留5年之久。

  到1956年,已有一大批侨居海外的科学家冲破重重阻碍,回国报效。  

钱学森

钱学森

  1956年10月8日,北京西郊。

  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钱学森任院长,梁思礼负责导弹控制系统研究。

  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背负保卫国家安全的神圣使命,在一穷二白中起步。1959年,中苏友好关系破裂,苏联撤回专家。聂荣臻元帅擂着桌子说:“逼上梁山,自己干!”

  

1966年10月,钱学森(右一)和聂荣臻(右二)主持核导弹发射试验

  1966年10月,钱学森(右一)和聂荣臻(右二)主持核导弹发射试验

  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仿制的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发射上天。随后,中国开始自行设计导弹。1966年,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甲”完成两弹结合试验,打破了大国核垄断。

  放飞神剑、收获和平。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东风”劲吹、“红旗”招展、“长剑”啸天、“鹰击”长空,一枚枚导弹犹如神剑,振我国威。  

60年间,从毛主席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到“八年四弹”,再到“三抓”任务完成,中央的战略决策和一系列重大科技工程的实施,引领中国航天一次次惊人跨越。

  1

  60年间,从毛主席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到“八年四弹”,再到“三抓”任务完成,中央的战略决策和一系列重大科技工程的实施,引领中国航天一次次惊人跨越。

  60年间,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三大里程碑为代表的巨大成就。

  ——1970年4月24日,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一曲“东方红”,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往返太空,成为首位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准确入轨,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的梦想。  

60年间,中国航天历经了国防部五院、七机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两大集团公司等体制变革,打造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产业,培育了一支英雄的队伍。

  60年间,中国航天历经了国防部五院、七机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两大集团公司等体制变革,打造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产业,培育了一支英雄的队伍。

  精神密码

  中国航天的惊世腾飞像道谜。

  起步之谜。

  一根粗木头加一个白铁皮箭头就成了火箭模型;马粪纸上涂上墨汁,探索空间光学滤波器的研制;猫的胡须也能当红外地平仪探测器的装配工具……如此艰难的起步,在世界航天史上绝无仅有。

  速度之谜。

  1990年7月16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直刺蓝天。

  一位美国火箭专家握着时任“长二捆”火箭总设计师王德臣的手说:“我来向你道歉,中国人了不起,你们创造了奇迹!”两年前,中美签订用“长二捆”发射两颗美国制造的澳大利亚卫星的合同时,这名专家曾说:“我们研制新型火箭要四五年。中国人想用18个月发射‘长二捆’是不是吃了鸦片,产生了幻觉?”

  中国航天人做到了,火箭如期竖在发射台上。  

今天,10月8日,让星辰大海记住这个日子

  谜底是什么?

  深厚博大的中国航天“三大”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1958年,大西北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黑河下游。

  中国第一个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此组建。这里创造了在中国航天事业和武器装备发展史上的“23个第一”。

  伟业与牺牲相随。

  与巍巍发射塔架一起矗立酒泉的,还有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这个不朽的军阵里,长眠着700多位航天英烈。  

航天是世界上风险最高的事业之一。

  航天是世界上风险最高的事业之一。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前,38岁的杨利伟摘下手表,托战友带回家。他给妻打了个长长的电话。“如果有什么意外,那就算是我的交待吧。”

  火箭升空过程中,箭体振动带来巨大痛苦。“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他回忆说。直到后来,振动减弱,他睁开眼睛。指控大厅有人欢呼起来:“利伟还活着!”

  正是这出生入死、为国奉献的飞行,帮“神箭”找到了减振的新方法,工程得到完善。

  中国人就是凭着这股子硬气,一步步向太空挺进。

  时光流转,精神弥坚。

  这种精神密码,在老一辈航天人曾经追随大漠驼铃、住帐篷、滚地窝的背影中、华发里;在新一代航天人的实验室里、试车台下、震动塔旁、计算机上;在每一次失败的奋起里,在导弹火箭的每一声昂首长啸中。

  它早已融入航天人的血脉,成为一种基因、一种气质。

  天地之梯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

  航天人勇攀天地之梯的接力,如同圣火传递。

  今天,“东方红一号”仍在绕地球飞行。尽管,当年为之奋斗的人不再年轻。

  "东方红一号’发射那年我7岁,从广播中听到《东方红》兴奋不已。”儿时的这曲《东方红》,让周志成一生与航天结缘。这位“东方红三号”的业务骨干,后来成为“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的总设计师。

  他告诉记者,崭新的“东方红五号”大容量通信卫星预计2018年首飞,关键指标可与国际一流水平比肩。  

“新星”闪亮登场,未来世界航天舞台将更加“中国味”十足。

  “新星”闪亮登场,未来世界航天舞台将更加“中国味”十足。

  ——

  运载火箭:今年11月中国大火箭长征五号将迎来首飞。此外,长征八号也将完成研制并首飞,重型运载火箭工程关键技术已突破。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太空行走,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

  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交会对接,随着完整掌握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中国开始迈向空间站时代。

  ——

  探月工程:“嫦娥五号”2017年前后发射,从月球采样返回。“嫦娥四号”2018年前后发射,首次挑战月球背面软着陆。

  ——

  火星探测:中国首次火星全球遥感与区域巡视探测获国家批复立项,计划2020年飞向4亿公里外的火星,一步实现“绕、落、巡”。

  ……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既能直接创造巨大产出改善民生,又能有力助推整个国家的产业升级。”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洪太说。

  如今,北斗导航系统“指挥”收割机飞驰在广袤农田;万艘装有北斗海洋渔业终端的渔船可获得实时应急求救、海况、渔讯服务……“北斗+”正深刻改变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

  2020年前后,北斗二号全球组网系统将提供覆盖全球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国内卫星导航与位置产业服务产值超过4000亿元。  

1987年我国返回式卫星首次搭载植物种子试验以来,已有10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经过太空育种。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以来,数千项技术成果“军转民”。

  1987年我国返回式卫星首次搭载植物种子试验以来,已有10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经过太空育种。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以来,数千项技术成果“军转民”。

  “航天云网”助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在涉及国家信息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及税务等安全领域,航天技术的转化作用发挥得愈加明显。

  在筑牢国家安全基石的基础上,中国航天实现了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领域的长足发展,在国际上赢得声誉,展现自信!

  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

  “我相信,下一个甲子,只要坚持科学发展、务实发展、协调发展,中国航天的触角就能够伸向更加遥远的太空。”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科院院士孙家栋说。

  太空之路,前景广阔;中国道路,前途光明。  

视频制作:青微小站

  文章来源:新华社,作者余晓洁、白国龙

  更多资讯 中国科技实力到底行不行?

  中国航天的秘诀,就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如山的碑阵里

  航天日|看海报,与你感受星辰大海

  谢谢当年的不收之恩,把我们逼成了你们最害怕的样子  

今天,10月8日,让星辰大海记住这个日子  0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