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中国:40年前的人民公社

作者:马格宁思 发布时间:2016-07-24 23:08:05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豫西伏牛山麓一个知青亲身经历的真实的人民公社

311911e81169bc6b7bd76df16c67789c.jpg

  近日,读了一位知青撰写的回忆插队时的文章,题目是《在灵宝常卯插队的日子》,它把我们带回了40年前,河南省西部地区一个普通的人民公社真实的生产与生活景象,感慨万千、思绪久久不能平静。现将该文转载如下:

  【说来话远了,一晃近40年了,公元1977年7月~1979年12月,我在河南省灵宝县焦村人民公社常卯大队第六生产队插队,我们生产队的队长叫许项武,当年是40多岁的壮汉,他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是祖国最可爱的人。

  河南灵宝位于伏牛山脉的东麓,处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的豫西地区。我插队的常卯大队地界,恰有陇海铁路穿村而过,离常卯最近的火车站是秦村站,从灵宝站向东到秦村站,票价0.2元,在中国铁路车站的等级中,属于最低的五等车站,有慢车绿皮车停靠。我们从家里往来有时坐火车,但多数是逃票的,大概铁路职工对知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常卯大队插队的知青主要是823部队子弟,也有少数灵宝县城的知青。为此,部队出资在村头盖了两排红砖瓦房,有集体宿舍和伙房。这在当时的村里可能是最好的房子了,知青们大部分住集体宿舍,少部分住在社员家里,干活的时候则到各自的生产队去。北方的农活我大多数都干过,如:种麦子、浇水、割麦、打场;种玉米、间苗、培土、收棒子;种棉花、摘棉花;摘苹果;收割豆子;拉架子车往地里送粪、到公社送棉花;握着大铡刀给牲口轧饲料,俗话说:一寸三刀,无料也上膘;参加过村里的红喜事娶媳妇;赶上过村里盖新房上梁的大事;第一次知道,生产队库房的锁头是要两把钥匙同时开,才能打开的,里面有队里的麦子、还有不少似汽油桶大小的食用油桶,里面装着满满棉籽油,队里分油的时候,我用塑料桶打过油。当时,我所在的生产队,年底分红时,一个工分值0.6元。全大队各个生产队的分值是不一样的,低的0.3元,高的1.0元以上,绝大部分是中等偏上0.6-0.8元的水平。也就是说,刨除队里已经分给社员的粮、棉、油、果等之外,剩下就是“纯利润”。我的两个同学知青,当年分红时,还用生产队的驴和架子车,行程几十公里,将满满一大车劳动收获:麦子、玉米、红薯、苹果、棉籽油等,拉到部队营区的家里,这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当然,知青也干了些“劣迹”之事,例如:将炸药和雷管塞进酒瓶里,到大队的水库里去炸鱼;偷队里的苹果和玉米吃;用土制长筒砂枪打野鸽子等。

  具体说说二、三件事吧:

  我虽然是知青,可咱是男劳力,加上身高1.84米的个子,还有两年多灵宝体校锻炼的底子,在队长许项武眼里,我还是能干活的。那时男劳力每天挣10个工分。在当时农业基本上全靠人力、畜力的情况下,男人在农村是擎天的。记得一天,那是在农忙的时候,具体干的什么活忘了,当晌午收工时,队长招呼大家说:今天出工的人,无论男女队上一律管饭,那天没有出工的就没有这个待遇了。于是,大家说说笑笑,三五成群的去了一户社员家,具体是谁家记不太清了。但是,大海碗的麦面面条、小脸盆大的麦面烙饼,我至今没忘。呵呵,民以食为天,吃是忘不了的。在农忙时,这种做法是鼓励社员多出工,多干活的犒赏。此事,事前是保密的,往往只有队长、副队长和会计知道,否则就失去激励的作用了。大铁锅、烧得是玉米秸的柴火,拉封箱的节奏声、麦面面条的香气、麦面烙饼的油花,八仙桌上的大海碗、辣子、油盐蒜泥、小板凳、长条凳,满院子的说笑声,旱烟、纸烟,青烟渺渺,是劳动后的喜悦和对美食的垂涎吗!但是,吃这个饭还是有讲究和规矩的,不能乱吃。此时,男人则显示出来了大丈夫的待遇了。男劳力每人有一张小脸盆大的面麦烙饼,面条随便吃;女人则没有烙饼,只能吃面条。农耕,男人是要吃大力的,自古女人就懂得,现今依然如此。忆往昔,看今天,绝对不能道听途说,把人民公社说成“大锅饭、养懒汉、共产风”,那时的农民是吃得饱、穿得暖的。或许,那顿饭吃得太饱了、太香了,已经快40年了,依然让我记忆犹新。

  架子车,在当时的农村是重要的劳动运输工具。它是一种人力车,类似马车的缩小版,是用很结实的木料做的,两根长而平直的车把,中间一根结实的攀绳,人在车中架辕,有两个矮车帮,车轱辘有自行车轮胎的3-4-个粗,连接两个轱辘的车轴是钢的,直径有一只手握着那么粗;往地里送粪等装散物时,车上再加上一个半米多高的,用竹子苇条编成的车围子即可。它的刹车装置很独特,是一种三棱的圆型的里面带细钢丝加固的橡胶圆圈,大概有半米多直径,将其绑定在车尾部,刹车时,只要将车把抬起使其与地面摩擦即可。

  男劳力与架子车结合的活,一般都是男人的重活计。秋天种小麦之前,需要拉架子车往地里送粪,这是男爷们的活,当时农村施肥绝大部分还是使用农家肥,果树和棉花已经使用农药了;记得在小麦拔节浇拔节水的时候,在水渠的进水口处放几大快化肥,由水慢慢的溶解带到地里去。还说送粪,需要用架子车一车车的拉到地里,每走十来步卸下一小堆,用铁锹撒匀,再等大队农机站的派拖拉机带着多铧犁来进行机械化翻耕。在40年前,在中国豫西农村一个普通的人民公社所属的大队就有农机站,而且还拥有不只一台大型拖拉机,我清清楚楚记得是轮式铁牛系列拖拉机,它还配有一个四轮的箱式拖车。接着再说,拉架子车往地里送粪一般靠人力是拉不动的,因此,在架子车旁系一根钢丝绳,挂在一头牲口后面,由畜力来拉动。一个有趣的事,每当要收工的时候,无论是马、骡子,还是驴,它们似乎也知道要收工似的,每当这时,你只要将其缰绳往它们的脖子上一系,再拍拍它的屁股,它就一溜烟地颠颠的走了,你还没有回村时,它们早就跑回生产队的槽头大吃起草料来了。看来成语说的太对了,真可谓老马识途呀。

  我拉架子车干活,还有一次与以往不同。有一天早上,队长派活,让我去公社送棉花。老把式们将棉花包高高的装在架子车上,用现在的话说,那真是超高、超长、超宽,我是第一次驾这样的车,队长笑着对我说:你个子大,么事的,去焦村公社都是公路大道。我心想:车翻了也没有事的,反正是一车大棉花包呗。于是上路了,我的车前面挂着一头个头挺大的驴,我的车后面又挂了第二辆车,也就是一驴两车。刚刚走上公路大道,牵驴的伙计就把驴缰绳系在驴脖子上,大撒手不管了,只管溜达着和我聊天,前面遇到小路口的时候,我怕驴拐上小路,让他去牵驴,他笑笑说:不用管,驴知道怎么走。正如他所说的,直到公社国家棉库大门,驴子一步都没有走错。看来我对老马识途的理解是片面的,老马不仅仅是贪吃认识槽头的路,而且还认识它干活走的路。国家棉库,高高的棉花垛,长长皮带式传送带,把棉花送上垛顶。下午回村的时候,依然是一驴两车,我们拉的架子车仍然满载,只是两个车上坐的是咱队里的几个媳妇,她们是去公社的供销社采购东西的。我前面的车是副队长江黑(或江海,同音)的,他40岁左右的个子不高的黑壮汉子,一路上我们俩人成了媳妇们的取笑对象,夸我说:部队的娃子多好呀,个高白净,下辈子肯定不会再嫁给像副队长那样的了。我第一次经历这样的玩笑,不知道说什么,红着脸只顾埋头拉车。

  现在回想起来,我有一种自豪感悠然而生,我曾经是一名人民公社的社员,粮食我们种,棉花我们栽,我们给国家交公粮、交棉花,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如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按照工业组织形式、工业生产方式、工业管理方法、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属地城镇化生活设施等,建立全新概念的“新人民公社”时,我还愿意再一次去插队,成为新人民公社的新社员。

  在农村插队的经历是我一生中难以忘却的。由此才构成了我丰富的人生:工农商学兵党政工团我都干过了。我期盼着,中国农业能够走向一条康庄大道!

  对当今中国农业的启示:

  读完这篇真实的、栩栩如生的知青回忆文章,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审视、分析,中国40年前的人民公社状况:

  1、生活水平温饱有余。上世纪70年代,广大人民公社社员的温饱是没有问题的,是吃得饱、穿得暖的。例如:全年365天,按照家庭为单位,男女分别计算,每个工的分值分别为0.3元、0.6元、1.0元计算,具体如下

  一个家庭全年收入:

  (一)分值为0.3元:

  男劳力(丈夫):出工330天,每天10分,共3300分,每10分算一个工,共330个工,每个工的分值是0.3元,全年收入99元,每月8.25元。

  女劳力(妻子):出工300天,每天8分,共2400分,每10分算一个工,共240个工,每个工的分值是0.3元,全年收入72元,每月6元。  家庭合计:171元/每年,即14.25元/每月。

  (二)分值为0.6元:

  男劳力(丈夫):出工330天,每天10分,共3300分,每10分算一个工,共330个工,每个工的分值是0.6元,全年收入198元,每月16.5元。

  女劳力(妻子):出工300天,每天8分,共2400分,每10分算一个工,共240个工,每个工的分值是0.6元,全年收入144元,每月12元。

  家庭合计:342元/每年,即28.5元/每月。

  (三)分值为1.0元  男劳力(丈夫):出工330天,每天10分,共3300分,每10分算一个工,共330个工,每个工的分值是1.0元,全年收入330元,每月27.5元。

  女劳力(妻子):出工300天,每天8分,共2400分,每10分算一个工,共240个工,每个工的分值是1.0元,全年收入240元,每月20元。  家庭合计:570元/每年,即47.5元/每月。

  (注:当时,国家干部24级的工资45月每月。

  2、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当时除了小麦、玉米外,还有棉花、豆子、红薯、苹果等经济作物。棉花籽用来榨油,解决了农民食用油问题。在保证国家粮食和棉花等上交任务的同时,生产队因地制宜种植各种作物。

  3、农业机械化到大队。40年前,在河南西部一个普通的人民公社,拥有了农机站,配备了大型拖拉机,以及配套农业机械。据此推论,全国广大人民公社绝大多数的大队,都应该拥有大队一级的农机站。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更是如此。

  4、农田水利设施健全。文中提到大队有水库,生产队给小麦浇拔节水时,是通过水渠来灌溉的。当时,人民公社的基本农田和兴修水利建设是最大的基础工程,基本上建立了以大队为单位的农田水利设施。全国上下大兴水利建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参加建设劳动;河南林县人民开凿的人造天河“红旗渠”,至今还造福于后代子孙。

  5、按劳分配无大锅饭。社员每天出工劳动都是实行工分制的,男劳力一般每天10分,女劳力每天8分。农活由队长分配,队长按照活的轻重、道的远近、难易程度等综合考虑,分配活计,基本上是公平合理的,工分由生产队会计记录,每个社员自己也有一个“记分册”,本人记录自己的工分,定期或不定期的与会计核对。年底,根据工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在一个大队内部各个生产队之间也是独立核算的,没有平均主义、没有养懒汉,吃大锅饭的现象。

  6、管理水平朴实管用。人民公社的“工分制”是一种简单、明了、易懂、实用的劳动管理方法。它将劳动组织、劳动调配、劳动定额、劳动考核、劳动核算、劳动分配等集于一身,行之有效,朴实管用。另外,在农忙的时候,生产队免费派饭的做法,也是调动社员积极性,鼓励多出工、多出力。迄今为止,河北省周家庄乡,即“周家庄人民公社”是全中国唯一的完整保留下来的最后一个人民公社。它完全按照人民公社的“工分制”进行按劳分配的。它实现了属地化的城镇化,实现了共同富裕。我人民公社的星火燎原之势保留了火种。

  7、乡村和谐家庭融融。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秩序是很好的。没有别妻离子,没有留守妇女,没有留守儿童,没有只留下老人与小孩种地,家庭结构是稳定的,家庭关系是其乐融融的,能够赡养父母、能够抚育子女。有正常的劳动生活和家庭生活。农村没有凋敝与破败,是有生气的、有人气的。

  8、主人地位活的尊严人民公社的在社会上是有地位的,社员是人民公社的主人,农民即社员是有社会地位的,是有尊严的。在中国社会大排序中,工人阶级、贫下中农、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农民没有被歧视,不是二等公民,他们活的有尊严。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按照自然规律之数学规律分析,任何事物的在数量上的存在,一般都是按照“正态分布”的,也就是说,人民公社办的差的占10-20%,一般的(正常的)占60-80%,好的占10-20%。因此推论:人民公社应该有80-90%是办的一般的(正常的)和好的。那么,难道因为有小岗村那样占10-20%差的,就一刀切的否定整个人民公社吗?!绝不能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中国农业应该允许有个体农户存在,有合作社存在,有人民公社存在,有国营农场存在,有生产建设兵团存在,有“新人民公社”存在。今天的中国共产共人,要再一次勇敢的站起来,拿出否定文化大革命当中错误的勇气,否定一刀切的整个解散、撤销人民公社的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初或许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是,它既不是资本主义,即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也是大地主、大农场主垄断下的规模化、现代化大农业;它也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而是封建主义的小农经济的残渣余孽。它与社会化大生产,与农业现代化是背道而驰的。中国农业走到今天的地步,时间与实践则是最好的回答!

  结束语

  借用原文的一段话:【如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按照工业组织形式、工业生产方式、工业管理方法、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属地城镇化生活设施等,建立全新概念的“新人民公社”时,我还愿意再一次去插队,成为新人民公社的新社员。】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