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郝贵生:《资本论》的当代意义究竟是什么?

作者:郝贵生 发布时间:2022-08-15 17:52:41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郝贵生:《资本论》的当代意义究竟是什么?

——五谈对“资本”本性的认识

  近几十年思想理论界的重大争论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结论是否科学?是否过时了?是否有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围绕《宣言》,有些人说,结论错了,阶级斗争观点错了、两个必然错了,消灭私有制错了,两个决裂错了。《宣言》是马克思坐在屋子里苦思冥想出一些概念、范畴拼凑出一套体系。我们这些专业学者都搞不懂,怎么能够把它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呢?还有些人说,《宣言》的结论是正确的,没有过时,不仅革命年代有意义,今天搞建设也有极其重要意义。他们也号召全党要学习《共产党宣言》,但却对《宣言》的基本思想进行歪曲,阉割其灵魂和精髓。用歪曲的《宣言》思想指导当今中国的实际。同理对待《资本论》也是如此。国外资产阶级和国内某些理论家公开否定《资本论》的科学理论尤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否定,由此推出《资本论》过时了,没用了。共产党人今天不应该用《资本论》的思想作为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但还有一种思潮,就是认为“资本论”的结论是科学的、没有过时,也有用。他们批驳了那种“过时论”和“无用论”思想。但是自觉不自觉地不同程度地歪曲《资本论》的某些思想,以这种歪曲的某些思想解读《资本论》没有过时、还有用。这里就涉及到对《资本论》科学内容的认识和《资本论》的当代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个话题比较大。我这里仅就人民大学著名经济学家也是我们国家《资本论》研究的泰斗级人物卫兴华的一篇关于《资本论》的意义的文章谈起。

一、某些学者对《资本论》意义认识的片面性

  2017年,是马克思《资本论》发表150周年,官方媒体、刊物发表了大量纪念文章。这些文章基本是高度肯定《资本论》的内容和意义,他们不同程度都批判了《资本论》过时论、无用论的观点。卫兴华同志在《“资本论”依然放射着真理的光芒》(《人民日报》2017年7月5日)文章着重讲了两大意义。第一,他认为,《资本论》对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意义。他说:“首先,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刻分析和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和必然性以及其运行过程和经济社会后果,因此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资本论》在一些西方国家又成为畅销书。目前,一些西方国家也在纪念《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德国《商报》今年4月13日发表《资本论及其剩余价值》一文,其中写道:‘直到今天,谁想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一再产生危机,他就绕不过这部著作。’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资本论》第一卷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部著作属于‘人类的记忆”,因为它‘在世界范围内对社会运动有巨大的影响’。第二,《资本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资本论》所揭示的商品经济规律,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其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特点和有关发展生产力的一些基本原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可见,《资本论》并没有过时,依然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研究和思考。”对于第二点意义,他又讲了三点:一是《资本论》中阐明的商品经济规律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要遵循的客观规律。也就是有益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就要学习马克思分析问题的辩证方法,坚信在旧制度内部会有新社会经济因素不断积累,由量变最终引发根本性的质变。当代资本主义不是返老还童、青春永驻,离社会主义更远。相反,是不断增添转向社会主义的阶梯,离社会主义更近了。认识到这一点,显然有益于增强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三是有益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三点是全文的重点。

  笔者也查阅了卫兴华同志其它类似文章以及其他经济学家谈“资本论”的意义也大都是围绕这两大意义谈的,而且特别从《资本论》中努力挖掘对当代中国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而当前某些权力者和部分学者努力挖掘“资本”对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实质就是卫兴华这种谈《资本论》意义的思维模式的延续。这就是主流媒体和主流学者是如何认识《资本论》的意义的。我认为这种认识是有片面性的、不准确的。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对《资本论》认识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过于简单、狭窄、肤浅,只停留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认识上。第二,不应该简单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同一性角度,而主要应该从根本对立、斗争角度引申出《资本论》对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从笔者对《资本论》和马克思主义其它著作的学习研究中,确实可以从对资本主义认识和对社会主义两个方面概括《资本论》的意义,但具体内容与卫兴华等专家、教授有所不同。

二、《资本论》对于认识资本主义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认识意义

  《资本论》估名思义就是“资本主义论”,因此,谈论《资本论》的意义应该着重从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谈起。只有谈清楚对资本主义认识的意义,才能谈对作为资本主义的否定因素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意义。笔者认为可以从六个方面谈对资本主义认识的意义。

  1、《资本论》首要的意义也是最根本的意义就是揭露了资本的本性和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现象就是“资本”。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论证“资本主义”的永恒性和不可改变性,就把资本主义的一切经济现象都看做物。商品交换就是物物物的交换,货币也是物,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资本自然也是物与物的交换的产物。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揭示了资本不是物,而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是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剥削压迫的产物,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无疑是《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认识的最首要最根本的意义。离开了《资本论》对资本本性的揭露和批判,其它任何意义都无从谈起。也只有从这一点出发,才能谈清楚其它的意义。也许有学者认为,这一点已经成为经济学的“常识”,未必任何谈论《资本论》意义的文章都必须谈资本的本性。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思想理论界包括我国一些号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教授、博导未必都真正认同和承认。最近国内媒体上刮起的重新把资本当做物、当做生产要素的歪风邪气就是他们否定《资本论》关于资本本性的根本变革的具体表现。如此把“资本”看做物的本性就是对《资本论》的根本否定,谈何《资本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揭示了资本积累的规律,为此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工人阶级生活贫困化以及工人阶级反抗斗争的深层次的经济和阶级根源。

  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不仅是物质产品的再生产,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正如马克思所说:“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联系起来考察,或作为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972年,第634页)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资本家才能够把工人身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做资本积累。这样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成果增值资本价值,扩大资本规模,这就是被等价交换的外衣掩盖着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的本质,也就是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积累越多,市场规模也就越大,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也就越高。所以马克思说,资本积累的结果“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同样,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或积累再生产出规模扩大的资本关系:一极是更多的或更大的资本家,另一极是更多的雇佣工人。劳动力必须不断地作为价值增殖的手段并入资本,不能脱离资本,它对资本的从属关系只是由于它时而卖给这个资本家,时而卖给那个资本家 才被掩盖起来,所以,劳动力的再生产实际上是资本本身再生产的一个因素。因此,资本的积累就是无产阶级的增加。”(同上,第673—674页)为此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积累导致两极分化、工人阶级生活贫困化以及工人阶级反抗斗争的深层次的经济和阶级根源。

  3、进一步揭穿和批驳资产阶级思想家把资本主义打扮成“自由、平等、博爱”的虚伪外衣

  资产阶级是打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反对封建主义,同时他们认为他们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质是自由、平等、博爱,是最公平的社会。空想社会主义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不公平现象。但他们只是从结果批判资本主义,而不能从资本主义生产和运行过程批判之,因为在资产阶级思想理论家看来,资本主义生产交换都是遵循物与物的平等交换原则进行的。资本在交换过程中获得剩余价值也是“公平”的产物。《资本论》揭露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说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揭露资本家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占有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由此揭示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是购买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而占有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以此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平等外衣下的真正的不平等。恩格斯说,《资本论》“如雷鸣电闪,因为第一次从总的联系中考察了全部资本主义生产,完全驳倒了全部官方的资产阶级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322页)马克思自己说,他的《资本论》“无疑是向资产者脑袋发射的最厉害的炮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543页)

  4、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与私人占有性之间矛盾的不可克服性

  资本的本性就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马克思说,这种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是无止境的、无穷无尽的。这就迫使资本家最大限度扩大扩大生产。但任何生产的物质产品都必须能够售出,由此实现资本家最大限度获取利润的需求。这种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与社会的真正需要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资本主义生产的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甚至被成批成批销毁,生产也急剧下降。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发生这种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源正如恩格斯所讲的“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愈加鲜明地表现出来。”这种矛盾首先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其次又“表现为个别工厂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马克思由此揭露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无政府主义、无计划性、盲目性给生产力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极其严重的危害性。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现象正是资本主义这种矛盾的典型表现,是阻碍社会生产力和社会进步发展的深层次的经济和阶级根源。固然,每一次经济危机爆发之后,资产阶级也自觉不自觉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做适当的调整,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与私人占有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克服的。每次经济危机的暂时克服实质上隐藏着新的更大的危机。根本解决这种矛盾的唯一途径就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取而代之。

  5、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扩张发动战争的本质源于资本的本性

  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穷尽的掠夺本性决定了资产阶级绝不满足于对本国劳动者的剥削,它必然要把这种资本的运行方式延伸和拓展到全世界。《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资本的这种本性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即把整个世界变为资本的世界市场。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开拓世界市场,并通过发动侵略战争达到其目的。18世纪西方列强不断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正是源于这种资本的本性。当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市场即争夺殖民地发生尖锐矛盾之后相互直接也通过武力来解决。列宁揭示的帝国主义的垄断性、寄生性、腐朽性、垂死性等都是资本本性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延续和新的历史环境、条件下的表现。人类20世纪两次最大的世界大战的根源也是资本的本性。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苏“冷战”、苏联解体以及美国霸权行为愈演愈烈、两伊战争、海湾战争、轰炸南斯拉夫、入侵伊拉克、阿富汗、炸死卡扎非、挑起叙利亚内战以及今年爆发的俄乌战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摩擦、意识形态领域的和平演变、借台湾问题不断挑战中国的底线等等追根究源,无不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背后的资本财团的资本本性的所作所为等等。离开《资本论》对资本本性的揭露批判。离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根本解释不清楚当今世界矛盾斗争乱象的深层次原因。

  6、进一步证明了“剥夺者被剥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

  《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资本论》在对资本主义具体运行过程和规律的揭示基础上,继续对“两个必然”思想进行拓展和深化。正如《资本论》第1卷第24章讲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发展趋势时讲到:“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1—832页)恩格斯在《资本论》刚刚出版时写的书评中就明确指出,《资本论》“作为自己的终极目的,并且以无可怀疑的知识所做的绝对认真的研究,得出了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定要被消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1964年版,第237页)

  以上是笔者对《资本论》从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意义概括的六点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一点内容。第一点是其它五点内容的核心、前提、基础,不讲资本的这种剥削本质,根本就讲不清楚其它五点内容。特别是离开资本的本性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更是无稽之谈。《资本论》也讲资本对发展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但那是讲资本主义产生初期,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相比具有进步性。马克思写作《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时,马克思揭示的主要就是“资本”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极大的阻力、桎梏、破坏作用以及必然灭亡的历史发展趋势。但是某些《资本论》研究者竭力否认《资本论》的上述意义,主观推断马克思的上述结论过时了,过早了,资本主义还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还没有发展到灭亡的地步。社会主义应该在“全球化”的时代向资本主义学习,不仅学习先进的生产力,还学习其先进的社会管理模式、经验、方法。其不断“招商引资”和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带上一顶“社会主义”的大帽子,就说明其对《资本论》阐明的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律及对社会发展的阻力、桎梏和反动作用至今认识是模糊甚至是完全错误的。

三、《资本论》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启示

  《资本论》对社会主义的意义包括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两方面

  第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杰出贡献。

  1、在《共产党宣言》基础上对资本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

  《宣言》主要是从社会基本矛盾角度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宣言》中也涉及到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特别是雇佣劳动现象,但个别地方不准确,不成熟,如还不能严格区分“劳动”和“劳动力”。而《资本论》马克思依据更加详细、更加全面的事实材料更准确、更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正如恩格斯所说:“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得到。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的著作现在和将来都是有价值的,可是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攀登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明白而且一览无遗,就像一个观察者站在最高的山巅观赏下面的山景那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95年,第589页)

  2、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恩格斯说《资本论》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是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表述。这里所涉及的不是鼓动性的词句,而是严密的科学结论。任何人,不管他对社会主义采取什么态度,都不能不承认,社会主义在这里第一次得到科学的论述,而且正是德国终于有机会也在这方面作出这种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411—412页)恩格斯在批判杜林中阐发的“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论意义时说,“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995年,第548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概论”中还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一起,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把《资本论》看做“工人阶级的圣经”,该书所做的结论“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原则”,列宁说《资本论》是“叙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的和基本的著作。”

  3、指出了“消灭私有制”和“剥夺剥夺者”是世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

  《共产党宣言》在“两个必然”基础上,用最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共产主义也是共产党人的最根本的宗旨和使命,用当前时髦的语音就是世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是“消灭私有制”。《资本论》揭示资本的本性和运行规律,也是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一二再再二三地阐述,资本主义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被剥夺。而且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阶级就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二版跋中讲到,在资产阶级发展中,出现了一个对资产阶级批判和斗争的阶级。“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972年版,第18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社会主义编中也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同上,第633——634页)

  第二,对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巨大指导意义。

  需要指出,《资本论》的主要内容是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揭露,通过对资本主义本质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揭露、批判指明了它被否定和消灭并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它指明了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未来社会的总的经济特征和运用规律,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各项具体措施。恩格斯谈到在《资本论》出版之后,曾经有许多读者感到很失望,他们误认为《资本论》要揭示出“真正社会主义的秘密学说和万应药方,”“可能会以为从这本书里会知道共产主义的千年王国看来到底是什么样子”。恩格斯说:“谁期望得到这种愉快,谁就大错特错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1964年版,第243页)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指明了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的总的原则和根本措施。如“根本消灭资本”(同上)建立“是以自由劳动者的协作以及他们对土地和他们自己劳动所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公有为基础的”(同上)等等,所以《资本论》对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指导意义并不是直接从资本主义的运行过程、规律和模式、方法中直接挖取,否则就不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而那些直接从《资本论》中直接挖取资本主义的管理模式、经验和方法,这实际是邯郸学步式的打着“社会主义”的外衣行资本主义发展之实。那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典型产物。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应该从与资本主义根本对立、否定的基础上,运用与其根本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运用名符其实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管理理论、管理经验、管理方法。笔者概括为以下几点:

  1、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及其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共产党宣言》讲到“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是夺取政权,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专政。马克思1852年致魏德迈的信中说,这个专政不过是“消灭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哥达纲领批判》中也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995年,第314页)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坚持对敌人的专政和对大多人的民主,就是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

  2、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共产党宣言》中曾经指出社会主义实现首先是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后,就应该“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资本论》中也讲,这种“对资本主义的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恩格斯谈到这一点时说:“无产阶级取得国际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995年,第631页)恩格斯还认为,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把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从资本主义的“这种桎梏下解放出来,是生产力不断地加速发展的唯一先决条件,因而也是生产本身实际上无限增长的唯一先决条件。”(同上,第633页) 原苏联和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是通过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及多种方式建立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制,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原苏联短短几十年迅速成长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新中国也从一个一穷二白的东亚病夫成长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历史巨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根本标准,社会主义公有制度是最终调动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证明了《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走社会主义公有制道路的真理性。那种离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去谈“解放发展生产力”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纯粹是胡说八道。

  3、必须坚持共产党人“消灭私有制”、“剥夺剥夺者”、消灭阶级的初心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关于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根本宗旨讲得清清楚楚,但是某些“共产党人”却总是把马克思恩格斯这些思想忘得一干二净。自觉不自觉地把发展生产力促进GDP的发展作为执政党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任务和宗旨,而且片面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不能促进和解放生产力,因此,自觉不自觉地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批判过的形形色色的所谓“特色”社会主义,实则是假社会主义、真资本主义的道路拿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他们根本不提“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而是强化私有制、强化市场化,强化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培育新的“剥夺者”。如此根本不可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当代社会极其严重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官员腐败、社会风气败坏、社会矛盾激化,人民怨声载道都证明这条道路的荒谬性和死路一条。

  4、突出强调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

  一种社会都有自己特殊的生产目的。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最大限度剥削劳动者的目的。其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所有,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所生产的产品也归劳动者所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能离开两种根本对立的所有制,也不能离开建立在根本不同所有制基础上的生产目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的种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根本原因是与所有制和生产目的直接有关系。因此社会主义权力者在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要和他们本身的全面发展作为生产目的,绝对不能把资本增值和满足资本的追求剩余价值作为生产目的。但不能不正视的客观事实是在当今中国私有化、市场化的改革潮流中,社会主义的执政者虽然一二再再二三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理念,但实践中大量引进外资、大力发展私营企业、大力促进资本的发展,已经程度不同偏离、背离了社会主义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生产目的。如此“改革”就绝对不是社会主义的改革,而是改制,用资本增值取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理论。

  5、社会主义发展经济要依靠计划经济体制

  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之后,当然也必须发展生产力。《宣言》中说,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把生产资料掌握在国家和人民手中之后,要尽快地发展生产力。苏联十月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都是拿出极大力量发展生产力。但不是照搬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方式,不是按照私有制的方式,不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发展经济,因为市场经济的模式已经给生产力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破坏作用。而是在公有制条件下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经济。这在《共产党宣言》、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等文中也讲得清清楚楚。如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讲:“由于社会将剥夺私人资本家对一切生产力和交换手段的支配权以及他们对产品的交换和分配权,由于社会将按照根据实有资源和整个社会需要而制定的计划来管理这一切,所以同现在的大工业管理制度相联系的一切有害的后果,将首先被消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241—242页)《宣言》第二章中说:“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同上,第294页)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中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995年,第633页)但是某些权力者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于不顾,硬要把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照抄照搬过来,特别是把劳动和土地推向市场。资本本性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把劳动力作为商品。这就完全否定了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支配权,完全剥夺了劳动者社会主人的社会地位,重新让资本占有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这种市场经济体制不可能真正调动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是让劳动者重新回到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上。

  6、必须坚持“两个决裂”,批判形形色色的以私有观念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言》在阐明共产党人“消灭私有制”的同时,还阐发了“两个决裂”即同私有制决裂,同私有观念决裂。这是依据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揭露资本主义私有制给无产阶级带来贫困化的同时,也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思想武器就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实则“人本性自私论”思想。如果只是从制度上建立了公有制,而不对“人本性自私论”进行批判,新建立的公有制度就会在“人本性自私论”的反作用下,私有制度还会卷土重来。当今中国极其严重的私有化、市场化改革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本性自私论”的泛滥和影响。2018年,人大周新城教授发表《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一文,遭到了相当多的学者的反对,其中也是著名学者在媒体上公开发表文章反对“消灭私有制”其主要理由就是借口“人本性自私论”,消灭私有制就是泯灭人性。近日某些人竭力鼓吹为资本发展开绿灯,思想根源之一也是“人本性自私论”。事实上,近几十年来,以私有观念为核心的剥削阶级意识形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中华大地蔓延和泛滥开来,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各个领域,尤其对各级官员、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影响甚烈。因此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完成之后,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对私有观念进行持续的深入的批判和决裂,让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对立角度理解和引申出《资本论》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意义还可以讲许多条。因篇幅所限,不再赘述。但笔者认为,讲《资本论》对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只能从与资本主义根本对立角度讲意义。那种不讲这种根本对立,总是抹杀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总是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所谓“共性”中,从《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本性及运行规律、模式中千方百计中挖掘对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甚至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典型模式“市场经济”体制原封不动照搬过来简单加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帽子,企图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混为一谈。这不是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而是打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号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

  2022年8月15日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