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战争,那股气
——怎么看加强新时代战斗精神培育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来世再见”,这是志愿军战士许玉忠留下的最后一句话。说完,他就向着一处高地发起冲锋,最终倒在朝鲜战场,埋骨异国他乡。一枚名章、一粒纽扣、一面失去光泽的小圆镜,是许玉忠留下的全部遗物。2020年1月,归国志愿军烈士遗物在沈阳首次展出,透过这些浸染着战火硝烟的物品,我们仿佛又回到70年前抗美援朝那场可歌可泣、立国立威的战争,一股舍我其谁、敢打必胜的血性胆气扑面而来,传递着穿越时空、生生不息的无穷力量。
美国人为什么把抗美援朝战争称为“最寒冷的冬天”?
美国华盛顿特区,有一个小小的朝鲜战争纪念公园,那里有19个士兵雕塑,他们身披雨衣、表情复杂、队形松散,透出一种紧张的战地氛围。这样的园区在美国并不多见,好莱坞战争大片也几乎不涉及这段历史。21世纪初,美国战地记者大卫·哈伯斯塔姆的著作《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面世,把这场战争又呈现在世人面前。书名“最寒冷的冬天”,给出了美国人对这场战争不忍言说的答案。
这原本是一场账面实力悬殊的战争:1950年,美国工农业总产值2848亿美元、钢产量8772万吨,我国分别只有229.6亿美元、60万吨;武器装备方面,美军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地面部队全部机械化,以火炮为例,美军一个师除坦克外,有各种火炮959门,志愿军一个军才有522门。但经过近3年的浴血奋战,志愿军将士同朝鲜军民一道,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三八线”以南、打到谈判桌前,甚至迫其三易主帅。“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据我方公布战果,中朝军队共歼敌109.3万余人,其中美军39.7万余人,击落击伤和缴获敌机12224架,击毁击伤和缴获敌坦克3064辆,击沉击伤敌舰船257艘。
面对血淋淋的战场,恐惧可以说是抗美援朝战争留给美国人的集体记忆。在他们看来,志愿军进攻时“很可能服用了一种特殊药物”,特别是“撕心裂肺的军号声”,让他们胆战心惊。李奇微在他的《朝鲜战争回忆录》里描述:“这是一种铜质乐器,能发出一种特别刺耳的声音。在战场上,它仿佛就是女巫,只要它一响起,共产党的军队就像着了魔法一般,全部不要命地扑向我军,每当这时,我军总是被打得如潮水般溃退。”毛泽东曾说:“志愿军打败了美国佬,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正是凭着那股气,志愿军将士一往无前、震慑敌胆,把抗美援朝战争打成了美国人眼中“最寒冷的冬天”。
冰雪长津湖上是什么支撑“原木在移动”?
这是美国老兵约翰讲述的“原木在移动”的故事:1950年底,朝鲜长津湖畔,当约翰钻进鸭绒睡袋准备就寝时,突然枪声大作,志愿军出其不意发起了夜袭。慌忙爬出的约翰惊呆了,他看到志愿军战士披着白布从树林里冲出来,由于裤腿被冻住无法弯曲,他们跑得很慢,像“原木在移动”。美军的坦克、火炮和机枪一齐射向他们,他们像原木一样一排排倒下去,后面的又像原木一样一排排涌上来……“我被那些不畏死亡的灵魂震撼了,太可怕了。”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这是志愿军战士宋阿毛留在长津湖阵地上的一首绝笔诗。当时,他所在的连队埋伏在死鹰岭高地,他们穿着单薄的衣裳,在零下数十摄氏度的雪地里一动不动,最后全连125人以俯卧战壕的战斗姿势全部壮烈牺牲,成为一个个永不后退的冰雕。此情此景,连美军官兵都肃然起敬。这是惨烈的长津湖战役的一个缩影。参加这场战役的我志愿军第9兵团,由于从中国南方急调入朝,一时棉衣供应不上就进入长津湖战斗。他们的对手美陆军第7师和海军陆战队第1师,却是行军有汽车、睡觉有睡袋、武装到牙齿的部队。在生存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下,志愿军经过五天五夜殊死搏斗,创造了歼灭美军整团建制部队的战绩。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从解放战争硝烟中走出的志愿军将士们临危受命,他们知道将要去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将碰到的是世界上装备最精良的敌人、将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但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民族尊严,这一群最可爱的人毅然“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正是靠着这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念和向死而生的英勇决绝,志愿军官兵哪怕是冻成“原木”,也要坚定前“移”、战斗不止。
上甘岭战役的奇迹是靠什么创造的?
2019年5月,央视电影频道播放影片《上甘岭》后,93岁的老英雄张计发再次走进人们视野,他就是影片中8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据老英雄回忆,当时运输员刘明生把一个捡到的苹果,带进坑道交给了他。尽管已经7天没有喝水,但大家谁都不愿意吃,苹果从他手中传出去,传来传去又传回到他手中。“这么多人,连个苹果都消灭不掉,怎么打敌人?”于是,他带头咬了一小口,并命令大家每人咬一口,一个小小的苹果,在8个人中传了整整3圈才吃完。一个苹果一面镜,生死相依战友情;官兵团结如一人,哪场战争打不赢?
上甘岭,一个仅3.7平方公里的高地。美军原计划用2个营、5天时间、伤亡200人以内将其拿下。然而最终却动用了6万余人、300多门火炮、170多辆坦克、3000多架次飞机,打了43天,发射了190万发炮弹,付出伤亡和被俘2.5万余人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狂轰滥炸下,志愿军一度被迫转入坑道作战,这是比阵地战更艰苦、更困难的作战:强烈的冲击波撞击着坑道、震撼着人体,不少人磕破了舌头、嘴唇;坑道内弹药、粮食、药品等物资越来越匮乏,阳光、水甚至空气,都稀缺到使人难以生存的地步。坚守上甘岭主峰的志愿军某部8连,奉命组建“坑道临时党支部”,在临时党支部领导下,8连官兵打不垮、拖不烂,在断粮缺水的绝境中坚守坑道作战14昼夜,3次打光3次重建,最终歼敌1700余人,被打出381个弹孔的战旗始终飘扬在上甘岭主峰,创造了世界阵地防御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面对美国首席谈判代表哈里逊“让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的骄狂叫嚣,志愿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的回答是“抬着棺材上上甘岭”,第45师师长崔建功的态度是“打剩一个营我当营长,打剩一个连我当连长”。各级指挥员的以身示范,鼓舞和激励着每名战士奋勇杀敌。世人都知道黄继光,但鲜为人知的是,就在黄继光牺牲的那场战斗中,拉响手榴弹、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碉堡、堵枪眼的英雄,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不上英雄榜,便涂烈士墙。”志愿军第15军先后涌现出各级战斗英雄12347人、英雄集体200余个。
历史告诉我们,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美国人用电脑模拟得出的结论始终都是:凭借美军强大的机械化装备,志愿军无论如何是抵挡不住的。可是中国军队做到了,电脑只能模拟常识性的东西,它永远无法模拟出我们“谜一样的东方精神”。这个“东方之谜”的谜底,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
为什么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强国主导的几次战争,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成为战场新宠,超视距作战、远程精确打击已成常态。面对战争形态加速演变,智能化战争已经来临,人们不禁要问:现代战争还需要刺刀拼杀、人肉相搏的战斗精神吗?
应当承认,与传统战争相比,现代战争短兵相接、刺刀见红的场面越来越少,但战争的毁伤性、残酷性空前增大,特别是精确制导武器给人带来的震撼和摧毁超过以往,对军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耐受度考验更甚。现代战争让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大显身手,也让更顽强的战斗精神锋芒闪耀。2018年9月,一架以色列F-16战机以己为“饵”,躲在一架俄军伊尔-20侦察机后方实施机动,并始终保持在叙利亚海岸线外侧飞行。这使得叙地面防空部队错判为是空袭,发射导弹误将俄伊尔-20击落,造成14人遇难,以战机却扬长而去。敢在精确制导下玩这一手,没有战斗精神是做不到的。
气为兵神,勇为兵本。在战争制胜问题上,人是决定因素。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发展,战争形态如何演变,这一条永远不会变。以前,我军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用“气”弥补了“钢”的不足,彰显了“气”的威力。如今,大量新装备、新武器列装部队投入使用,为我们赢得战争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技术基础。我们在用“钢”铸造雄师劲旅的同时,更需要传承和强化我们“气”多“气”强的优势。只有“钢”强“气”更盛,才能在未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执笔:任学丽、潘舰萍)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