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航程,彪炳史册耀千秋
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甚嚣尘上的“亡国论”“速胜论”,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决心信心——
引航程,彪炳史册耀千秋
北京妙峰山,奇峰峻峭,松柏参天。
“坚持持久战”,1939年八路军挺进军在此处留下的摩崖石刻,历经风雨洗礼,仍然清晰如昨。
抗战初期,根据中共中央洛川会议制定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改编后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展开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并着手创建抗日根据地。
“此时,由于淞沪会战失利和南京沦陷,在中国军队和民众中出现了‘战必败’‘再战必亡’的论调。”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中国革命战争史研究室研究员彭玉龙告诉记者,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又像一针强心剂,激发了人们“速胜”的信心,紧接着徐州会战失利,“亡国论”再度泛起。
中国抗战出路在何方?毛泽东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1935年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第一次提出对日持久战的思想,他指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
1936年7月,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交谈时又一次提到对日战争是持久战。
1937年8月洛川会议后,持久战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战略总方针。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凤凰山中共中央指挥部的窑洞里,开始了8天9夜的沉思。
“当时北方的天气虽然已经转暖,但陕北的窑洞里依然阴冷。为了批驳‘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回答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毛泽东开始撰写酝酿已久、建立在科学判断和分析之上的巨著《论持久战》。”在陕西省延安市凤凰山脚下一孔普通的窑洞前,凤凰山革命旧址讲解员柯昕妤用清脆的嗓音向游客讲述那段历史。
“《论持久战》全文5万余字,概括起来,主要讲了中国抗战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最后胜利为什么属于中国这三大问题。”彭玉龙介绍,其中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的情况,批驳了“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论断,指出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客观依据,并科学地预见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3个阶段。《论持久战》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1938年7月,延安解放社出版《论持久战》单行本,封面上印有毛泽东亲笔题写的书名和一句话:“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迷雾就此散去。这个发自西北一隅的铿锵宣言,宛若一盏明灯,照亮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航向,亦照亮了国人彷徨的心灵。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决定,八路军在华北相继开辟了晋察冀、晋西南、山东等敌后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在华中也开辟了苏南、皖南、皖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运动战和游击战,开展地道战、地雷战、水上游击战、交通破袭战等多种形式的对日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彭玉龙认为,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指南。80多年过去了,《论持久战》这部著作对我们在新时代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谋划当代中国发展进步道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