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沧 海 横 流,方 显 英 雄 本 色

作者:记者王通化 高立英 陈国全 发布时间:2020-04-09 09:30:15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武汉“解封”之际献给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军队医护人员

  4月8日零时,武汉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这座被白衣战士日夜守护的城市,终于“通”了!

  这天夜里,江城上空升起今年最大的一轮满月。圆满,是齐心战“疫”的结局,也是新征程的开始,更是面向未来的祝福和愿景。

  这一刻,距离1月23日武汉“封城”,整整过去了76天。

  “封城”了,挡不住人民军队第一时间驰援武汉的步伐。历史将铭记,人民子弟兵除夕驰援武汉的急切脚步。

  “封城”了,挡不住白衣战士一次次冲向“红区”的身影。历史将铭记,军队医护人员与疫魔鏖战的日日夜夜。

  那是急人民之所急的脚步,那是把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山一样的身影。

  农历正月十五、二月十五、三月十五,这是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在荆楚大地见证的三次月圆。此刻,圆月凝视着这些脚步、这些身影,也见证着4000余名队员共同交出的答卷:70多天,治愈新冠肺炎患者近7000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映照着人民子弟兵与人民的血肉联系、鱼水之情。

  一个个特殊的节点,标注于这座英雄城市的记忆里,熔铸于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中,也必将凝练在一支军队的红色基因中。

  他们的脚步和身影,诠释着使命至上的忠诚担当

  深夜,月光辉映着医院的灯光。

  凝望着头顶的这轮圆月,护士长陈静突然意识到,来武汉已经75天了。回想75天前,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除夕,他们乘车穿过武汉夜幕中沉寂的街区。高楼的巨大显示屏上交替闪烁着“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红色大字。

  此后,发生在医院的那些激烈战斗,陈静和战友们不曾想到;此后,在武汉经历的刻骨铭心,他们不曾预测。

  但在此前,主动请战、奔赴武汉,却是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们的共同选择。

  “我有抗击非典的经验,让我去”“我是党员,我先上”……预先号令下达后,请战书雪片一样飞到各级党组织。

  除夕,正是万家团圆之际。中央军委一声令下,由陆军军医大学、海军军医大学、空军军医大学抽组的3支医疗队450名军队医护人员告别家人,乘坐军机奔赴武汉。

  随后,来自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武警部队多个医疗单位3000多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陆续奔赴武汉。他们,与驻地在武汉的中部战区总医院医护人员一起,汇成了抗击疫情的钢铁洪流。

  新闻直播中,人们记住了一名军医在停机坪上发出的铿锵誓言:“疫情面前,中国人民解放军誓死不退!”

  “解放军来了!”一队队迷彩身影犹如团团火焰,给全国人民带来信心和力量。这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后,全军卫勤力量第一次大抽组、大联合、大协同。他们在第一时间攥指成拳,成为战“疫”一线冲锋陷阵的战斗队。

  “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这是人民军队的忠诚誓言——听习主席指挥、对习主席负责、让习主席放心。

  这是领袖嘱托,更是如山使命:牢记人民军队宗旨,闻令而动,勇挑重担,敢打硬仗,积极支援地方疫情防控。

  2003年请战小汤山抗击非典,2020年出征火神山战新冠……许多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的足迹和护士陈红的脚步叠印在一起。

  毛青、宋彩萍、张西京、陈静、李文放、宋立强……这些当年曾参加过抗击非典和埃博拉,阻击过禽流感,具有丰富防控治疗传染性疾病经验的老兵再一次挺身而出。还有一大批参加过汶川、玉树地震应急医学救援的中坚力量站了出来,一大批刚刚转为文职人员的医护人员站了出来,一大批“90后”“95后”站了出来……

  “我是党员,我先上!”一份份请求奔赴一线的请战书,一个个饱含责任担当的鲜红手印,为“党员”二字作出生动诠释。

  一声令,一声到!“共产党员”成为战斗集体共同的名字。“60后”专家党员突击队、“张华传人”党员突击队、“插管”党员突击队……在开往医院的班车上,他们见过凌晨两点的武汉,穿过冬天纷飞的雪和春天飘零的雨,在防护服和迷彩服之间不分昼夜不停切换,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言中的承诺:“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武汉作证:这是一支值得党和人民信赖的军队。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刻,人民子弟兵再一次冲锋在前,筑起了武汉保卫战新的钢铁长城。

  他们的脚步和身影,倾注着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中部战区总医院门诊部大楼前,一行石刻的铭文格外醒目。

  人民至上,生命重于泰山。这份“重”,扛在所有军队医护人员肩头,化作他们坚毅的身影和匆忙的脚步。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队员罗虎把这句话写在自己的防护服上。他和来自全军的医护人员一起,日夜冲锋在“红区”,连续奋战在救治危重症患者最前线。

  向前,向前,向前!危难时刻,他们的脚步朝着同一个方向: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和最危险的地方。

  人民至上,有一种战斗叫不舍昼夜——

  “根本记不住今天是星期几,在这里,时间概念永远只有马上、立刻……”进驻医院后,军医马壮和战友们一直处于快节奏、高负荷的忙碌状态,只为尽快收治病人。

  就像高速旋转的陀螺,转得越快,立得越稳。深夜,赶去接班的军医胡世颉一脚踩上刚铺设浇筑的路面。迷彩鞋上裹满水泥浆,变硬了穿不了,却成了“一段记忆,一块化石”。

  人民至上,有一种无畏叫舍生忘死——

  一位危重病人转运中输液管突然堵塞出现心衰现象,中部战区总医院护士方萍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毅然摘下起雾的护目镜进行穿刺。

  “一进‘红区’,哪有时间考虑怕不怕?腿不停地跑,手不停地干,脑子不停地转。只有一个念头:抢救生命。”每逢有重症患者需要紧急施救,护士马晓丽和战友们都毫不犹豫地迎上去。

  一名队员在日记中写道:“军医也是肉体凡胎,也食人间烟火,但只因人民把我们养育,需要的时候,以命换命都在所不惜。这是我们坚定的信念。”

  “穿过你的朦胧我的眼,只要有光感,我就要站在病人面前……”白衣战士们的“诗和远方”,写在他们奋战的日日夜夜里。从他们心底奔涌而出的,是对人民炽热岩浆般的大爱深情。

  “25床不愿吃饭,先喂点热牛奶。26床会自己吃,给他下巴下垫块毛巾。29床老爷子脾气有点倔,我们得哄一下……”这是护士杨湾交班后给同事发去的短信。看到89岁的患者躺在救护车担架上,没有力气走下车,专家毛青一步跨过去,把老人家抱下来。年过七旬的重症患者林大娘生活不能自理,子女一个在外地、一个在隔离治疗,当班护士轮流为老人喂饭、洗脚、擦身。

  因为长时间穿戴防护服和口罩,许多医护人员的脸上被勒出了深深的印痕。那些带着印痕的照片,连续登上微博热搜榜。网友们赞叹:这是最美的脸,这些军医脸上的印痕有多深,对人民的爱就有多深!

  医疗队员们出发时,每个人都揣着家人爱的叮咛;他们抵达后,每个人都将爱倾注给亲人般的患者。“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这个春天,难忘的旋律一遍遍涌向人们心头。

  “你们是光明的使者、希望的使者,是最美的天使,是真正的英雄!党和人民感谢你们!”连日来,习主席对军队医务人员的赞美,持续鼓舞着抗疫一线广大官兵和医务人员的战斗热情。

  光明的使者什么样?一个听诊器可以作证——

  病床旁边,队员宋立强上身微微前倾,屏住呼吸,认真辨别听诊器中传来的声音,任凭汗水在防护服内流淌。一些重症患者无法外出接受胸部CT检查,他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尝试隔着防护服听诊。

  希望的使者什么样?一组数字可以作证——

  56岁,36年党龄,40年军龄……毛青说,自己得配得上写进履历里的每一个数字。无论是搬运物资、洗消防护,还是监督防控、救治病人,毛青总是忍着右髋关节的伤痛,冲锋在救治第一线。

  最美的天使什么样?一幅画面可以作证——

  一次,医疗队队员唐杰用湿棉签给一位患者湿润嘴唇时,患者突然呕吐起来。唐杰迅速清理污物,然后拿出床下的脸盆,倒上温水,一点点为患者擦拭干净……

  把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子弟兵的这个姿势定格在患者心中。

  深夜查完房,患者给值班军医胡宇发去短信,说出“心疼您”这3个温暖的字,就像亲人那样自然;佩戴呼吸机无法言语的患者,拉着护士的手,用指尖在她手心里反反复复写着同一个字:“谢”……

  这是患者的深深致敬——

  那天,武汉金银潭医院病房门口,两名患者康复出院。“我们现在康复了,向你们致敬!”印在队员赵孝英和战友们脑海中的,是两张充满感激的笑脸和两个不太标准的军礼。

  这是春天的最美约定——

  早樱似锦,陪伴着空寂。武汉大学代表武汉人民邀约所有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和家人明年春天一起来看樱花。他们恳切期盼:“到时请一定来!”

  这是一座城市的致谢——

  “武汉人民永远感谢您!武汉人民永远欢迎您!”3月31日,武汉市委、市政府向支援湖北医疗队发出感谢信。

  “他们不顾安危保护我们的生命,只有一个目的,把武汉还给我们,把我们还给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用一部两分多钟的城市宣传片,向一个个冲锋在抗击疫情一线的英雄致谢。

  他们的脚步和身影,书写着生命至上的战“疫”答卷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关键之时,彰显硬核力量。

  从抵达战“疫”一线那刻起,白衣战士不断刷新一个个“军队速度”,筑起人民群众安全生命线。

  火神山医院的建设使用,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这所全国瞩目的医院从交付使用前,战“疫”就开始了读秒。时间,一刻不停;数字,不断跳动;进展,不断加快……为了抢时间,军队医护人员一遍一遍熟悉环境,建立诊疗流程,克服重重困难应收尽收,应收早收。8天后,火神山医院收治患者就超千人。

  紧随其后,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进驻武汉泰康同济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这是两所尚未改建完工的医院,军地医护人员携手整合医疗资源,最大限度拓展床位,成为生死战场上又一支“主力部队”。

  从发起战斗冲锋那刻起,白衣战士不断贡献着“军队智慧”,为人民群众点燃生命的希望。

  “充分发挥突击队和主力军作用,尽快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药物、检测试剂”“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牢记习主席嘱托,军队广大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与时间赛跑,向科学要方法、要答案。

  3月中旬,一条重大新闻刷屏: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于3月16日获批进入临床试验。

  在武汉抗击疫情一线,军队负责的各定点医院先后推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药物免疫疗法、“订单式”救治法等一系列新疗法,摸索出一条“精准化”用药、“全程化”疏导、“个性化”配餐、“亲情化”护理的救治方法。

  从无畏坚守战位那刻起,白衣战士不断创造一个个“军队奇迹”,为人民群众撑起生命的天空。

  一次次,他们带来信心——

  1月27日,中部战区总医院紧急收治了首例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的孕妇李女士。入院时,李女士的双肺已严重感染。

  为挽救母婴的生命,医院组织呼吸、重症、妇科、小儿科、感控、检验等10余个科室专家,就孕妇分娩可能出现的婴儿及医护人员感染等各种险情,先后4次会诊,制订了周全的救治方案。经紧急救治,母子平安,医护人员未被新冠病毒感染。

  一次次,他们带来希望——

  百岁老人王大爷入院时,患有阿尔兹海默症、高血压、心脏病、腹主动脉瘤、糖尿病、泌尿性感染等8种基础疾病,一直处于昏迷状态。

  为救治老人的生命,医院抽选呼吸重症、老年病等学科专家骨干,组建专门医疗和护理团队,安排24小时特级护理……半个月后,王大爷治愈出院。

  治愈患者突破1000人、2000人、5000人、6000人……军队医务人员的战“疫”成果,回应着习主席的高度赞誉:“军队医务人员牢记我军宗旨,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为党旗、军旗增添了光彩。”

  滔滔长江水,巍巍黄鹤楼。长江两岸,“武汉必胜”字样格外醒目;神州大地,已然春暖花开。

  惊涛拍岸,英雄的中国人民守望相助;骇浪扑面,英雄的子弟兵与人民同舟共济。冬去春来,武汉见证了中国军民身上蕴含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也见证了这股力量和这种精神共同书写的中国答卷。

  从空中俯瞰湖北武汉,密集的车流、璀璨的灯光……这个一度被按下“暂停键”的英雄城市,如今迸发着无限生机和活力。

  将镜头拉近一些,在火神山医院、在武汉泰康同济医院、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在中部战区总医院……那些日夜奋战的白衣战士,坚守与冲锋的身影仍那样坚定。

  那些被领袖点赞过的身影,是挺立风雨的坚强脊梁,是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也是休戚与共的责任担当……他们,将铭刻在一座城市的记忆里,铭记在一方百姓的心中。

  (本报武汉4月8日电)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