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若”守初心,“医”路不止

作者:记者吴琳 通讯员张丽霞 发布时间:2019-09-08 09:28:16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    |  

——记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特聘教授柯若仪

1.jpg

柯若仪在工作中。资料照片

  【光明访名家】

  当人生进入第93个年头,岁月在柯若仪身上留下了越来越多的痕迹:听力下降了,腰也弯了许多,但有些东西却是岁月没能夺走的。鲐背之年的她,每天依然健步奔走在病患间,每天上午到医院工作,每周出两天专家门诊,每个月出两次特需门诊,其他时间都在病房工作,还要定期组织内科大会诊……

  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行医养德只为救死扶伤。柯若仪说:“80岁生日时,我曾表态要向我大哥学习,再干10年。如今,我的愿望实现了,感觉自己过得很充实。”

  我国提出“心肌梗塞先兆”第一人

  柯若仪1943年就读于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1949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学士学位。1954年调至大连医科大学,从事循环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几十载。她是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是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内科和心血管内科的奠基人。离休后,柯若仪作为医院的特聘教授,仍然工作在医疗和科研一线。

  柯若仪出身书香门第,全家三代共8人,7人从医,其中4人都选择了充满挑战的心血管内科专业。她的兄弟姐妹中有三人是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她的儿女、子孙自幼在她身边耳濡目染,体会着医者仁心的真谛,成年后也都选择了医学事业。

  从业之初,柯若仪曾翻译苏联高等医学院校用教材《内科学》《诊断学基础》《儿科学基础》,解决了当时国内医学院校无相关教材的难题。调到大医一院后,她重新组建内科教研组,指导开展教学和医疗工作,编写中文、日文教材,主持制作心脏听诊教学仪器。在抢救心肌梗死病人中她发现,有些病人在病前有共同的临床特点,即先兆症状。她根据统计分析提出了梗塞先兆的诊断标准,写成《重视梗塞先兆,预防心肌梗塞》的论文,成为中国第一位提出心肌梗塞先兆的人。

  柯若仪也是大连医学院医院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招收研究生资格的老师。大医复办不到两年,她克服许多困难于1980年招收3名研究生,接着连年招生,其中就有目前心内科不同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对心血管内科的医教研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比岁月更顽强的,是柯若仪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好奇和跟进,她说:“坚持读书学习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柯若仪是医院图书馆最长情的读者,每天下午坚持读报1小时,晚饭后也要看书至深夜11时才睡觉。《中国医学论坛报》她每周必看,二三十年从未间断,日文原版的《心脏》杂志也几乎每期必读,学术杂志中有某种疾病的“特辑”,她也会详细阅读。在图书馆未来得及看完的,她总会借回家继续学习。有些日本专家至今仍寄一些杂志给柯若仪,她会根据不同的内容,转给有关专家共享,供大家借鉴学习。她还经常组织青年医生翻译外文资料,并逐字修改,这样不但让他们的业务水平跟上国际形势,还能提高外文水平。为了让年轻人更好地成长,她每次出诊、查房后,都要再次向学生提问、讲解,手把手地指点。

  作为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大医一院内科和心血管内科的奠基人,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在她的指导下走向心脏医学第一线,宛若溪流,泽润四方。但是,谦虚的柯若仪却说:“各专科都在发展,新技术、新治疗日新月异,靠看书常常解决不了某些病例的诊治问题,值得庆幸的是不用出门,在院内就有许多老师会帮我。冠脉疾病的影像学、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等,可以向我周围的老老少少专家请教,他们都会热心解答。患者的病情我常请教护士,并看护理记录,从中常能发现很重要的资料……”

  “学者般、慈母般的柯大夫”

  心中有爱,人亦不老。柯若仪把患者当亲人,大家都称她为“学者般、慈母般的柯大夫”。她出专家诊时严格控制挂号数量,一个上午一般只看10位患者,为的就是给每一位患者留出足够的时间细致诊查,而她有时只能拖到午后2时才能回家,“看病之慢”在大医一院排名第一。她的爱人吕景波说:“我对她看病慢这点,曾经很不理解,劝她能否快一点,但她的习惯没有一点改变。她说病人挂号不容易,对病情必须反复交代,直到他们明白了今后如何诊疗才能放心。每天回家后,她都把几个病例记在笔记本上,有些病人十几年后再遇,她仍然可以说出病人过去的病情。”

  心电图是诊断心脏病必不可少的手段,然而如果没有详细的分析,很多患者会被误诊。柯若仪在门诊看病中就遇到很多因心电图有“缺血改变”而被误诊为冠心病的病例。经过她详细问病史,分析心电图,而考虑为肥厚性心肌病,再经超声检查或者冠脉CT诊断,最后患者摘掉冠心病的帽子得到正确的治疗。还有些病人被错误诊断为冠心病,她会大胆地给予纠正,这样做必须有足够的依据,为了患者的利益不怕担风险。

  她还很注意为患者节省费用,药物能不用就不用,各种仪器检查和化验能不查的就不查。有些老年患者患多种疾病,从多科医师开出十多种口服药,造成药物本身相互影响而减少疗效,甚至使病情加重。她会耐心向病人解释其危害性,指导病人抓主要矛盾,减掉一些用药,患者的病情很快得到改善。

  柯若仪查房前还要求管床医生把诊断和治疗写在黑板上,她说:“这样可以看出负责医生的临床思维,有无重要的诊断遗漏或错误治疗。”就这样,柯若仪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医德解决了许多疑难病症,拯救了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

  70年如一日的坚守,不仅让偌大的大医一院处处是她的过往与传奇,还在潜移默化中,立起了一扇写满了橘井泉香的医学大家之门。

  (本报记者 吴琳 本报通讯员 张丽霞)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