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为何成为美军的“伤心岭”
1952年10月14日凌晨,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员范弗里特指挥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以每秒钟6发炮弹的速度,对驻守上甘岭的志愿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上甘岭战役——被美联社称为“朝鲜战争中的凡尔登”,在震天撼地中打响了。
时任第15军军长的秦基伟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这一天,是我一生中又一个焦虑如焚的日子。敌人突然发动进攻,规模之大,火力之猛,都是空前的。”
对于上甘岭,美军原计划用两个营、5天时间、伤亡200人以内拿下来。的确,只有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上,仅仅驻守着志愿军的两个连,这样的计划足够保守。然而,美军最终动用了6万余人,打了43天,倾泻了190万发炮弹,付出伤亡和被俘2.5万余人的沉重代价,志愿军的钢铁防线却岿然不动。
据说,在美国西点军校的纪念馆里,摆着537.7和597.9两个高地的模型。上甘岭战役至今仍是他们的教学战例。
上甘岭,不但是美军的“伤心岭”,也是美军乃至整个世界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中国军队的“分水岭”。
在上甘岭,战争的双方列开队形、摆开阵势,在同一场地、同一规则、同一目标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拳击赛。结果,志愿军打出了国威军威,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攻不破的防线”的奇迹,并将战略对峙有效稳定在北纬38度线上,打掉了美军“从战场上得到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的妄想。
在上甘岭,中华民族找回了失落百年的尊严和自信。从此,“联合国军”再也不敢发动大的进攻战;从此,新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基本确立。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它还建立了中国作为一个令人敬畏的对手的军事威信,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是正义战争的胜利,是全世界爱好和平力量的胜利。60多年前,中国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毅然派出志愿军抗美援朝,完全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举。所以,志愿军将士才会有愈战愈勇的旺盛斗志和高昂士气,才能不断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奇迹。
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从来信理不信邪、服理不服霸,决不会接受任何外来干涉,决不会屈从任何外来胁迫,一如既往地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上甘岭战役是交战双方实力、意志、素质和作风的综合较量。志愿军巧妙利用坑道工事和野战工事,构建起攻守自如的纵深防御体系,摸索出打阵地战的一整套成功经验,越打部队损失越小、官兵士气越高。李奇微后来承认:“对当时军事上的实际有着清醒认识的人,没有谁会相信,凭我们手中的这点儿有限的兵力,能够赢得什么全面胜利。”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丛林法则”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的现实逻辑一再上演。能战方能止战。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面对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唯有奋发图强,建设一支更加强大的人民军队,关键时刻才能底气足、腰杆硬,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以极不对称的武器装备,战胜了装备精良的美军,证明了战场上的一个不二法则:钢多气少终究笑不到最后。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上甘岭战役中,4.5万人的第15军打出各级战斗英雄12383人,占全军总人数的27.5%。第15军《抗美援朝战争史》这样描述:“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精神上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一个民族、一支军队,只有从精神上站起来、强起来,才会永不言败、永葆生机。上甘岭战役让我们看到“人类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新时代之“新”,不仅新在物质形态,更新在精神状态。当高楼大厦遍地林立时,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必须巍然耸立。走在强国强军的新征程上,我们永远不能忘了“向我开炮”的呐喊,不能忘了那些“冰河中像原木一样移动的身影”,“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