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涂铭旌院士:用奉献诠释“西迁精神”

作者:记者任欢 发布时间:2018-09-23 08:39:02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    |  

  【人才故事】

  1956年夏天起,交通大学师生员工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手持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字样的粉色车证,登上火车,从上海迁往西安。

  从那时起,一批又一批交通大学师生陆续登上一列列西行的火车,风华正茂的涂铭旌就是其中一员。

  首次“西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28年出生于重庆的涂铭旌,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系。1958年10月,身为交通大学机械系教师的涂铭旌离开上海前,学校已决定在上海和西安两地同时发展交通大学的工学类学科。作为机械系重点培养的青年教师,他若要申请留在上海根本不成问题。然而,涂铭旌却坚持服从组织安排,登上了去西安的列车。

  在西安交大的30年间,涂铭旌作为主研人员跟随周惠久院士从事金属材料研究,并和周惠久共同创立了金属材料强度理论。1988年,涂铭旌作为主研人员的“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的理论研究”荣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今天,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最重要的以研究材料力学行为基本规律、特异现象和材料服役效能为主的科研机构之一。这个实验室的建成,前期历经几十年交大金属材料学科人的集体智慧,其中在金属材料及强度研究所工作多年、后期担任所长的涂铭旌功不可没。

  再度“西迁”:开拓科研新天地

  1988年,涂铭旌60岁了。在应该享受退休悠闲时光时,他却再次收拾好了行囊,调入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前身之一)出任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转向功能材料的研究。

  相比西安交通大学,成都科技大学的金属材料学科基础非常薄弱。没有实验室、没有科研项目也没有科研经费,涂铭旌除了自己“掏腰包”,还主动“走出去”,寻找校外企业、科研单位合作,硬是为学校的磁性材料研究闯出一条光明大道。

  仅用5年时间,涂铭旌就建成四川省稀土材料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纳米科技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领衔申报成功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金属材料和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2001年四川大学材料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他的两项研究成果“室温磁致冷材料”和“无钕稀土系镍氢动力电池”,分别被评选为2002年和2003年稀土十大科技新闻。

  1995年,因在材料学领域贡献突出,涂铭旌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耄耋创业:报效桑梓成传奇

  2008年,一个偶然的契机,涂铭旌与家乡的重庆文理学院结缘。不顾年事已高,他毅然担负起提携这所年轻大学的重任,受聘为重庆文理学院名誉校长、发展战略顾问。

  来到学校的第一年,实验室只有4个人,设备空缺,资金匮乏,也没有材料专业,一切都是一张白纸。招人也很困难,没有一个博士往这边投简历,最后只招到6名硕士。

  涂铭旌却义无反顾。他勇担总设计师的角色,画蓝图、指方向、写方案,从设备的选型到安装调试,再到项目的构思,他推动着每一步有条不紊地进行,先后主持建设了5000平方米的实验楼、6000平方米的成果转化及产业孵化基地,领衔建设了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微纳米光电器件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高校微纳米材料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并组建了数十人的高层次科研团队。

  60年过去,当年翩翩佳公子,如今已是鲐背白头翁。把个人得失放在国家利益后面,把个人发展融于国家需要之中,这是涂铭旌这一代知识分子的自主选择。这种选择,鉴照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家国情怀。这种选择,必将永远在民族复兴的精神星空中熠熠生辉。

  (本报记者 任欢)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