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再塑科学家为英雄的时代风标

作者:刘永凌 发布时间:2018-09-11 10:00:01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    |  

  【思想汇】

  在近日举行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我们的很多院士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将包括院士在内的优秀科学家提高到民族英雄的地位,应该说是恰逢其时,恰如其分,在全社会确立了科学和科学家的崇高地位,从而为全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同时也让我们深刻思考,面对“娱乐至死”的流行文化倾向应如何加强英雄主义教育,重构英雄在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心中的光辉形象,让英雄再度成为全社会崇拜的偶像。

  以前,我们有过一个崇拜科学家、视科学家为英雄的时期,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许多学生最崇拜的就是科学家。那时如果被问及理想,十有八九的学生都是立志当科学家。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一经问世,立即传遍神州大地,数学家陈景润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的事迹感召并激励了多少人向科学进军。

  可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社会对成功人士和英雄的定义开始变形甚至扭曲,其标准越来越倾向于赚钱的多少和曝光率的高低。在这种氛围下,很多青少年的偶像成了娱乐明星,很多学生的理想也变成进军娱乐圈,挣大钱,出大名。君不见,某地采取二选一的作文考试形式,题目一《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给出了林则徐、邓世昌、黄继光等几个民族英雄选项,很多考生竟因为不熟悉这些英雄的事迹而选择另一个题目;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新闻关注度,远远不及同时期某位演员举行婚礼的消息……凡此种种,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青少年怎么了?我们的社会怎么了?当获诺贝尔奖这样的大事件都无法把大众的眼球从明星身上转移到科学家那里时,我们必须深刻思考,当下社会应如何加强英雄主义教育,重构英雄在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心中的光辉形象。

  米兰·昆德拉说:“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步正在走向我们选择的终点。”崇尚英雄,在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可或缺,它直接指向民族的历史之根,决定着民族的未来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当务之急,我们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行动起来,防患于未然,给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青少年中重塑和加强崇尚科学、崇尚民族英雄的教育,帮助、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崇尚民族英雄,首先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他们身上最大的共同点首先是热爱国家,为本民族作出贡献和牺牲。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家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他们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贡献巨大,更伟大的是他们无私奉献、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紧紧相连的爱国主义精神。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在德国占领法国后,把母校波恩大学赠给他的荣誉证书退了回去。当别人用“科学无国界”来劝说他时,他掷地有声地说:“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

  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用百折不挠的回国经历诠释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钱学森在美国生活工作20年,在航空科学上取得了卓越成就,物质生活与社会地位优越。新中国成立后,他决定回国参加建设,却受到美国方面千方百计的阻挠。钱学森没有屈服,他在家里放好三只小箱子,随时准备启程。后来在中国政府的干预下,被美方扣留长达5年之久的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为我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数不胜数,他们是爱国者的典范,是民族的精英,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崇尚民族英雄,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为增强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转向系统能力的全面提升。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科学家们攻坚克难、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可贵精神。

  但与此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还存在许多痛点,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近来持续发酵的“中兴芯片之痛”便是例证,暴露出中国科技在某些方面的整体差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因此要“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总书记的话为我们指出了自主创新、勇攀科学高峰的方向,需要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大力宣扬科学家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的勇气和精神,从而激励年轻一代志存高远,为国家富强永葆创新激情和活力,真正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崇尚民族英雄,要学习科学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道德情操。

  但丁说:“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作为民族英雄的科学家,往往视名利如粪土,个人物质生活极其简朴,却时时牵挂着激励后学、帮扶贫困,他们是真正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弘扬和学习科学家的这种情怀,对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具有极大的正向引导和激励作用。

  我国著名化工合成专家、聚氨酯工业奠基人之一、我国火箭推进剂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贤,默默投身科研近70载,到了鲐背之年,他捐出了积攒一生的300万元,用于设立博士创新基金和困难帮扶基金。而李俊贤的个人生活极其节俭:老人看文章时,习惯拿着尺子画重点,而这尺子只是他用过的一张嘉宾证;他的卡包,实际上是一个陈旧的药品包装袋,他说大小刚好能装下他进出办公室的员工卡;老人出门从不用接送,都是用老年乘车卡乘坐公交车……

  相比于此,那些沉溺于香车美女、耽于个人享乐的年轻人该做何感想?郁达夫曾感慨:“一个没有英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一群可怜的生物群体,而有了英雄人物却不知道崇拜和爱戴的民族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科学家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医治社会浮躁、功利主义的一剂良药。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特别是学校教育中正本清源,让崇尚科学家、学习民族英雄蔚然成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希望的那样,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

  (作者:刘永凌,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副编审)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