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江苏职业教育是如何领跑全国的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发布时间:2018-09-08 09:43:27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    |  

1.jpg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业类赛项连续多年在江苏句容举行。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2.jpg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喻湘涟带领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惠山泥人学徒制班”制作泥人。资料图片

  编者按: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而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长期以来,江苏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实际,坚持把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职教办学模式,努力探索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前往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就江苏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第一所职业大学,第一所县办大学,第一所中德合作职业学校……作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发祥地,江苏曾创造了职业教育领域的多个“全国第一”。

  智能化实训实习基地,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校行企无缝对接的产教融合体系……从南京到常州,从苏州到无锡,调研组深切感受到,职业教育在江苏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全省有国家示范中职校58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15所,优质资源占比位居全国第一。

  如今在江苏,职业教育日益成为“香饽饽”。在高等教育领域,职业教育已占据“半壁江山”。那么,江苏职业教育是如何领跑全国的?

  1、“政策红利”为职业教育注入发展动力

  中职与高职“3+3”,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高职与本科“4+0”联合培养……调研中了解到,江苏在全国率先实施学制改革以来,初步打破职业教育的“天花板”,打通了“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衔接渠道。

  “学制改革已覆盖省内各级职业教育,给每个层次的职业院校学生都提供向上发展的空间。”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处长刘克勇介绍,“省内现代职教体系实现了从学制衔接到课程的衔接。”

  据了解,江苏部署开展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目前支持建设了103个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成了510门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标准和310门校本教材。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现代职教体系已从“独木桥”转变为“立交桥”,稳步推进对口单招、五年制高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项目试点,中职与高职、中职与本科、高职与本科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日渐成熟。

  调研中了解到,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工作,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省政府印发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先后批准建立了两批19个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在发展方式、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无锡、常州、苏州等10个市、县(市、区)确定为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同时,省级层面成立了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各市、县级政府也成立了相应机构,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省教育厅职教处副处长张善平介绍,为优化全省职业院校布局,江苏先后出台了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等举措,研究制定省级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建设了一批高水平专业集群,覆盖约300个骨干专业。目前,全省共编制106个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38个专业技能教学标准、763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并全面建立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同时,为整合各类职教资源,走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发展道路,江苏全省13个设区市有9个建有职教园区,已建成30多个职教集团,参与院校400余所、企业成员近千家,合作领域从专业合作到产学研全面覆盖。调研中了解到,常州市围绕产城融合,正着力推进职业学校向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集聚,在城南打造高职科教城,在城北建设旅游商贸、技师技工等职教基地,在城东建设与轨道交通产业等相配套的职教联盟,在城西率先建设产教深度融合的“殷村国际职教小镇”。

  在强化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江苏建立了独立的职业学校教师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实行职称单独评审,开展中职特级教师、正高级讲师评选,制定“双师型”教师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证书目录等。同时,建立了覆盖所有类别、所有专业、所有教师的培训网络,专门成立高职、中职教师培训中心,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校分级培训的机制。此外,在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立“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人事管理与财政保障制度,支持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请兼职教师。

  为保障职业教育优质发展,江苏不断创新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投入,全省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达6200元,并对民办职业学校按照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费标准免除学费,同等享受财政补助政策。自“十二五”以来,省财政专项投入超过25亿元,中高职实训基地覆盖职业学校所有专业。同时,拓宽职业教育经费筹措渠道,明确省内地方政府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

  经过多年的努力,江苏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目前,全省有中等职业学校334所、高等职业院校90所,建成国家示范中职校58所、高职院校15所,国家级重点优质学校占比达80%以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8%以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在97%以上。

  2、深化改革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

  憨态可掬的“阿福”“阿喜”帆布包,栩栩如生的美猴王创意摆件,印有多彩脸谱的冰箱贴、钥匙扣……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锡韵创意工作坊”内,调研组看到一件件既蕴含无锡非遗元素,又具有实用功能的文化创意作品。这些作品均出自“惠山泥人学徒制班”的教师和学生之手。该校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冯颀军介绍,为传承发展无锡惠山泥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将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作为专业课“嵌入”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邀请非遗大师走进校园,将专业学习与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相结合,引导传统手工艺向现代生活的实用功能转型。

  像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这样,基于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已成为江苏职业院校的突出亮点。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10年起,增设了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新专业15个,撤停了5个老专业,改造智能工厂物流、高端数控设备维护等专业。“目前,学校面向智能制造的专业占比达80%,专业服务产业的领域高度集中,70%的毕业生在苏州智能制造企业就业。”该校副院长苏霄飞告诉调研组。

  调研中了解到,为优化专业布局,省里定期发布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机构吻合情况预警报告,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合格专业标准,建设了国家级重点建设高职专业284个,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3个,占全国24%。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职业院校,紧盯先进制造、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大力推进职教专业与产业联动升级,纷纷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所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结构和层次,主动调整相关专业设置。据统计,“十二五”以来,全省职业教育培养了300多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先进制造、轨道交通等行业,新增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

  “学校引进的青年博士联合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共同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是全国高职院校第一位项目首席科学家。”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洪法介绍,自2010年,该校联合上市公司“共聘共用享双薪”智能制造领域博士77名,专任教师博士占比22%,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一。

  为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江苏实施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已遴选建设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125个。与此同时,各职业院校都在关键专业领域大力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在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调研组了解到,学校目前已与310个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专业人才、高级技术人员和专家任兼职教师,建起600人左右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每年,安排近三分之二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实践活动。自2007年至今,学校走出国门进修的专任教师达263人,约占全体专任教师的70%。

  据了解,针对“双师型”教师,各职业院校还制定出台了专门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从课堂走进厂房,与企业合作广泛开展课题研究和项目合作。

  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教研室,调研组看到,2016级物联网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童钰杰、马元亮同学正在专业教师李海波及信捷电气公司工程师俞涵超指导下,组装运动控制与机器视觉装备,该成果已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在企业和学校的共同研发中,不少创新灵感来自高校教师和学生。”作为企业教师的俞涵超谈到该项目时说。

  调研中了解到,在江苏多数职业院校都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在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能够及早依据自身专业特长确立项目或课题。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新班”学生许庭瑞说:“进入创新班前,我们不会想到去写论文、拿专利,认为这些对我们都是遥不可及的。”近3年来,在“双导师制”指导下的“创新班”,共获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项,参与科研项目研究12项,授权专利7项,授理25项。据介绍,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江苏代表队实现“九连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实现“七连冠”。

  此外,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职业素养教育,各职业院校纷纷建立了特色鲜明的德育体系。无锡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探索构建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每年开设高职文化特色课程近百门次;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由“自信自强、诚实守信、团队协作”等15项指标、125项观测点组成的素质和专业能力标准体系;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成立“德育名师工作室”,建立了10多项制度,确保德育管理“落地生根”,等等。

  3、资源集聚加速产教深度融合

  智能制造生产线、立体仓库、RFID实验室、五轴联动加工实验室……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大型机械化设备正有条不紊地运行,在厂房的各个区域,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在开展项目式教学和科研创新。这个兼有科技研发、生产示范、人才培养功能的实训基地,是省内首个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智能工厂”,主要解决装备制造企业在智能化改造方面的难题。

  在“智能制造工程中心”的教学区内,2016级的郭新冬等10多名学生正在接受工业机器人大赛赛前培训。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龚方红介绍,这个由学校教师自主研发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应用赛项平台,不仅能用于比赛,还可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完成自动检测、工单下达等任务,平台专利权已顺利转让给苏州一家企业。目前,学校已与江苏永瀚特种合金公司、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课题攻关,2015年至2017年,学校共从企业获得科研经费4000多万元。

  在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调研组发现,该校根据不同学院的专业特性,与相关企业分别合作建立了昂拓精密制造学院、科伯瑞机器人学院、菱欧自动化学院等23个“企业学院”,构建起以“企业学院”为特色的合作育人载体。目前,该校设有6个“校中厂”、2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和“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专业教师全员实现校企“双聘”,校企合作建设课程与教材118门(部),形成了专业与产业融合、教师与企业融合、课程与技术融合、教室与工厂融合、教学学风与企业文化融合的“五教合一”教育教学特点。

  在苏州、无锡等地调研组发现,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除“引企入校”“办校入厂”外,一些职业院校还积极探索校办医院、校办企业等,走出了产教融合的新路子。

  在苏州市华夏口腔医院诊室内,调研组看到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口腔医学专业学生郭惠婷正在进行临时牙冠的制作,从大一开始,她就边学习,边在此实习。“我们既要懂教学,也要会临床,医生即教师,医院即课堂,二者紧密结合。”学院口腔系党总支副书记兼口腔医院副院长的朱鹏介绍,为完善教师临床实践的培养,对教师进行双职称认定,既有临床医疗职称或专业技术职称,也可以有教师职称。

  据了解,作为“教学医院”的华夏口腔医院,隶属于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同时又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吕俊峰介绍,2005年,学校以口腔医学类专业和眼视光技术专业为试点,投资建设了苏州市华夏口腔医院和苏州市眼视光医院,2017年,医疗服务收入达7039万元。目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成为省骨干专业。

  作为教育部在职教领域和德国合作的第一所项目学校,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曾率先实行“双元制”。随后,苏州、无锡、常州也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双元制”办学体制试点城市。调研中了解到,被称为“德企之乡”的太仓市,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建设“双元制”培训中心、教学工厂、实训基地,堪为本土化的典范。目前,太仓与德国工商大会、舍弗勒、同济大学等重点机构、企业、院校合作,创办了太仓德资企业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舍弗勒(中国)培训中心、海瑞恩(太仓)培训中心等9个职业教育培训机构。2016年,太仓中专与德国手工业行会在太仓成立了“德国手工业行会培训考试认证基地”。

  在海瑞恩精密技术(太仓)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建有1000多平方米专门用于学生实训教学的场所,来自太仓中等专业学校2015级的薛晓娇正在“师父”的带领下检测车内发动机精密零部件,她的另一身份是海瑞恩公司的“准员工”。“在这里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每周还有两节德语课。”薛晓娇说。目前,每年有50名学生以学徒身份在这里接受岗位培训和企业文化熏陶。

  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如今,江苏职业院校在推进国外职业教育模式“本土化”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目前,全省职业学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共有71个,每年联合培养学生3000多人,每个项目都有相对应的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全省有10多所职业院校与东盟有关国家签署协议37份,38所高职院校招生“一带一路”沿线、东盟国家留学生2600多人。

  作为第一个在海外经济特区办学的高职院校,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红豆集团合作,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创办了西港特区职业培训中心,双方联合设立助学基金,积极开展柬埔寨本土应用型高等职业教育普通学历学生培养,课程涉及对外汉语、商务英语、企业管理等10余门课程,先后培训员工3.5万人次。目前,学校正与红豆集团申请在西港特区成立全日制本科应用型大学“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

  4、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调研中多数职业院校负责人反映,目前江苏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大好,企业用人需求量大、毕业生就业率高,但职业院校招录的学生分数仍相对较低,职业教育某种程度上仍是“替补”,学生“底子薄”依然是大部分职业院校面对的问题。而这种情况,在国内其他地区的职业教育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那么,长期以来,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为何没有打破呢?

  首先是对职业教育存在认识偏见。在苏南等地区,不少家长和学生对待职业教育的态度正在转变,但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依然存在,认为只有当高级知识分子才有地位,宁愿选择爬普通高考的“金字塔”,也不愿意选择职业院校。这种“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在国内其他一些欠发达地区表现得更加突出。多数职业院校负责人呼吁,有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社会各界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理性认识职业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尊重职业教育的文化氛围。

  其次是职业教育仍存在“天花板”。《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教育部门也提出:“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渠道。”调研组了解到,江苏已成功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3+2”分段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联合培养等试点工作,但职业院校学生本科毕业后,想继续攻读职业教育硕士乃至博士,渠道仍不够畅通。多数职业院校负责人呼吁,在国家层面,有关部门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建立包括中职、高职专科、本科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职业教育、博士研究生职业教育在内的现代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尽快打通职业院校学生的上升渠道。

  再次是就业方面仍有政策限制或歧视。调研中了解到,受唯学历论等用人观念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不管需要与否,都一律要求招聘高学历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连参加面试的机会都没有。而很多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在报考公务员甚至“村官”时,也明确规定报考者须具有本科或研究生以上学历,有的还要求毕业院校为重点大学。这些规定,基本上就把职业院校毕业生拒之门外。而在用人单位的人事晋升、薪资制度等方面,职业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本科以上毕业生也有很大的差别。职业院校负责人普遍认为,只有摒弃这种唯学历的用人理念,废除那些歧视性政策,公平地对待职业院校毕业生,才能真正形成尊重职业教育的风尚。

  调研中职业院校负责人普遍反映,提升职业教育质量,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等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目前,江苏各级政府和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有调查显示,全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0.5%,校企合作中90%多的企业是接受实训实习,引企入校、学校与企业联合科技攻关等深层次合作的比例分别为13%、15%,而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寥寥无几。大家分析认为,由于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投入大,而学生学费不高、回报率较低,国家在财税政策方面的支持也偏弱,导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未来,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税收减免等政策,如对企业用于职业院校的捐赠支出和投资,准予税前扣除等;同时,统筹财政、土地、人才等政策,为企业兴办职业教育降低成本、清除障碍,激发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李春林、郑晋鸣、沈耀峰、苏雁、白雪蕾)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