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让乡土人才“香”起来
河北迁安市杨店子镇高引铺村成立绣娘手工坊,帮助当地妇女就业创业。新华社发
海南三亚市果农覃贞旺(左)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在读博士。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大学毕业后,杨大可(左)返回家乡,带村民种植果树创业。新华社发
【强国密码】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乡村的产业要靠人才来干,文化要靠人才来兴,生态要靠人才来美,组织要靠人才来强。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进入新时代,广袤的乡村大地万象更新,呼唤各类人才策马奔腾、大显身手。
串起散落民间的珍珠
乡土人才被称为发展草根经济的“金种子”。他们来源于民间、成长于乡土、工作在基层,对脚下的土地更熟悉,对群众的感情更浓厚,他们的实践经验接地气、易推广,更容易获得群众信赖、鼓舞百姓信心。他们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长期以来,乡土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块“短板”:缺挖掘,人才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缺培育,乡土人才培育和认定仍在起步阶段,既“缺”又“少”的尴尬随处可见。乡土人才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都身怀绝技绝活,往往是传承技艺的巧匠,带领致富的能人,他们的技艺、作品和创造登上大雅之堂,引领市场潮流。江苏省十万紫砂工人年产值78亿元,乱针秀四千绣娘绣出亿元产业,水晶雕刻年交易额160亿元,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乡土人才引领致富作用非常明显。
实现乡村振兴,既要有“最强大脑”,又要有“强壮躯干”,既需要掌握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也需要掌握绝技绝活的能工巧匠、拥有独门手艺的乡土人才。面对求贤若渴的人才赤字,我们要进一步更新人才观念,摒弃简单唯学历、唯职称的思维定式,树立“有用就是人才,人才就在身边”的理念,重新发现乡土人才,用好用活乡土人才。政策是人才工作的生命线。如果说乡土人才是散落民间的珍珠,人才政策就是串起珍珠的项链。这些年来,很多地方乡土人才发展不温不火,甚至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根源就在政府关注不够、政策力度不够。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先导作用,引领公共资源布局,撬动市场资源配置,积聚社会资源和社会注意力,烧热乡土人才这壶水。要完善乡土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从乡土人才的寻访推荐、梯次培养、职称评审、技艺传承,到传统技能进职校、搭建成果展览平台、加强资金扶持等方面,拿出一揽子政策干货,让乡土人才“香”起来、强起来,激活乡土人才群体的创造能量。
推动“新乡贤回归运动”
乡村振兴离不开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更需要专业人才回到农村,引领带动乡村产业发展。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城乡关系正在悄然变化,城市化不再是恒定不变的直线运动,呈现农民进城与城市人下乡的双向流动趋势,由此带来了从城市到乡村的“新回乡现象”。
有研究指出,城里人向乡村流动的“逆城市化”初现端倪,未来将有五类人下乡:新告老还乡者或回乡的新乡贤,返乡养老与创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城市人到乡村养老和从事乡村产业经营,海外华侨同胞寻根回乡。现在的城里人往上推三代,大都来自农村,他们的根不在城市在乡村,只要有机会,很多人都有回报家乡的愿望。这些人视野开阔、见识广博、资源丰富,他们的回归将带来人才、资本、信息、技术和文化的回流,直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繁荣和治理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乡村振兴既要有产业的兴旺,更要有文化的繁盛,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要顺应正在升温的新回乡运动,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拥抱乡贤回归,打好“乡情牌”“乡愁牌”,制定鼓励乡贤回归的政策体系,给机会、给荣誉、给地位、给保障、给政策,掀起新时代“上山下乡”热潮。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新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
释放望山见水的“乡愁引力”
家乡因乡愁而美丽,乡土因人才而富足。对城里人而言,农村乡土风情、田园风光令人向往;在农民眼里,城市便利的生产生活设施、健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令人羡慕。相较于城市,乡村的基础设施、产业、资金等“硬优势”相对不足,乡村要吸引集聚人才,必须找准比较优势,通过打造“软环境”、释放“软优势”,弥补物质力量的不足。
成就人才的环境比物质待遇更宝贵。但凡人才,最看重的是发展空间,更为关注能不能发挥聪明才智,实现自身价值。引导人才向乡村流动,就要抓住人才的事业发展需求,用事业吸引人才、以发展成就人才,让他们下得去、上得来,看得到出头之日,真实触摸到人生出彩的机会。要创新乡村人才评价机制,适当放宽学历、资历和论文要求,更好地体现实践能力和工作业绩,鼓励人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干事创业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要营造公平竞争、自由拼搏的制度环境,打破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的陋习,树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导向,让人才安下心来埋头苦干,有全身谋事之心而无侧身谋人之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人才竞争力。每个人才心灵深处,都充盈着“诗意栖居”的追求和向往。农村的田园风光、诗意山水、民俗风情、农耕文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慢生活,这些都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最优生态。“扛着锄头进电梯”,不是我们想要的新农村。要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依赖,统筹山水田林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让农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此心安处是吾乡”。成就事业、绽放人生是人们普遍的追求和梦想。当更多的人才能够在乡村感受到价值认同,能够获得施展才华的制度保障,能够找到心灵的安放之处,我们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就有了赓续不断的人才保障,唯有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让那些懂技术的“土专家”“田秀才”、善经营的“新农人”“农创客”,都能在广袤田野精彩绽放,才能汇聚起千千万万的各类优秀人才,扎根乡间沃野挥洒才智和汗水,书写乡村振兴这部新时代的壮丽诗史。
(作者:周湘智,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