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河南叶县考察团赴贵州考察集体经济

作者:宏甲文章公共号 发布时间:2018-04-26 08:31:38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1a66f66bb50630d55a383e314150d751.jpg

8299468bb2590c3cfe9f163ceb4fc700.jpg

河南省叶县考察团在贵州省毕节市同心展览馆

  王宏甲 按
  曾见微信群里说,江苏只有一个华西村,河南只有一个南街村,贵州也只有一个塘约村。意为发展集体经济多么难。其实,全国依然坚持集体经济的村庄有几千个,而且都发展得比没有集体经济的村好。
  但是,重新发展集体经济,确实是一个难题。即使已经发展集体经济了,介绍集体经济时仍然使用非集体经济的语言来介绍集体经济。
  典型如一些媒体介绍塘约村,说“塘约村10名村干部联合贷款120万元,与村民入股资金共同发展集体经济”。按此描述,塘约村就不是集体经济,而是股份制经济。于是有人写文章说,塘约村的合作社实际上是10个村干部的合作社,吸收了村民流转的土地,并吸收村民来打工。分配的大头在10个村干部这里,人数众多的村民分配只占少数。
  事实并非这样。事实是塘约村11个村委,在村集体经济“空壳”的状态下,发展集体经济需要启动资金,干部带头去“找钱”,没钱只能贷款。如此贷款发展集体经济是有风险的,干部们立约,如果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归集体;如果投进去的钱亏本了,干部们也就自己认了。结果是发展起来了,于是干部们把120万元还给银行,没有用一分钱作为入股的资金。同时也不接受任何人以金钱的方式投资入股。所有干部和所有村民一样,是把承包制下的土地流转到集体,将承包地这种“资源”变成“资金”,以此“入股”。
  这是在继承土地承包制的基础上把承包地流转到集体。塘约村3300多人口,4000多亩地,人均只有一亩多地,全部变成资金入股,每人也只有千元左右。就是说,即使把承包地这种“资源”变成了“资金”,把这千元资金变成了“股金”,持有这千元左右“股金”的村民变成了“股民”,靠这千元左右的“股金”是不可能脱贫致富的,要靠劳动。
  在塘约村,最令人瞩目的就是集体经济状态下,组织起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发展的劳动。这样的劳动中,塘约干部群众是自己当家作主,决定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怎么分配。其分配最珍贵的就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每月的工薪收入,这是最大的一块),资源性分配为辅(仅仅是那一亩多地的资源性分配)。在这里,塘约干部群众是主人,没有“老板”,不存在“打工”。但是,许多的文章,包括塘约村自己的介绍,也屡屡使用“吸引村民来打工”这样的描述。此类描述散见于其他很多已经发展起集体经济的村社。
  2018年3月中旬,河南省叶县县委书记古松率70名县乡村干部远徙数千里到贵州安顺塘约村考察、到毕节多个县乡村考察,到遵义考察,目的就是考察那里如何重建集体经济。去年以来,塘约村重走集体道路的实践逐步为全国许多地方耳闻目睹,许多地方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选择后,正有很多县乡村决定要选择发展集体经济。
  贵州省在省委孙志刚书记的部署下,要求全省农村学习塘约经验,各地集体经济均有可喜可观的发展。其中安顺市的普定县发展集体经济已有相当规模,而毕节在近千万人口的大市,在脱贫攻坚中全线推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已经蔚为大观。河南叶县县委古松书记率队考察,不仅参观塘约,更多更深入的是去考察毕节市乡村发展集体经济。
  叶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南,是“中国岩盐之都”。辖2个街道、16个乡镇、576个行政村,88万人(2011年),总面积1387平方公里。叶县不仅有内涵丰富的明代县衙,更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为豫州地,周属应侯国,春秋时期为楚国附属国许国国都。公元前524年沈诸梁受封于叶,因楚国封君皆称公,故称叶公。叶公是全世界叶姓华人的始祖,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叶地第一任行政长官。叶公在叶地励精图治,兴水利,劝农桑,率民众修筑的东、西二陂可灌溉农田数十万亩,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叶县是世界2300万叶氏后裔的祖地。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叶地,叶公曾向孔子请教治理政事,孔子说:“近者说(悦),远者来。”意思是,能让国内的人喜悦,让国外的人来投奔,就是好的政治。以此看,塘约村能让村民悦,让远者来考察取经,就是还好的行政了。
  下面转发来自叶县的报道。

古松书记在考察动员会上的讲话摘要

  赴贵州考察的目的:主要是学习人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先进经验,迅速在全县掀起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热潮,这对助推脱贫攻坚、强化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振兴、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都将产生无穷无尽的能量。
  考察的意义:
  其一,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可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村级集体经济直接影响着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否稳固。村集体没有资源、缺少资金,村干部在群众面前说话不硬气,办事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发挥村党支部的主导作用,引导群众抱团发展,做大做强集体经济,村集体才能办成事、有威信。
  其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可以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当前农村发展的最大短板、乡村衰落的主要表现,都在空壳化和人才流失,一些村庄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到村里看,农宅残垣断壁,老弱妇孺留守,房堵窗、户封门,见到的年轻人不多,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不断加剧。有了村级集体经济这个平台,就能吸引一批能干事、懂管理、善经营的在外成功人士返乡任职,吸引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同时,群众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中不但能分红,而且参与管理和监督,就有了主人翁心态,再辅之于一些民主机制,建立乡规民约、公序良俗,开展文化活动、评选道德模范,引领健康清新的农村风气,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不仅是带路人,还要提高站位做“明白人”,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找准定位,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治理的主要抓手,真抓实干,抓出成效。
  其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可以实现农业由增产到提质的转变。土地是农村的最大资源和财富,只有通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才能把单家独户的农民从零散地块里解放出来,发展规模经营,确保农业提质增效。其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可以促进共同富裕。只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集体有了资产,村里有了收入,才能通过租金、分红等方式,让这部分人得到更多实惠,稳定长久脱贫并实现强者弱者共同富裕。

叶县考察团赴贵州考察记
 

  3月6日,农历正月十九,春节的气息还没有褪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县县委书记古松带领叶县考察团,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外出考察活动。6日至11日,他们跋山涉水奔赴贵州安顺、毕节、遵义等地,考察学习当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考察团一行70余人,除了县领导和乡(镇、街道)、县直单位党组织负责同志外,还有18位村党支部书记。
  近年来,叶县在实施产业、金融等系列扶贫组合拳的同时,还借助国家相关政策,整合多渠道资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截至去年底,120个贫困村各建成一座村级光伏电站且并网发电,建设148座(包括120个贫困村)扶贫车间,有力确保了稳定脱贫。该县把今年确定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年,投资2000多万元在非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贯彻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全体奔小康。

塘约,灾祸面前抱团发展
 

  3月7日,考察团终于来到了群山环抱的塘约村。放眼四周,该村笼罩在蒙蒙细雨中,成排的三四层民居跃入眼帘,这些民居依地势错落排列,农家乐、电商服务、金融服务的牌子醒目地挂在一些家庭的门头上。蜿蜒的户户通水泥路把记者的眼光引向远方,现代化蔬菜大棚、盛开的樱花、绽放的桃花包围着村庄,在远处山头上“穷则思变”的巨大标语,诉说着该村几年来巨变的故事。

07e5c796b14fd7696c3f16ca81b404e7.jpg

  塘约,是安顺市平坝区一个普通的村庄,也是一个贫穷的村庄,但对考察团成员来说却如雷贯耳。因为在春节前,古松通过叶县政务微信群给全县布置了读《塘约道路》这本书,通过该书及纪录片,大家了解到,该村利用3年多时间,集体经济从无到壮大,成功地将一个贫困村变成了小康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0030元。塘约,当然也成了此次考察的重点之一。
  “一鉴方塘耕读史,十寨共约创业图”。该村村史馆门口的这副对联,既巧妙地蕴藏着塘约村名,更饱含着该村的自然村况及前世今生:该村是个山区村,由10个村寨组成,两条河从村内流过,土地贫瘠,每亩地只有400元左右的年收成,2014年以前,村集体经济空白,村民靠外出打工贴补家用,生存条件及土地收入远不如平原叶县。2014年6月3日一场暴雨,该村不少民房被洪水冲垮。灾难面前,该村两委会及党员干部冲在前面,成了村民恢复家园的主心骨。用讲解员的话来说,大家擦干眼泪,凝聚在村两委会周围,撸起袖子实施灾后重建。

2135503fa55516319c8a2a7a8e8f30ee.jpg

  正应了那立在山头的“穷则思变”4个字,他们集中土地抱团发展,成立了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逐渐发展起了蔬菜大棚、建筑业、运输业、电子厂等集体产业。随着发展壮大,村里外出务工人员回来了,到去年年底,外出务工人员已减少到不到50人。3年多时间里,村民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3900多元到突破万元。该省领导曾经为村干部颁奖,并承诺等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两万元时,会再次为其颁奖。“如今,人均两万元是我们村的奋斗目标 。”讲解员说道。
  郭大姐在路边支起了一个小吃摊,炸出的米饼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儿。她的家就在身后100米外,是一座4层小楼,她说一家7口人,老伴在学校打工,儿子、儿媳从外地回来了,都在电子厂干活,每月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家里每人每年都能分红。村子漂亮了,外面来的人多,闲不住的她就支起了这个小吃摊。

毕节赫章,小核桃里的大乾坤
  

  3月8日早上8点,我们准时出发,前往毕节同心展览馆。该展览馆主要展览近年来的毕节扶贫成就。展馆内两个巨大的花瓶吸引了考察团的目光,原来这两个花瓶是利用毕节市赫章县的特产核桃壳做成的。在花瓶边还有两个展柜,也都是用核桃壳做成的。

0c89bf5e0fe7a4b0aa241ec79a580ffb.jpg

  “这是赫章县的大产业。”在前往核桃产业园的路上,讲解员的这句话,让记者心头的问号挥之不去。

24f68c8622dc54878b9318a4b83b70e8.jpg

  途中的风景与安顺也是大相径庭。同车随行的当地工作人员介绍,毕节的山多、山高、谷深,连绵不断,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土法炼锌”,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水资源污染。 1998年,贵州省取缔“土法炼锌”,赫章人开始寻找新的出路,该县历来有种核桃的传统,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往往要种上几棵。于是他们就从核桃上寻找突破口。
  1小时的高速公路行程后,考察团一行到了国家核桃良种基地。核桃基地大门古香古色,上面雕有核桃形状的饰品,穿过大门,在展板前得知,该县累计种植核桃166万亩,挂果32万亩,核桃年产值15亿元。
  给我们讲解的是一名30多岁个子不高的年轻人,他叫曹景富,是该基地的负责人。他介绍,全县种植核桃的长度近200公里,栽种了该基地培育的多个品种核桃,摸索出了多项嫁接技术,并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这两项专利将核桃挂果的时间由11年降低到3年,并将嫁接成活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90%。
  放眼望去,基地周围的山坡上栽种的都是没有长叶的树苗。曹景富说,这都是他们栽种的核桃树。
  步入核桃文化生态博物馆,除了我们先前看到的用核桃壳做成的工艺品外,还看到了核桃糖、核桃糕、核桃露等产品。赫章的核桃虽然只有大枣那么大,但吃起来却分外的香。曹景富介绍,赫章核桃的含油量比一般的核桃都高,所以他们又开发出了核桃油。这时候,工作人员为我们端上了一小杯水,这是用分心木(核桃仁之间那一片薄薄的东西)泡过的茶水,具有改善失眠、补血补肾等功效。他们还在被一般人认为没用处的核桃青皮和核桃叶、核桃花上做文章。核桃花已经被加工成干菜,包装销售,通过延长核桃深加工产业链条,一颗核桃的附加值就这样被无数倍地放大了。
  出博物馆不足百米,有几处温室大棚,里面放置着两层栽种的小核桃苗,原来这是该基地培育的新品种。曹景富介绍,他们在研发方面不停步,不断培育新品种以确保核桃产业长期健康发展。
  离开该基地的时候,有人向记者透露,曹景富是贵州大学的教授,目前还是该县核桃发展局局长。如今,通过核桃产业的发展,已解决了赫章县15万人的就业问题。整个赫章县核桃年产值15亿元,2009年至2017年,核桃产业带动了近3万贫困人口脱贫。
  如今的赫章,青山结硕果,生态树成林。“家有百株核桃树,奔向小康幸福路”的口号随处可见。赫章县也一跃成为“中国核桃第一县”。

毕节平山,鸡粪里派生出新产业
 

  3月8日上午近11点,从核桃博物馆出来,又是近一个小时的高速车程,考察团来到了赫章县平山乡中寨村。

f8dee8de2f9c769a49ffb5773d0792a5.jpg

  这是这个山区县比较开阔的地带,土地相对平整,地面上立着数不清的大棚。当天是难得的晴天,蓝天白云下,远处景色一览无余。塑料大棚中间,穿插着两个建筑房屋,一座是冷库,一座是养鸡场。在远处的坡上,有排排的树苗,盛开的梨花树点缀其中,给开阔静谧的环境增添了几分诗意。

2cc0944a088513b72cdb93373c7f0096.jpg

  原来,这是该县在此建设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相对平整开阔的土地是废弃地整理出来的,组建了合作社。塑料大棚是从山东请来的师傅种植有机菜,村民们或来此打工或返租经营,远处生长的是果树。电子商务中心是当地政府为在深圳打工返乡创业的一对夫妻提供的,夫妻俩将当地的农产品在线上卖到全国,再由线下为村民买回质优价廉的商品。
  在该中心二楼会议室大屏幕上,显示的是养鸡场车间情形:成排的鸡在流水线上啄食,下的蛋自动滚下两边,工人们将蛋装箱、打包……“这就是前边养鸡场,是鸡粪里派生出的一个产业。”该县县委书记刘建平的话令我们一头雾水。
  原来,要发展高效农业需要鸡粪做有机肥,山东老板向刘建平求助。于是,刘建平协调一家投资商建了这家生态蛋养鸡场,上马了自动养鸡线。高效园区又建了年产10万吨的有机肥生产厂,新鲜鸡粪源源不断地流入制肥厂,很快生产出还带着温度的松软的无气味有机肥。下一步要建成7个养殖场,打造全省出口广东(鸡蛋)最多的县……
  刘建平如数家珍般的叙述,让考察团油然感受到了该县各级领导对发展集体经济的拳拳之情,在学习经验同时,也增添了责任感、使命感。“鸡粪的事县领导都这么操心,还有啥集体经济项目搞不起来?”在随后的座谈中,夏李乡党委书记徐亮说。他说,下一步要克服重重困难扑下身子,把集体经济搞上去。

毕节黔西县的小香葱和集体经济
 

  小香葱是葱白只有筷子精细的葱,南方人餐桌上的最爱,每棵葱的重量与我们北方人吃的大葱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就是这小香葱,却让金碧镇铸就出了集体经济的辉煌。
  金碧镇是黔西县的一个山区小镇,3月9日,叶县党政考察团从纳雍县茶店乡的竹荪基地沿高速行驶一个多小时后,又顺着蜿蜒的山路走了半个多小时,才赶到了这个山区小镇的香葱基地。由于山路蜿蜒岔口多,尽管是当地司机驾驶,但考察团的一辆车还是迷了路,最终这车人与该基地失之交臂。
  这是群山环抱中的一块低洼地带,从车窗上望出去,地里像均匀地铺了一层绿地毯,绿地毯间均匀地分布着一个个水喷头。“这(喷头)是由政府投资的,作为集体资金入股了。”该镇党委书记王军介绍道。
  该镇位置偏僻,几年前也是几乎没有集体经济,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贫瘠的土地不少撂荒。他们以塘约村为榜样,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以改变乡村现状。土地流转后,采用招商方式引进了香葱种植。王军原来是该县畜牧局长,因懂得种植技术被调到了该镇。他介绍,为便于群众接受及受益,他们采用三种发展模式:一是公司直流型,引进经营公司作为经营主体后,党支部组织经营公司直接与农户签产销合同,公司自行开展品种育苗、技术创新和采收,实行产销一条龙,政府将喷灌等基础设施作为集体资产入股合作社,每年每村固定分红10万元,再由村按一定的比例与贫困户建立利益链接,确保其实现分红。再就是订单推广型,由经营公司提供香葱品种,村合作社组织购买后自行种植,公司与合作社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最后是土地流转倒租,经营公司将流转的土地倒租给农户,经营方提供品种及技术等,村委会参与管理,确保经营公司按保护价收购香葱,利润农民占一半后,剩下一半由经营方和村集体按比例再分。“多方式合作坚定了农民的信心,促进了该项目的快速推广。”王军说 。
  该镇的宣传资料显示:2017年,香葱业开始发展,最初规模1000亩,目前已经发展到万亩。当地一年能收三茬,每亩每年能产1.2万斤能有2.4万元产值。返租给农民后,每亩每年能有6000元左右的收益。
  香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果然,在该基地的另一端,农民们正在地里栽香葱,记者竟然还看到了有几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今年28岁的李晴是该镇的村民,曾在外地打工,回来后通过一步步努力,如今已成为该公司管理人员,每月有近3000元收入。她说,这3000元可比在外面赚四五千元强多了,能在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更少了颠沛流离之苦。她打算让老公也回来。她还介绍,乡亲们到基地干活,每月最高能拿到5000多元,手脚麻利的老人也能挣2000多元。
  该镇规划显示:至今年年底,香葱面积要达到1.2万亩,不但如此,依托香葱这种模式,他们还要打造万亩蔬菜、万亩牧草和万亩中药基地。“小香葱铸造出金碧镇的辉煌。”王军感慨地说。

遵义余庆,借农业平台搭建田园综合体
 

  3月10日,经过近一个上午的高速行程,考察团从毕节的黔西县赶到了遵义市的余庆县。据悉,这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农业县、贫困县,却早在2014年就在全市率先消灭了“集体经济的空壳村”, 如今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达近4000万元(不含固定资产),全面小康创建总体实现程度达96.3%。
  一个位于贵州中部、地处遵义、铜仁、黔南和黔东南4地州市交界的农业贫困县,如何创造了这一奇迹?当天一早出来时,一直下着雨。中午到达余庆时,雨停了,太阳还出来晃了个脸。
  我们就餐的地方是该县的松烟镇政府食堂。前往就餐点的路上,该镇无论是建筑还是镇容,让我们怎么与镇也联系不上,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个不错的县城,因为这里还有体育馆等设施。
  二龙村是我们考察该县的第一站。该村是易地搬迁来的居民,原来是个人烟稀少的荒僻地带,现在有如社区般的村容。选择发展集体经济时,该村(当然也是松烟镇)按照规划,土地流转后全部种上了茶树,引进了茶业公司。该村的茶园与别处并无二致,茶树被修剪成一米高。满山坡的茶树正在吐嫩芽。令考察团意外的是,虽然每个茶园中间修了条柏油路,却又在茶园中用木条建了一条栈道。该村周围的山并不高,于是茶树从上面一直延伸到山顶,这些栈道也弯弯曲曲伸向山顶。
  陪同考察的该县女县委书记谭诤没急着回答我们的疑问,而是领着我们沿栈道登上一座山包顶部。我们发现山顶是一座广场,还有几名村民在那里唱歌。居高向四处望,有人已经看出了点玄机:茶山另一侧是一潭湖水,湖边还有几个垂钓者。沿着湖面外侧修建的道路,路面颜色是红的,上面还画有自行车的图样。

18b7c11f7174d5af302089440dd62eab.jpg

  谭诤介绍,他们就是依托茶园及美丽景象,通过茶叶种植让百姓脱贫的同时打造中国骑行小镇,目前每年都办全国性的骑行大赛,最多时吸引近20万人。茶园这些栈道,是让游客在观看比赛的同时,又欣赏茶园的风光,更会把立在栈道上的“余庆茶叶,干净茶叶”的广告语传得更远。“我们没有工业园区,我们就是要打造田园综合体。”谭诤说。
  他们要把这里最终打造成省级农业园区的同时,还要打造两张名片:国家体育公园,中国骑游小镇。
  离开二龙村,又经历了近两个小时的崎岖山路行程,我们穿过乌江来到了大乌江镇的红渡村。这是当年红军强渡乌江的第一个渡口,这里既有红军强渡乌江的英勇故事,又有当地村民冒着生命危险救红军伤员的暖心故事。然而以前这里是贫穷的农业村子,但近年来,他们开发了红色旅游资源,招商引进北京的旅游公司,统一对该村(及周围村)进行发展规划。由于田地都在山坡上,层层叠叠,耕作不便,他们便规划种上了油菜,目前油菜已经开放,染黄了一道道山坡,特别诱人,加之中间怒放的梨花、桃花,更是让美丽的景色增添了几分迷人的色彩。该镇负责人在一处观景台上介绍,3月16日油菜花节就要开始,届时将会有无数的游人涌来。

a4b51f67584649269e58f2930ef4cef7.jpg

  这里位置偏僻,距县城又远,如何留住游人,旅游公司早有了谋划。由于村民外出打工,不少房屋闲置,他们就与农民签下协议,返租这些闲置房屋,经过包装变成民宿。他们又在村里添置了诸如草屋、凉亭、荷花、稻香、秋千等有着浓重乡愁的元素,再将民宿屋子起上一个个带有春夏秋冬的名字,屋里摆上传统的床被及家具,一下子有了别番的情趣……
  该村25岁的公派女党支部书记介绍,油菜花节时,一个房间的价格往往要三四百元,还需要预订。
  “借助农业平台,搭建一个个田园综合体,就是我们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谭诤说。

  作者:杨沛洁 赵启龙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