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论道德
“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习近平在多篇文章、多次讲话中都强调要重视道德建设,不仅有德的阐述,更有道的践行。
道德在哪里?
▲道德在日常生活中
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引自2014年5月习近平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
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
——引自习近平著作《之江新语》(2007年8月 浙江人民出版社) ▲道德在人与人的交往中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
——引自2013年9月习近平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 ▲道德在社会发展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有鲜明的社会价值导向,以此引领和保证全体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循,整个社会有稳定的内在秩序。
——引自习近平著作《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2013年10月 中央党校出版社)
道德如何立?
▲开启传统文化基因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引自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山东曲阜调研时的讲话
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引自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唱响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引自2014年5月习近平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 ▲学习道德典型
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
——引自2013年9月习近平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形成文明道德好风尚
要把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舆论导向,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引自2013年9月习近平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
道德谁先行?
▲党员干部先履行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用好选人用人考德这根杠杆,引导党员干部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引自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 同企业家打交道一定要掌握分寸,公私分明,君子之交淡如水。马克思曾经说过,“不可收买是最崇高的政治道德”。其实这也是最基本的为官之德。
——引自习近平著作《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2013年10月 中央党校出版社) ▲青少年先受教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个关键环节,团队和社区是抓思想道德建设两个重要的方面,应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相互补充,努力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从整体上提高教育成效。
——引自习近平著作《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2013年10月 中央党校出版社)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引自2014年5月习近平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 ▲新闻工作者先自律
新闻工作者要讲究职业道德。现在有的地方出现“采购记者”、“拜金记者”。这些现象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水火不相容的,虽然表现在少数人身上,但严重损害了新闻事业的威信和声誉。新闻工作者担负着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神圣职责。教育者应先受教育,应严格自律,正派、公正、廉洁,要有更高尚、更严格的政治操守和职业道德。新闻工作是一种崇高的职业。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自重、自爱、自强。
——引自习近平著作《摆脱贫困》(1992年7月 福建人民出版社)
(来源:中国文明网)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