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社会主义复兴

《公权论》(上)---第2章 (1)

作者:伍峰 发布时间:2015-07-22 21:50:05 来源:原创 字体:   |    |  
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基础

 

第2章 争夺和权利的产生

2.1 需求、供给和争夺

需是内生的需要,求是向外界展现要求,需求是为满足内生需要而向外界发出的相互作用信息。

原子最外电子壳层八个电子最稳定,所以原子有形成最外壳层八个电子的内在需要,为满足这一内生需要,不同原子会向外界显现不同的相互作用信息,有的显示有多余的电子,有的显示需要电子。

供给是对需求的响应,满足需求的能力称为供给能力。

供给既可以是给予,也可以是获得。对于有多余电子的原子,得到它多余的电子就是对其需求的满足,也是一种供给;对于需要电子的原子,提供给它需要的电子也是对其需求的满足,也是一种供给。予与取都是供给的方式。原子为了满足最外壳层8个电子的稳定需求,会采用捕获、舍弃、共用电子等方式来响应这个需求。得到电子会使整个原子显负电性,失去电子会使原子显正电性,于是,在电磁相互作用力“异性相吸”的作用下,得到电子和失去电子的原子会被束缚在一起形成稳定的分子。这样,由原子最外电子壳层的结构稳定这种需求,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分子构成。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就是由分子构成的多样性呈现的。

当供需失衡时,会产生一种重要现象:争夺。

争夺是两个以上的主体依靠自身力量夺取或排斥相同对象的行为。

在当代科学理论中,物体的争夺能力是由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这四大基本相互作用力来表述的。人们用这四大基本相互作用力来描述宇宙世界物体之间的吸引和排斥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运动和演化。

由四大基本相互作用力描述的物体的争夺能力,由物体自身的属性和所处的环境决定,对于确定的主体和外部环境,其争夺能力恒定不变。

不过,上述结论只适用于无生命体,在自然界,还存在生命体,生命体除了具有无生命体的所有特性之外,还能表现出无生命体所不具有的能动能力。

能动是主动改变自身或外部环境来响应自身需求的行为。

能动必须以物质的相互作用为基础,但四大相互作用并不能描述能动现象,这似乎表明,在四大相互作用之外,还存在其它相互作用。为了简单,我们暂且把产生能动现象的相互作用称为能动相互作用。

能动相互作用不能用四大基本相互作用来描述,是独立于四大基本相互作用之外的相互作用。在不能表征能动相互作用的客观基础之前,我们暂且把能动相互作用作为物质的第五大基本相互作用对待,称为第五相互作用猜想或能动相互作用猜想。

这里引入能动相互作用不是为了物理研究,而是出于对社会行为研究的需要。把能动相互作用作为物质的第五大相互作用对待,可能亵渎了物理学的严谨性,但四大基本相互作用力无法解释生命现象是不争的事实。

引入能动相互作用能够为生命体的能动性提供客观基础。生命的能动性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引入能动相互作用之后,我们有如下结论:

能动相互作用是产生意识的基础,意识是能动相互作用的一种体现。

传统观念认为能动作用是意识的产物,但能动相互作用猜想给出的结论正好相反。这使我们对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现有哲学理论承认主观能动作用的存在,但没有赋予其独立的物质基础,使其成为必须依附于其他行为的附庸,这是引发物质和意识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持续争论的根本原因。引入能动相互作用的一个附加好处,就是使能动相互作用成为物质独立的自然属性,从而能够彻底结束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争论。

电磁波是物质电磁相互作用的产物,电磁波能够与显现电磁力的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如电磁波会引起电子运动,而电子的运动又会产生电磁波。在电磁波和电子的相互作用中,人们不会讨论电磁波和电子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因为电子是一种物质,而电磁波是电磁相互作用的一种运动形式,主次是分明的。意识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和电磁波与电子的关系相似,意识是物质能动相互作用的产物,意识能够与显现能动相互作用的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如意识会引起生命运动,而生命运动又会产生意识。

能动相互作用的引入,使物质与意识不再是同一个层面的概念。它们之间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在这种情况下,再谈论物质和意识的相互作用谁为第一性就失去了意义。

能动相互作用的引入使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不再必要。

当代科学理论认为,四大基本相互作用力的传播是通过物质之间的粒子交换实现的,本文假设能动相互作用力的传播是通过物质之间的信息交换实现的。

一封电报可以调动万里之外的一支部队形成强大的作战能力,一部法律可以约束数以亿计人的行为,这种约束力用四大相互作用力是无法解释的,这种约束力的来源,就是能动相互作用力。

能动相互作用力是物质的第五大相互作用力,那么能动相互作用就是任何物质都具有的基本属性,光子、电子、原子、分子、石头、星球等都应该具有,为什么前文说能动能力是只有生命体才能表现出来的能力呢?

产生这种疑问,是混淆了能动能力和能动相互作用。由于能动相互作用是通过信息交换产生的相互作用,为了避免这种混淆,我们把能动相互作用称为信息相互作用或许更好。于是我们有这样的结论:

任何物质之间都存在信息相互作用。

能动能力是以信息相互作用为基础的高级效应。无生命体不对外显现能动能力,而生命体能够对外显现能动能力。或许与生命体的物质结构的有序性有关。众所周知,每个电子在围绕原子核运动时都会产生磁矩,但是,大量的原子无序排列时可能就难以对外显现磁场了,只有那些排列有序的物质才能对外显现磁性。类似地,无生命体对外不显现能动能力,可能是其能动力完全无序的结果。生命体能够对外显现能动能力,是其能动力呈现了一定的有序性。可见,维持能动力的有序性是对外显现能动力的基础。活着的生命体具有意识,是因为活着的生命体能够使躯体获取、传递和处理各种能动信息的能力能够系统有序地进行,而死亡的生命体失去意识,是因为死亡的生命体的获取、传递和处理各种能动信息的系统出现了中断或崩溃。

人类历来认为生命具有“灵魂”,根据上面的观点,灵魂的本质就是一种使能动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处理能够有效进行的完整自持系统。这个系统一旦崩溃,灵魂将不复存在。根据这样的观点,构建完整的能动自持信息系统,就能创造生命,一旦人类具有了构建完整自持能动系统的能力,人类也就具有了创造人工生命的能力。

以计算机系统为核心的人工智能系统具有完整的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能力,那么,这样的人工智能系统是否能够被认为是具有灵魂的生命体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样的人工智能系统的“灵魂”是一种人类预先编制的程序“软件”,这个软件与这个人工智能系统的“躯体”是可以彼此独立存在的,所以,这个“灵魂”是一种外来品,并不天然属于这个智能系统。按照当代科学技术的认知,人类的所有特征,都由基因决定,这个基因是由原子的排列规则唯一确定的,并没有谁在这个基因序列中另外写入什么程序。为什么原子的排列序列能够决定人类如此复杂的生命和意识形态,这还是一个谜。根据能动相互作用猜想,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子有序排列,使能动力的显现成为可能,就像原子的有序排列能够显现磁性一样。至于能动相互作用的本质,同样还是一个谜,有待进一步探索。

物质本身天然具有的信息系统,可以称为物质的本征信息系统。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能动相互作用的客观存在已经得到了人类的高度认可,不容质疑。本文后续给出的定义和论述,只与能动相互作用是否存在有关,而与其性质无关,与能动相互作用是否属于物质的第五大基本相互作用无关。所以,只要能动相互作用是真实存在的,无论本文关于能动相互作用的假设是否正确,都不会影响本文后续概念定义和论述的正确性,这也是本文大胆引入能动相互作用猜想的前提。

在对能动相互作用作了必要的解释之后,我们回归正题,给出生命的定义:

生命体是能够支撑能动相互作用有序进行的物质及其本征信息系统。

更严格地说:

物质及其本征信息系统具有生命特征的充要条件是能够支撑能动相互作用有序进行。

由这种充要性,能动力也可称为“生命力”。

本文没有为意识给出严格定义,主要是后文的论述没有这样的需要,但本文认为意识是能动能力的体现,这样,生命体都具有意识,意识不再是人类所独有。动物有意识,微生物和植物也有意识,因为在它们的体内有生命活动,具有能动能力。

如果把意识界定为人的能动能力,也是可以的,这样,意识就成为只有人才具有的属性了。

植物、微生物、低等生物、高等生物和人,它(他)们都具有能动能力,体现的只是强弱等级的差异。

对于无生命体而言,其需求往往是固定的,一旦满足,就能形成稳态。但对于生命体而言,由于能动性的存在,需求将变成动态的和发展的,即:

生命体的需求是无止境的。

“贪得无厌”是对无止境需求的刻画。生命体的需求可以表现为一种超过其实际需要的欲望,或者表现为一种没有止境的追求,而供给能力却受到客观存在的限制。

人类实现了在天空的飞翔就会要求进入太空,登上了月球就会要求登上火星,之后会要求离开太阳系到达其它恒星系,接着会要求离开银河星系,只要可能,甚至就会有人要求到达宇宙的边沿。人类的医疗条件再好,也难以满足一些人“长生不老”的要求。所以:

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满足社会需求永远只能是一种追求,而不可能成为实现。

这句话也可以表述为:

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必然导致资源永远稀缺。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资源稀缺原理。资源稀缺原理应该成为人类决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

资源稀缺原理告诉我们,“需”、“求”、“供”之间的单向关系不改变,资源争夺将永远存在。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