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社会主义复兴

人本质与马克思的追索

作者:士心 发布时间:2022-06-17 08:32:05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人本质是一切社会学的理论基础,经济学的前提。对社会的前进与倒退,正义,公平,是否合理的界定,人本质就是定盘星。本质是一种绝对的形上思维,摸不着,看不见,只能凭借思维来把握。时代召唤人,也塑造人,人的时代化、主体化、能力化,成为各个领域取得成功的最后关键。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人的本质意识以不可阻挡之势被召唤登场。

  至今为止,对人本质的科学追索都是生理学动物学的层次,这就要求哲学义不容辞的担当这个重任。哲学史上除了少数主张人性本恶的哲学家以外,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是在理想和应然的意义上界定人的本质,近代以来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更是得到普遍的认同。哲学家们希望人以动物本性为警戒,彻底划清人与动物的界限,成为一个脱离兽性的真正的人。

  马克思的《资本论》,对于商品的二重性有了明确的描述,这就是商品使用价值,和基于此上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即是劳动抽象概念,是人们思维意识中比较概念的产物,只有相对而没有绝对,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中随环境、供给变化。交换价值本身是物质劳动和思维意识的双重表现,最初起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古典经济学的追索。古典经济学认定,商品的价值就是劳动的价值,后者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证实,经济的高潮与低谷,劳动的报酬取决于商品卖出去多少,劳动后备军—失业的无产者的多少。同时还与劳动对象,自然资源被占有后,如土地的地租,房产的价格与房租,机器的使用相关。劳动的报酬-工资是维持劳动者个人和家庭的最低费用。

  劳动的物质本性,劳动的交换观念,是马克思人的二重性物质与思维的追索起源。马克思哲学超越旧哲学,源于哲学理性对经济生活的分析,对工人—现实的个人的本质解剖。马克思哲学理性与现实、实践活动的结合,与经济生活密不可分。马克思以人为主体,以劳动实践为本体,从1843年开始,终生都不曾离开上述内容。

  哲学最初形式是追索世界本源的对话,对话意味着平等,需要理性规范,那就是立论自洽,事实它洽和续洽。历史是现实的溯源,现实是历史的延续。节点的事实、现实可以做他洽,而这是偶然,相当于科学中的证伪。只有续冾,把偶然的点线填满历史时空,才能说明必然性。以当下的实践代替历史,只能说明人类发展的偶然性,无法说明必然性,用短暂的当下论证历史的终结,以偶然否定必然。他洽和续冾要求一致,二者不能矛盾。如用他人的思想解释马克思,需要用真理规范重新审视,否则任何人都可以随意把自己的思维强加在马克思头上。社会实践,对于人生和时代环境,是一去不复返。这就意味着不可像科学实验般重复,社会重大实践、转折需要慎重,立论必须逻辑缜密,现实他洽历史续冾环节要仔细,彰显对生命的尊重。社会重大实践是头脑中思维的再现,决定前需要严格的真理规范。以将要进行的实践代替他洽续冾,如同掷骰子掷钱币做决定一样荒唐。

  马克思解析其时代的劳动处于私有制,财富来源于劳动。“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恩选集第一卷66页,以下简称手稿)工人多劳少得原理。“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物的机能。”(《手稿》马恩选集第一卷70页)

  “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做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做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做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

  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同上71页)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上72页1995版)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做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动物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读过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主奴辩证法一节,与马克思对劳动的解析,可以看出二者巨大差别。马克思前后用了四五千字解析现实,追踪历史,说明人来源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思维意识不是自然赋予的,而是来源于物质生活的创造。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论与一般唯物论分叉的地方,不是顺着物质自然推论下去,而是用人的劳动创造独特性来解释。

  “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同上78页)

  思维是劳动创造的结果,是人与动物分离的界限,还是以后人类发展过程—-劳动创造循环的起因。

  制造石斧等石器,是猿人转变智人的过渡阶段。这些石器需要集中肉体全身力量于上肢,需要两个人以上的合作。语言就是在这样环境产生,用于交流协作互助意识。第二,这些石器的外形,先在大脑构造,然后才通过劳动实现思维的想象。没有思维的先在,思维交换—-语言的交流,就没有这些工具的产生。这是人的思维和肉体物质的合一,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无法实现。你可以说人的需要是起因,但其它动物也有类似物欲,为什么他们无法做到?

  社会是个体之间的关系,人的社会与动物社会有什么不同?说到社会生产,狼群捕食也需要群体合作,甚至动用思维意识,分工。社会生产还得继续解析,这就是人能改变自然物质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前者为制造石器工具,后者是金属冶炼。而动物是简单利用自然,动物不能把思维意识和身体力量集中在自然对象上,改造其自然面貌到内部结构,也不能按照需要,任意改变自然物。马克思基于费尔巴哈和黑格尔,把他继承的前人知识理性,在劳动上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逻辑和辩证法。他不是把思维和物质看成是完全矛盾的对立存在,而是人的对立统一。

  人能生存下来,婴幼年是家庭,还有家庭依托的族群把他养大,然后在长大过程中,接受思维意识传承,使得其成为可以劳动者,具备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基本技能。这是原始社会人的存在,社会关系是自身与他人的联系,从这种关系反映出人的深刻本质。人的养成,即是生活物质供养,体现出物质自然性,又体现思维意识的传承,前人实践基因,思维意识抽象的转载。这种本质双重性,都不是个体自身可以造就的。也就是说个体如果脱离群体,偶尔长大,他不具备思维意识传承,他的意识对外界反应与动物差别不大,遗传基因展示不出个体比其它动物的优势。印度狼孩可以充分说明。说反映自然对象和其它对象是大脑的功能,遮蔽了社会对个体的思维意识灌输和传承。缺少这个环节,人的大脑并不比猪脑子高明,天才最大特征就是见了泔水,反映快点提前上槽子。一句话,这样的认识论,是无视人类历史的唯物论,没有区别人和动物的基本特征。

  这是历史唯物论与唯物一元论在认知方面的最大差异,本质上差异,区别人与动物的关键:人的本质从物质劳动而来,而不是从一般物质运动而来。劳动造就了人与动物的意识差异、飞跃,思维意识又成为下一个劳动循环的起因,必不可少的元素。一直到原始社会解体前,人们处于自然发展过程。人的生活物质创造力不断的发展创新,使得族群和个体有了飞跃发展的质变,不但能改变物质自然外形,还能改变物质内部结构,这就是金属冶炼。到了这一步,任何动物都无法追赶上人类的创造力,无法在思维意识上追赶。这是人类彻底脱离动物界的标志。由于生产力的飞跃,生活物质有了富余,族群间产品交换丰富,产生了原始货币,族群领袖产生了私有意识,他们把群体分为两个阶层,专事物质劳动的,和专事管理的思维意识活动。即思维意识与物质劳动分离,最根本的分工产生了,私人占有是劳动的固态和先决条件和分配条件,劳动分工是动态。私有制产生了根本的分工,而此前的分工是个体身体差异和技能差异,是分工的自然形式。私有制后的分工,是强迫的,不考虑个人身体和技能差异,甚至不考虑智能—思维意识差异,再智慧的伊索也只能是奴隶。

  思维意识传承是人类活动独特的基因,构成人的存在,是人的社会存在二元本质。社会存在包含社会意识,构成了人的社会先天环境。人所处的阶级决定了个体长成后必须从事的是劳动还是管理,而抹杀了个体的差异和突出的传承——天才与一般人的差异。在这个层面意义上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文明社会也可以用私有制来表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思维和物质劳动分离标志最大分工,人的异化。“这样,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不管这种共同活动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的。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1995版马恩选集第一卷187页)

  “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当然,意识起初只是对直接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之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同上188)

  “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地”形成的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改变人类异化实践状态,解放劳动者,那就必须消灭根本分工,思维与物质劳动自然状态的桎梏——私有制,从雇佣劳动映射出人类的异化,社会制约的不自由,不公正,不正义。解放了劳动者,那就必然是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手稿》“(2)从异化劳动对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1995版马恩选集第一卷78页)

  唯物论辩证法对于社会意识,是机械的,脱离人的社会存在的解析道路,用反作用力来解释,似乎社会意识可以脱离具体的人,脱离阶级的存在物。

  从历史变革,生产方式的变迁取决于两个阶层,统治者和劳动者。私有制下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制造的,为当时的掌权者、阶级服务。他们的改变取决于掌管生产资料的各阶层博弈结果,自我意识和革命动力,劳动者是被利用的物质。意识形态不是脱离各个‘资产’阶级的独立客观物,反作用力的解释没有说明历史变迁的本来面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是按照历史和现实解释,他强调‘历史和现实的人’,而不是脱离了具体社会存在的‘概念’,靠概念解释世界改造世界。

  《德意志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1995版马恩选集第一卷209页)

  另一个改变历史的阶级是无产阶级劳动者,他们的意识形态由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代表。上个世纪,改变社会的革命由俄罗斯的列宁和中国的毛泽东来代表。

  历史唯物论的出现除了思维意识的批判继承和重组,还要归功与社会的变迁,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科学的前进,认知论发生了转变,不再是旧有的静态理性,而是理性必须解析这种动态,结合人的现实和历史重新审视理性的不和谐之处。我们重新审视近两个甲子的世界历史,也是为了重新审视真理的不和谐之处。唯物辩证法不是依据人类历史,只是把唯物论搬移到当下对现实解析,没有祛除唯心论从概念出发,粗鲁强横把自己思维的外化看成是自然和社会的进程,其辩证法脱离不了黑格尔的机械形式,其真理和依托人的否定辩证作用却给抛弃了。例如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只能解释人与动物分离的节点,无法解释人类发展过程。他解释不了人造物,是思维意识在先的具体创造实现过程。把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解释成脱离阶级,脱离人的现实和历史连接的产物,好像这些概念是从来就存在的天然物。

  我们对社会的解释也带有这种倾向,从没研究过生产力的历史由来,切断了与思维意识的内在必然联系。没有思维意识的发展,就不会有生产工具的改进,无从说起生产力的进步。唯物论和机械的辩证法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解释成他批判的对象—机械唯物论和客观唯心主义,解释成宿命论—-把彻底的革命精神解释成物质运动制约论。这些解释背离马克思历史唯物论,脱离人类历史,从认知论,本体论到辩证法都是双重背离。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