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共同富裕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
贵南高铁是国家“十三五”交通扶贫16个重点铁路项目之一。图为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境内的贵南高铁部分路段。新华社发
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大力发展高原冷凉蔬菜产业,组织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图为农民在育苗中心管理蔬菜苗。新华社发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并把“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一重要论述,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极端重要性。
1.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目标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的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可见,在共建共享基础上形成的共同富裕状态,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鲜明特征。社会主义社会作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阶段,追求实现共同富裕是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和鲜活实践,在革命时期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稳固的阶级基础,在建设和改革时期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坚实的执政基础。在毛泽东同志看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与追求共同富裕目标是一致的。国家摆脱落后、人民摆脱贫穷,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选择。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人民追求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归宿,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2.实现共同富裕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执政基础是执政党的执政地位赖以维持和巩固的基本条件。执政基础是否稳固,取决于执政党能否有效实现所代表群体的利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始终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最集中体现。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并在此过程中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不断夯实执政基础。
在共建中体现人民主体地位。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无产阶级虽然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但生产过程被控制,劳动成果被无偿占有,劳动者的生产过程和劳动产品的分配过程被异化,无法体现无产阶级作为生产者和创造者的价值。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的实践中,人民是国家建设的主体力量,真正体现了国家主人的地位和创造者的价值。我们党坚持发挥人民群众强大的首创精神和创造能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人民真正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理论认识和实践举措上的每一次突破,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思想创新和实践探索。人民群众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展现了智慧、创造了经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而这种认识会不断增强人民对国家的信任、对执政党的信心,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在共享中体现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立场,决定了其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至高地位;决定了其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在我国,人民是生产实践中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毫无疑问应该成为享有发展成果的主体。在共建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同时,在共享中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实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致力于促进社会发展成果创造者与享有者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高度认同,进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3.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统筹考虑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和客观需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更加积极作为。为此,应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效制度保障。制度管根本、管长远。实现共同富裕,就要不断提升国家治理的整体效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为统领、凸显各方面体制优势、汇聚整体效能的科学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在应对我国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艰巨任务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力保证。面对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党中央能够宏观把握,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实现“全国一盘棋”,采取措施逐步缓解,直至有效解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社会财富提供了制度保证;按劳分配原则能够保障创造财富的最大多数社会成员共享创造成果,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是统筹效率与公平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共同富裕价值目标实现统一。
二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当前,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发展阶段,只有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地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为共同富裕提供丰裕的物质基础。虽然共同富裕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但是对于有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巨大的物质财富总量仍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中,我们不仅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而且要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有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尤其是要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现实基础,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充分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国内市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用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推动重点行业提质创新,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企业。只有目标远大而不好高骛远,举措务实而不故步自封,才能在新阶段实现新发展,促使社会财富充分涌流,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三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科学理念指引。共同富裕是一个由现实基础、实现路径、发展目标、创造主体、享有主体和评价体系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马克思当年只是从社会发展目标层面提出了共同富裕的设想,关于其实现过程、实现标准等相关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研究并不多,因为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尚未走到这一阶段,就遇到了国家解体、社会制度演变等问题。中国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可供参考借鉴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很少。同时,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认识和理解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些不同认识和理解,如果不加以引导,会直接影响到人民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认同度,进而会对党的执政基础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作为执政党,要加强对共同富裕的理论研究,为全社会提供什么是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不同阶段的共同富裕如何判断等方面的认识指导和有效引导,让全体社会成员充分认识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求的一个基本目标,这些认识有助于坚定人民群众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心。同时,要引导社会成员充分认识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例如,共同富裕是富裕水平普遍提高但不是平均富裕,只有共同建设之后才能有条件共同享有,共同富裕应是阶段性、现实性与目标性相结合的实践进程,等等。
纵观历史与现实,执政基础是执政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实现从夺取政权到执掌政权并长期执政,根本原因就是赢得了民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我们党赢得民心的根本途径,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
(作者:孟鑫,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