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社会主义复兴

张全景: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

作者:红旗文稿 发布时间:2019-08-03 08:15:45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b748c0df3c7e496d0b4f4f1db3fa5c1b.jpg

  作者: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我们党通过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团结带领人民在新时代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推向前进的重要举措,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各级党员干部通过理论学习坚定“四个自信”,最重要的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

一、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人类解放,不断造福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之“大道”。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这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即人类解放,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出的:“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同上书,第185页)但是,要实现人类解放这一价值追求,仅仅靠理论的批判是不可能完成的,“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被理论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就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武装力量。为此,我们必须用抓住事物根本的彻底的理论说服人,人民群众才会相信我们、追随我们,这样我们就能够凝聚起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去实现人类解放这一价值主题。

  马克思主义是基于人类解放这一价值主题而确立的,通过最无私的和最彻底的理论说服人、凝聚人,让无产阶级理解自己的地位和使命,从而肩负起人类解放这一历史任务的伟大理论和崇高信仰。这就是我们理解作为共产党人信仰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正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

  马克思的一生思想曾经经过多次转折,从黑格尔的忠实信徒到青年黑格尔派,到费尔巴哈革命民主主义,再到共产主义但是,他造福人民,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一经确立,从来没有改变过。1835年8月马克思中学毕业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就用优美的语言令人信服的深刻论证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即“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他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什么样的生命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生命的本质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过程的精彩就意味着生命的灿烂。如果在尊严中度过生命过程,这就是伟大的人生,而尊严并不来自于自我尊重,而是来自于别人的尊重。一个人为什么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马克思指出:因为他“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个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并不能在自身得以实现,必须要在别人的身上得以实现和彰显。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这样的职业,这就是共产党人一直所坚守的“造福人民,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这一核心价值观。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为了人的自由、人的平等、人的解放,这就是马克思所追求的最高人生价值理想。但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什么呢?恰恰是资本主义制度原始积累下人的不自由、不平等,人与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不合理性,马克思之前很多思想家都批判过,例如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傅里叶、圣西门等,但是,他们仅仅是理论上批判而已,只是从感情上去控诉现实而已,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现实路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在马克思提出科学社会主义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早已存在,他们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感,对理想社会有很多美好的设想,但由于没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因而也就难以真正对社会发展发生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必须拿起革命的武器,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在那里面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而要实现这一伟大理想,就必须用物质力量的武器批判来摧毁现实的物质力量,即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拿起革命的武器现实地改变现存世界。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对此,《共产党宣言》说得非常清楚:“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革命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大多数人的解放、自由,以及为大多数人谋福利。

  让无产阶级摆脱奴役和压迫,成为这个世界的主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这个使命就是让人民大众摆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想的奴役和压迫,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类解放实践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通过发展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实现人对与自然界之间物质交换关系的有效控制,把人从自然界的盲目必然性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我们的初心就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解放,实行广泛公正的民主,大力发展经济,实现人民生活的共同富裕,最终目标是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从来没有人说过贫穷是社会主义,战争年代农村党员理论水平低,概括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现在已经实现了。

  第二,通过革命性实践摆脱社会中阶级的奴役和压迫,使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让人民大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解放是互相贯通、互相交织,最终统一到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实践中。对此,马克思曾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通过发展生产力完成自然主义,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通过制度变革完成人道主义,使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在完成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达到一种“和谐”状态。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即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始终追求人类自由解放,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共产党人始终不能忘记的初心。

二、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我们党一路走来,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5页)不忘初心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坚定信仰。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够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只有真正掌握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心明眼亮,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带领人民走对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这个体系的源头,要准确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必须从它的源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理论学起。马克思主义是源,没有源就没有流,只有从源头去学,才能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来龙去脉,从而加深理解,自觉运用。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立德。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古人讲,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

  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才能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各级干部就会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把思想切实统一到党的基本理论、实践、方针上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只有学懂弄通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们才能够找到马克思主义的“道统”,才能够更加自觉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形态,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社会主义,从而坚定“四个自信”。同时,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的。

三、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

  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始终不脱离、不动摇这个立场,这是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人民”的理论与实践认知,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要求,付诸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使人民得到更多实惠,始终不忘造福人民的初心和信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在蕴含和坚守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这就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旨向。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治国理政的现实实践之中,不断开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2012年,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中国共产党应该坚守的根本灵魂、根本立足点和根本归宿,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类自由解放的价值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表达。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判断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人民群众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做出了“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论断。根据我们的历史方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又着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这次主题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理论学习有收获,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取得新进步,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理解,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在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和国内某些人散布各种谬论,污蔑新中国历史,抹黑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情况下,要拿起马克思主义锐利思想武器予以坚决反击,凡是经过实践检验正确的理论和战略问题要有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我们才能做到不被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不被任何眼前的短期利益所蒙蔽,不被别人的说三道四所左右,才能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时保持沉着冷静,在“千磨万击”和“东西南北风”中“咬定青山不放松”。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上改造客观世界,在不断自我革命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社会革命,不断带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就是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全党同志需要在通过学习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抖擞精神,担当使命、砥砺作为,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为实现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