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社会主义复兴

守初心的感人故事

作者:郑宁波 发布时间:2019-07-01 11:34:38 来源:北京日报 字体:   |    |  

—— 一部党史就是一部为初心而奋斗的历史

1.jpg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指引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此期间,毛泽东在湖南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积极从事建党活动。图为1919年11月26日新民学会会员在长沙的合影。

2.jpg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启了党的初心使命纲领化。一大通过的党纲确立了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革命军队必须支持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消灭资本家剥削等,把我们党的目标、任务基本确定下来。图为一大会址纪念馆外景。

3.jpg

 

 

  河北赵县老党员珍藏的入党誓词。入党誓词向来强调党员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见证了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4.jpg

 

 

  广州起义时在街道上张贴的标语口号。中国共产党重视初心使命与各时期中心工作相结合,转化为群众易为了解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在群众中广为传播,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

5.jpg

 

 

  中国共产党苏区第一次代表大会,1931年11月在瑞金召开,大会制定了一系列争取民族解放的方针政策。

  本版供图:石全

 

致读者

  今天恰逢我们党成立98周年的纪念日,我们精心策划了这期特刊,作为一份特别礼物,献给中国共产党。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经过98年的砥砺奋进和自我革命,当初中国社会上那个仅有50多人的不起眼小党,如今已成为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98年来,在我们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不断汇聚起开创美好生活的磅礴伟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前所未有地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那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对于这个“世界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十九大报告中就已给出了明确回答:“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初心激发创造,使命铸就辉煌。一部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成长史,其实也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奋斗史。为了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这部壮丽史诗,本期特刊紧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总要求”,着力从“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四个层面,深刻展现98年来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实践和历史经验,深刻揭示其中蕴藏的内在逻辑和精神价值,以期为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供阅读辅助。

  北京日报理论部

  2019年7月1日

  当前,全党正在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5月31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守初心”的内涵。6月24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时,他再次强调我们党要“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之中。”近百年的党史就是一部塑造初心、守护初心并为初心而奋斗的历史。在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涌现出无数可爱可亲的党史人物,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守初心”故事。

  “生为《共产党宣言》生,死也为它死”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版翻译的故事,可以让我们了解党的初心是怎样形成和塑造的;而她传奇的旅行和保管历程,又可以让我们了解共产党员是以何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的。

  1920年早春,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简陋的柴屋中,陈望道用木板和凳子支起简易的书桌。两部词典占据了书桌大部分位置。此后的几个月,他把自己封闭在这里,时而奋笔疾书,时而蹙眉深思,时而字斟句酌。累了,他就在铺板上短暂休息一小会儿;饿了,他就匆匆垫几口母亲送来的简餐。虽是早春,江南仍时有料峭春寒。这天,母亲送来粽子,还特地加了一碟红糖。红糖有御寒的作用,她特别嘱咐陈望道,吃粽子要蘸红糖。陈望道一边应着,一边把粽子蘸着墨水,当作红糖吃下去了。墨水和红糖的味道当然不一样,然而,完全沉浸在《共产党宣言》中的陈望道,竟全然品味不出两者的差异。直到母亲察觉,陈望道才解释道,真理的味道是很甜的。

  这似乎是一个精彩绝妙的隐喻。闪耀着真理光芒的《共产党宣言》,对中国先进分子产生了多么强大的吸引力,又与中国先进分子有多么天然的亲近感。《共产党宣言》所言说的,正是在中国先进分子内心中回荡了良久的理想。在她的照耀和启发下,这批先进分子内心中的理想,变得清晰、明亮和坚定起来。中国共产党就要诞生,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也慢慢形成和塑造起来了。

  4月底,陈望道刻苦译好的《共产党宣言》被带到了上海。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出版了。翌年8月,到上海参加党的一大的代表王尽美和邓恩铭,携带陈望道吃墨汁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跨越长江,把《共产党宣言》传到了中国北方。回到济南,他们把书交给济南党组织专司党报发行和保管的张葆臣。张葆臣发现,经常同他一起参加党组织活动的刘雨辉热爱学习,就把这本书传给了刘雨辉。1926年春节,刘雨辉把这本书带回故乡滨州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并亲手交给村党支部书记刘良才。刘雨辉指着封面上的“大胡子”说,这个大胡子叫马格斯(即马克思),他和一个叫安格尔斯(即恩格斯)的人一起写了这本书。共产党员都该学一学,会让我们知道今后该走的路。

  鲁北平原上的刘集支部,是山东省乃至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1925年,广饶最早的共产党员刘子久将刘良才发展入党,刘良才在刘集村秘密成立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

  精通语言学的陈望道,在翻译时努力做到通俗简练,他通篇用白话文翻译,还注重用汉语的俗语来实现通俗的修辞效果,翻译出了像“宗教的热忱,义侠的血性,儿女的深情,早已在利害计较的冰水中淹死了”一类精彩的句子,“义侠”“血性”“儿女”“深情”等词汇通俗而接地气,但是,对于仅读过两年私塾的刘良才而言,“大胡子”笔下的道理还是令他不能迅速吃透。不过,想到这是一本从党的一大带回来的书,想到这是一本省城党员叮嘱能够知道今后该走的路的书,刘良才还是坚持啃下来了。此后的三个冬春,他带领党员和积极分子,在自己小院的北屋中,反反复复地读,努力把书中艰深的道理转化为更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更多不知路在何方的中国农民听。

  书一页页地翻过了,字一个个地认全了,理一句句地悟透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刘集村的党员渐渐懂得了“大胡子”的话,他们从中学到了反抗,学到了斗争,学到了解放。1928年,刘良才发动了打击地主豪绅的革命斗争。斗争胜利了,刘良才却暴露了。他因此无法在当地开展工作。1931年2月,山东省委安排刘良才担任潍县县委书记。

  远赴潍县前,刘良才最放心不下的是这本《共产党宣言》。他预料到自己可能被捕。这本书到底放到哪里呢?刘良才反复考虑,决定将其留在本村支部。他亲手把这本书交给刘集村支部委员刘考文,郑重地嘱托他:“你要好好保存这本书,你要把它视为自己的生命,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宝贵。” 他还说了一句令刘考文终生难忘的话:“生为《共产党宣言》生,死也为它死。”

  刘良才郑重的嘱托让刘考文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刘考文有时把它藏在粮囤底下,有时封进灶头,有时又转移到屋顶。虽然几易藏处,谨慎的刘考文还是常常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他唯恐这本重要的著作在他手上出现问题。1932年8月,广饶西邻的博兴县农民暴动被韩复榘镇压。机警的刘考文敏锐地从博兴的局势预判敌人可能要镇压广饶县,他感到自己目标太明显,一旦敌人对刘集村动手,自己必定是敌人首先下手的对象。他想到了同村的党员刘世厚,刘世厚平日里行事低调谨慎,忠厚老实,在农民堆里,一点都不扎眼。就像当年刘良才把书交给刘考文一样,刘考文再次把书交给了刘世厚。一切都如当年的交接一样郑重和沉重。刘考文对刘世厚几乎说了同样的话:“这本书务必保存好,它比我们的生命都重要。”

  就这样,这本《共产党宣言》又一次完成了转移。刘考文不久就被捕了。因叛徒出卖,刘良才也在潍县英勇就义了。

  捧着这本承载了共产党员生命和鲜血的《共产党宣言》,刘世厚内心中升腾起一种无以复加的责任感。他经常变换藏书地点,但心里总是感到不踏实。在他精心呵护下,这本书一次次地躲过了敌人的眼睛,躲过了国民党的搜索,躲过了日军的扫荡。1945年,日军放火烧村,一次性烧毁了刘集村500多间房屋。老百姓被日军赶出村子。当时,刘世厚把这本书藏在山墙的“雀眼”中。被赶出村子后,刘世厚想到这本书还在自己家里,又冒着生命危险潜回村里。当时,他家的房子已经被点燃了,他冒着呛人的浓烟爬到“雀眼”处,小心翼翼地掏出这本书。真是万幸。持续两天的大火几乎烧尽了刘集村全部的家当,粮食烧光了,柴草烧光了,农具烧光了。这本书却在共产党员的精心呵护下保存了下来。

  刘世厚把这本书用蓝布包好,放在一个小匣子里。此后的30年间,他精心保管着这本书。他经常会像捧着宝贝一样端详一番,每当这时,他就会想起刘良才和刘考文的嘱托。

  1975年1月,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召开期间见到陈望道,充满期待地问:“《共产党宣言》最早的译本找到没有?那是马列老祖宗在我们中国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找不到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病啊!”陈望道遗憾地摇了摇头。就在这一年,广饶县征集革命文物,84岁的刘世厚将保存了43年的《共产党宣言》交给广饶县历史博物馆。这正是陈望道翻译的本子。

  这本受过血与火洗礼的《共产党宣言》经历了独特的旅程。她曾经照亮和见证了共产党人初心,共产党人则用自己的初心守护她;她曾塑造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共产党人则用坚定的理想信念诠释她。

  “千万别出去,要是被日军发现了,福星就保不住了”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初心,要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党和人民是鱼和水的关系,是血与肉的关系,是种子和土地的关系。乳娘的故事生动地阐述了党和人民的这种关系。

  1942年,日军“铁壁合围”“拉网合围”使山东抗日根据地陷入最困难的境地。频繁转移给根据地党政军干部的子女养育工作造成严重不便。中共胶东区委决定设立育儿所,养育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

  9月,乳山东凤凰崖村的姜明真从育儿所领养了婴儿福星,为了有足够的乳汁喂养福星,她狠心给自己刚刚8个月的孩子断了奶。一次,日军扫荡,她带着福星和自己的孩子藏进山洞。两个孩子在一起,只要喂一个,另一个就哭闹。为了避免暴露,姜明真把儿子送到一个无人的山洞。敌机轰炸开始了,她听到了自己孩子的哭声。婆婆心急如焚硬要过去看看,她噙着泪水劝说:“妈,千万别出去,要是被日军发现了,福星就保不住了。”日军撤退后,她看到自己的儿子在山洞里乱爬,手脚被磨得鲜血直流,嘴上沾满了泥土和鲜血,肚子哭得胀鼓鼓的。没几天,孩子就去世了。有一次,为了不被日军发现,她捂住另一个儿子的嘴,因过度惊吓和窒息,这个孩子也不幸夭折。福星被养到4岁,才被亲生父母领走。姜明真收养过4个八路军子女,没有一个伤亡,而自己6个孩子则因疏于照顾夭折了4个。据统计,胶东育儿所共有300多名乳娘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在日军残酷的扫荡中,胶东育儿所的乳儿无一伤亡。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初心,要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永远不能脱离群众,不能漠视群众疾苦。

  兰考县是黄泛区中的典型。1962年,春天的风沙摧毁了地里的小麦,秋天的涝灾淹坏了田里的庄稼,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作为县委书记的焦裕禄习惯性地用手挤压着肝部,从广场上捡起群众挤掉的半个糠面窝头。回到县委会议室,焦裕禄说,党把兰考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没能带领他们战胜灾荒,却让他们端着饭碗四处流浪。我们不感到羞耻和痛心吗?1963年的兰考又是一个多灾的年份。秋季多雨,粮食歉收,百姓清苦。冬日里风雪肆虐。焦裕禄说:“在这大风大雪里,贫下中农住得咋样?牲口咋样?”他要求党员到群众中,与群众同甘共苦。他说:“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谈道:“我们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禄同志事迹教育成长起来的,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1966年,正在上初一的习近平,在课堂上聆听了政治课教师朗读的人民日报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习近平几次泣不成声。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努力,2017年,兰考县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兰考不仅成为河南省第一批脱贫县,也是全国第一批实现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

  “乌纱算什么?百姓最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党史上,党为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故事不胜枚举。王伯祥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

  1988年农历腊月廿八,寿光县三元朱村支部书记王乐义,拿着一根顶花带刺的鲜黄瓜找到县委书记王伯祥。这根翠绿的黄瓜给灰色调的万物萧瑟的严冬平添了一抹亮色。王伯祥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他让王乐义把冬种黄瓜的技术学会用到寿光。为了推广这种种植技术,王伯祥的破吉普车就没闲着。经过不懈努力,寿光成了著名的江北菜场。

  在这两年前,王伯祥被任命为寿光县委书记。当时,通过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寿光农民生活基本上达到了温饱水平。但是,农民手头仍然没钱花。当时寿光有25万户,120万人口。王伯祥默默地定下一个目标:要让25万户成为25万个“双万元户”。他将目光投向了蔬菜经营。但是,由于当时市场不发达,蔬菜种植具有很大风险。1983年,全县大白菜丰收,一车车大白菜在田地旁和大街上排成长龙,但找不到合适的市场,大量白菜滞销,全县大概烂掉2500万斤。时任县委副书记的王伯祥从一位流泪的老大爷那里买了一整车白菜,一家人吃了一个冬天。王伯祥由此悟出一个道理,菜卖了是钱,卖不了还不如一堆草。是钱还是草,关键要看有没有市场。

  但是,当时蔬菜和市场都是敏感话题。遭受过菜贱伤农的人们仍然心有余悸,不太敢再种植蔬菜。连王伯祥的妻子都“告诫”他:“我们娘儿几个吃大白菜事倒小,如果全县落到那步田地,你这当书记的负不起责任!”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1986年,市场更是一个敏感话题,搞市场就免不了个体经营,弄不好是要丢乌纱帽的。面对着种种质疑和劝诫的声音,王伯祥认为,有风险也得办,不能让大伙辛辛苦苦种出的菜烂在家里卖不出去,老百姓过不上好日子。他说:“乌纱算什么?百姓最重要!真有什么政治责任,我一人承担!” 在王伯祥的坚持下,寿光蔬菜市场建立起来了,百姓的日子逐渐富裕起来了。

  在寿光任县委副书记、书记八年,王伯祥一直住在四间旧平房里。1991年,他升任潍坊市副市长,只用一辆130小货车就搬走了所有的家当。其中最值钱的是一台冰箱,剩下的是旧桌椅和塞满被褥的纸箱子。2009年,习近平在会见王伯祥先进事迹报告团时高度评价了他的业绩:王伯祥以富民强县为己任;坚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坚持正确的利益观,严于律己,秉公办事,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作者为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