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社会主义复兴

江山丨《劳模故事》:《吕玉兰》连载之三

作者:红色联播 发布时间:2019-03-20 08:30:10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3c34ca1c1d1edbf8eef072d31a519b77.jpg

第一章 让周总理感到费解的村名

  1972年11月23日午夜,天安门东侧的北京饭店,依然灯火通明。就在这年5月,周恩来总理检查身体时,发现了患有癌症。可是,日理万机的总理当天在会见外宾后,又不顾疲倦,接见了刚刚出访归来的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吕玉兰一行。

  在一间宽敞明亮的会客室里,总理亲切地同他们一一握手,请他们落座喝茶,还叫玉兰坐在自己的身旁。总理了解访问阿尔巴尼亚的经过后,又详细询问了玉兰家乡东留善固村和临西县有多少人口、多少土地、多少树木、多少机械、多少产量,班子团结得如何。

  “玉兰,你那个村为什么叫东留善固?它有什么来历吗?”忽然,总理打住话头,又具体地考究起东留善固这个村名的含义。

  正在聚精会神汇报工作的玉兰,没想到总理会提出这个问题,不禁有些茫然:“这个——没有调查过,俺不知道。”

  总理分析道:“喔,你们不知道这个村名是什么意思。东——留——善——固——,好像是个少数民族的名字?”

  玉兰解释道:“俺们村的人都是汉族,没有少数民族。”总理嘱咐:“玉兰,请你回去查查这件事,然后把结果告诉我。”玉兰点头:“好,回去一定查一下。”

  多年来,周总理对玉兰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一直都很关心,以至连玉兰家乡的村名也要问个究竟。是的,东留善固这个村名,人们听起来很可能感到冷僻与古怪。这不,甚至连世人称颂、聪明绝顶的周恩来总理,也感到费解。

  东留善固何许地方?我国著名诗人田间和作家李满天、张朴在1966年春天合作采写的一篇题为《只争朝夕》的报告文学中,这样描述它的地理位置:“在河北、山东两省交界的地方,在3个专区、3个县的边沿上,有一个不到200户的村庄,名叫东留善固。”这3个专区,就是当年的河北省邢台专区、邯郸专区和山东聊城专区(现均已改为市);这3个县,就是当年的邢台专区临西县、威县,以及邯郸专区的邱县(现3个县仍保留建制)。东留善固,坐落在临西县的西部,西与邱县毗邻,北同威县搭界,东和山东省聊城市的临清市隔京杭大运河(当地人称卫运河)相望,正处在省与省、地区与地区、县与县相交的“三边”地带。怪不得有人认为,东留善固社会情况比较复杂,恐怕与它地处“三边”地带不无关系。这里位于河北省的东南部,属华北平原和海河流域,西至太行山、东至泰山,相距都在200公里左右,又地处京杭大运河之卫运河西岸,横贯中国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西侧,真可谓华北之腹、运河之畔。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来到省会石家庄河北省委工作而离开家乡的玉兰,一直对家乡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深深地依恋着这块黄土地。因为,她在这里被哺育成人,也从这儿吸取着营养和得到了活力。我和玉兰从1974年结婚后,就发现她总是乐意兼着临西县和东留善固村的职务,总是一有空就要到家乡去转转,总是在每年的秋季邀我到那里去看看丰收景象,让我参观那里的工厂、农田、村落和学校。每次前往,她总是滔滔不绝地给我讲历史、讲物产、讲人物、讲景色,神情是那样激动,情况是那样熟悉,对家乡的炽热爱心溢于言表。

  玉兰告诉我,临西县原系山东省临清县的一部分。1964年12月,为便于卫运河管理,经国务院批准,河北、山东两省以卫运河划定省界,将当时的临清县卫运河西岸地区划归河北管辖,单独成县。因地处临清西部,故名临西。因此,若要追溯临西及东留善固的历史,必须从临清谈起。

  据史书载,早在距今4000余年的夏代,本域已有正式文字记载,隶属兖州。商代,本域属纣畿内地。西周,属三监地。春秋,为卫地。战国,这里又成为赵国的属邑。西汉,设行政建制为清渊县。晋朝,改为清泉县。到东晋十六国之一的后赵,改为临清县,为临清县名之始。隋朝,设清河郡。自从隋炀帝大兴民力开挖京杭大运河后,作为大运河九大商埠之一的临清,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日显重要。唐、宋、金、元时期,均为临清县。明朝,曾一度升为临清直隶州。民国又改为临清县。抗日战争时期,曾属晋冀鲁豫解放区冀南行政公署一专区。新中国成立后,先属山东省德州专区,后属聊城专区。如今,临西县境内还保存着西汉榆阳侯国、北魏临清古城等遗址,以及出土的汉代陶罐与瓷碗、唐代瓷罐、宋代古镜等文物。可以这样说,临清包括临西以及东留善固这片土地,作为古老中华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也许是大运河哺育了临清人一种特有的灵气,这里不仅物华天宝,而且地灵人杰,历史上曾涌现出不少仁人志士、名伶雅士和文臣武将。像明朝英烈王朝佐、大将左良玉和布衣诗豪谢榛,清朝名将孙维统,近代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都是临清人。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就是在临清当教员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清末兴办义学的武训,也曾长期在这一带活动,一边行乞流浪,一边募钱兴学,先后在这个县的柳林镇杨二庄和县城御史巷,办了3所义学,一时传为佳话。另外,临清已被专家们确认为我国文学名著《金瓶梅》故事的发源地。有人做过统计,《金瓶梅》从58回到100回的42回中,有25处直接写到临清,如临清州、临清闸、临清码头、临清钞关等。

  有年秋天,玉兰我们俩越过横跨在京杭大运河即卫运河上的先锋大桥,从临西来到山东临清,先后参观了这里高耸入云的舍利塔,古色古香的螯头矶,一棵能同时生长5种叶子的奇特古树“五叶松”。其间,玉兰向我回忆起了她最早一次游历临清古城的情景。高小毕业那年,玉兰和同学们做好了两手准备,一是升中学,二是回乡建设新农村。在学校安排下,他们一起去临清县第二中学参加考试。考完后,他们把临清城里几处有名的地方,逛了一下。玉兰是第一次来县城,参观的时候,不禁感慨地说:“临清这个村好大呀!”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她第一次见到楼房,说:“快看那房子,房上摞房!”又说:“路多宽呀,底下还是用水泥泥了的!”同学们听了,又哈哈地笑起来。临清城内的特产真多,像竹竿卷帘、济美酱菜,还有人称临清“三宝”的瓜干、枣脯、千张袄,使她真有点目不暇接。城西是大运河,河里大船小船,川流不息,还有纤夫拉的船,几十号人一起喊着号子向前进,十分壮观。玉兰说:“不出门看看,老觉得天就那么大。这次进城,使俺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当时,俺想得很多。城里这么繁荣,农村怎么办?能不能向县城学习?反倒促使俺坚定了回乡建设新农村的决心!”

  玉兰告诉我,她的家乡地域广阔,土壤深厚,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北方常见的农作物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大豆等,无不生长。特别是棉花,这一带从明朝开始,就是集中产区,产量高、质量好,远销我国东北和西北。那次,她兴致勃勃地讲起的家乡盛产各种“瓜”的话题,至今令我难忘。这一带,多是沙土地,最适合种瓜。家家户户都种。像西瓜、冬瓜、南瓜、北瓜,还有甜瓜、菜瓜、香瓜、丝瓜、黄瓜、搅瓜、打瓜、吊瓜和面金瓜,好多品种。瓜的品种不一样,叶子和花瓣的形状不一样,瓜的长法也不一样,有的是先开花后长瓜,有的是一出花就带着瓜……

  水资源比较丰富,也是玉兰家乡的一个特点。村北3里地,就是清凉江,丰水年份,可以挖渠引水浇地。这一带,地下水也多,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村先后打了许多浅井、深井,保证了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

  在玉兰的眼里,家乡的地美、水美、人美,甚至云也是美的,她曾绘声绘色地描绘过家乡大自然云彩的美妙。从七八岁开始,父亲就经常叫她在地里看瓜。没有事儿,就看天,观云出,观云落,观云变。云变动得很快,显示着它的多姿多彩。6月天变,实际上是云在变。天边的蘑菇云,变化起来无穷无尽。有的像牛拉犁,有的像羊吃草。有的坐着,像个老和尚。有的怀里抱着娃娃,像个带孩子的大嫂。有的像干活的男人,推着车,担着水。有的像农村小姑娘,梳着小辫子。有的又像老奶奶,眼睛凹凹的,嘴张着没牙,后边梳着小疙瘩纽。还有的像山、水、树、房、塔,真是像什么的都有。忽然,风来了,云变向了,天变凉了,雨也就来到了。没有风和云,就没有雨;没有雨,就没有农业的好收成。有云、有风、有雨,这就是大自然变幻着的美。

  “这片土地是无数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呢!”玉兰向我讲述最多、最为自豪的,是家乡在抗日战争中的故事。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临清城,当年这个村就成立了地下党支部,不久又建起了抗日村政权,以及自卫队、妇救会、青抗先、儿童团等抗日组织,与日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宋仁穷、陈再道等抗日将领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足迹,他们的英名和故事在这一带流传甚广。八年抗战期间,全村群众没有向敌人交过一粒粮食,没有被敌人占领一寸土地。全村有78名革命青年参军走向前线,20多位英雄儿女为民族解放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1944年2月12日清晨,东留善固突然遭到数百名日伪军的长途奔袭。村党支部书记孙文焕、民兵孙玉合和杨宗瑞,不幸被捕。当时,日军用尽了酷刑,甚至用燃烧的木炭往他们的裤子里塞,把他们的大腿烧得“咝咝”地响。可是,孙文焕等坚贞不屈,最后全部壮烈牺牲。东留善固村光荣地被当地抗日政府誉为“抗日模范村”。

  如此可爱的家乡,可它的名字——东留善固,却一直是个谜。周总理向玉兰打听村名的来历后,她就开始了调查工作:查阅县上的档案,询问当地的老人……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散失,人员流动,竟一直没有弄清这个问题。只有一位年龄较大又有点文化,在东留善固算得上是个“明白人”的刘老崇爷爷,向她提供了一点线索,说还在他小时候,听老人们讲,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有个和尚给这个村起的名字。但为啥叫东留善固,那就说不清楚了。这位刘老崇爷爷已在十几年前去世了。

  1993年秋,我到临西采访玉兰事迹时,特意向县上要了一本《临西县地名志》、一套刚刚打印出来的《临西县志》初稿,想把这个问题查个明白。不料,事隔20余年,东留善固村名的来历,仍然是个谜。只见这两本书上的《东留善固》条目里,写着同样的文字:“建村年代久远,时间及村名来历待考。”

  不得已,我开始了弄清东留善固村名来历的探寻工作:查资料、访专家……经过一番努力,出人意料地有了眉目。

  先拿这个“东”字来说,在东留善固村以西3里地,有个属于邯郸市邱县的西留善固村。可见这个“东”字,在这里只是一个方位名词。

  再说这个“固”字。原来在这个字的左边,还带个提土旁儿,今人为了书写方便,就把这个提土旁儿省掉了。据查,临西县共有8个村庄的名字带“固”字。颇有意味的是,它们都处于古河道两旁。另据邱县地名办公室提供的资料,在东留善固村北清凉江上游,邱县境内,有一条沙河,当地流传此河为宋代黄河故道。沿河两岸有波流固、张云固、香城固等村。查阅《辞海》,这个带提土旁儿的“固”字,原意为河堤或高地,多用于地名。可以想见,当年东留善固村的先民们,看到这一带是个河堤或高地之处,能避开水涝灾害,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并在村名中写进一个带有提土旁儿的“固”字。

  那么,东留善固4字中,只需考证“留善”两个字了。据这一带村民相传,早在元朝,东留善固与西留善固两村之间,原有一座规模颇大的寺院,东西两侧有两个村,分别叫东庑村和西庑村。“庑”为正房两侧的小屋子。当地人认为,这“庑”字后来改成“留善”两个字,与这座寺院及和尚有密切关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参加临西县地名普查的几位同志,给我讲了当年在进行地名普查时听到的两个传说。

  第一个传说讲,这座寺院里有两个和尚,在这两个村遭到暴风雨袭击时,为老百姓办了好事。他们圆寂后,当地人为示纪念,特把村名改为“留善”。第二个传说讲,这座寺院里有个德高望重、很有本事的和尚,此人预料到这一带将来要遭到大灾大难,在他将要离开时,特意给这两个村改名“留善”,以便使这里的老百姓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第二个传说,同当年玉兰询问刘老崇爷爷得到的情况颇为相近,似可信之。

  现在,让我们从第二个传说想开去。人们知道,佛家以善为本,当然很看重这个“善”字了。查阅《辞海》,“留”有长久、保存等含义。这样,人们为了长久地保存善良,也就是佛教上常说的行善积德,便采纳了这位和尚的建议,将村名改为留善。据查,河北省肃宁县有个乡叫河北留善寺乡,就来源于这里原有个留善寺。在中国的其它地方,还有留善寺、修善寺、开善寺、万善寺、崇善寺等寺庙,可见这个善字是佛教寺庙的一个常用字。由于这个村地处河堤或高地,人们又在留善二字后,加了个带提土旁儿的固字。由于这个村地处东边,于是“东留善固”这个村名,就这样诞生了。

  玉兰曾几次带着深厚的感情,同我谈起周总理询问东留善固这个村名的来历和含义这件往事。记得在总理逝世周年前夕,她想写一篇怀念文章,向我回忆起自己怎样在总理的教导下成长的过程,又说到了这件事:“总理在世时,一直很关心俺的成长,关心东留善固和临西的发展,多次打听为啥叫这个村名。真可惜,俺几次都没有答上来。眼下,总理走了,但这件事还没有完。江山,待咱们把情况弄清楚了,将来去见总理的时候,当面向总理汇报吧!”

  说到这里,玉兰竟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