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 正文

陈俊杰:调和时殷弘与胡锡进的核武器言论的戴高乐模式宜迭代

作者:陈俊杰  更新时间:2022-05-23 10:23:23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冷战结束后“五常”核武器要不要多甚至要不要有,21世纪初中国的国防战略之争恐怕没有比这个更能吸引眼球的了。时殷弘认为中国应销毁核武器以取信于美国,胡锡进则认为中国应增产核武器以反制美国的核讹诈,李彬又认为核威慑战略自“9•11”事件以来越来越过时了,到底孰是孰非而该何去何从?

  时殷弘的看法“汉奸”嫌疑太重而不必多说,胡锡进的看法“政治正确”但尺度有待商榷,李彬的看法至少不会被认为近二十多年“反恐”导致的养虎(尤其是中俄两国)为患的美国鹰派买账,相比之下冷战期间戴高乐“以小制大”的非对称核威慑战略对于中国这种核大国的后起之秀而言至今也不过时。

  1959年艾森豪威尔访问法国期间试图说服戴高乐放弃核武器,得到的回应却是“法国只要有能杀死敌人一次的原子弹就够了,到那时敌人即使有十倍的手段也无济于事了”。核武器有比没有好,认识不到这一点则至少是对中国在1971年“入常”的历史一知半解。核武器多比少好则是未必,关键是“五常”核武器的投送能力及其相互博弈的客观效果。如果某非“五常”核武国(印度、巴基斯坦、朝鲜与在核战略问题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以色列)的核武器投送能力有可能达到毫无悬念的“打遍全球无死角”的尺度,这样的国家还有可能在“五常”之间纵横捭阖吗?2021年底英国《金融时报》对中国试射“轨道轰炸机”的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尽管中国更新核武库只是为了保持戴高乐式最低限度的核武威慑。美国政府的相关官员与智库学者为此而频频表态,认为中国的核武威慑战略有了质变,尤其是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内德•普莱斯认为中国正在偏离其最低限度的核威慑战略。最低限度核武威慑意味着一国核武器将不超过阻止其所有对手攻击所必需的,比如中国的核威慑政策是“将核打击能力维持在国家安全所需的最低水平”。中国政府一再强调其核武库将保持在这种水平上而不会介入任何核军备竞赛,更不会在其他国家部署核武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为此而及时表态:只要任何国家都美威胁或破坏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就不会受到中国的军事威胁,美国鼓吹“中国威胁论”则是为了扩大其军事力量以求“绝对安全”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中国军方随之也有相似表态:中国的核武库必须保持其“最低威慑力”以跟上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步调。连时殷弘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务必有能力突破美国在中国周边部署的导弹防御系统。冷战期间美国在亚太地区(尤其是东亚)部署了一系列导弹防御系统,比如部署在韩国的“萨德”系统。中俄两国发展高超音速导弹技术则让美国军方忧心忡忡,美国驻裁军谈判会议大使罗伯特·伍德说承认美国也在设法阻止高超音速技术在中俄两国的军事化应用,但美国军方至今还不具备防御这种武器的能力,尽管中俄两国也没有这种防御技术。2020年美国国防部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军方无法应对中国研发的导弹技术,而且中国的核导弹数量在未来十年之内有可能翻一番。中国人民大学军控专家吴立强教授认为,美国不必对中俄两国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采取应对措施大惊小怪,只要美国一直不接受对其导弹防御系统的任何约束,中国就有充分的理由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核武库。冷战结束后中美两国核军控谈判的主要障碍是美国从不承认与中国的核武器“相互脆弱(Mutual Vulnerability)”,即双方承认对方都有摧毁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排除冷战期间美苏爆发核大战的那种可能性。“如果美国真的关心中国的核发展,美国为什么不承认对中国的‘相互脆弱性’呢?” 吴立强教授认为这恰恰是中美两国核军备控制谈判成功的前提。

  自奥巴马宣布“重返亚太”以来,美国军舰频频闯入中国南海、美国轰炸机密集抵近台海且公然宣传要在亚太地区部署陆基巡航导弹以对抗来自中国的“导弹威胁”……俄乌战争爆发后掏空本国的常规武器库支援乌克兰的美国反而不断升级在中国周边的常规军事存在,胡锡进认为中国应增产核武器的民间号召力也就不难想象了。中国军事专家宋忠平曾为此而及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态:中国应持续打造“小而精”的战略核力量,适当增加核武数量也符合中国国家安全的需求;中国核军控专家杨承军则认为,中国核武器数量的确比美国等核大国少得多,但中国完全有能力维护自己的核安全而不必增产核武器。杨承军认为,当今世界各国核武器的发展趋势是小型化、低污染与发射平台的多元化,尤其是美国、俄罗斯等核大国都研发了中子弹与贫铀弹等战术核武器,“尽管没有经历过实战的检验,但火药味还是越来越浓了,因为这些国家都认为这种战术核武器是随时可用的。”宋忠平认为,中国的核武器生产既要看质量也要看数量,“我们不谋求与美国搞核军备竞赛,但适当增加核武器的数量符合中国国家安全的实际需要,因为我们面临的威胁越来越多,尤其是来自美国。”杨承军认为中国的核威慑战略有两个要点:“所谓精干,是指核武器数量、部队规模精干;有效指的是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下能扛得住敌人的第一波核打击,还能有效进行反击。”假如美国对中国发起核打击,中国已有的核武器就能在反击中把美国“打亡国”。所以杨承军认为“这就够了”,尤其是“怎么才能有效?多大的数量、什么样的突防能力、什么样的毁伤效果、什么样的命中精度才能做到有效?这里头的内涵太丰富了。”杨承军认为中国的核政策的核心内涵是永远不与核大国比数量、比规模,“目前我国的核导弹数量是三位数,但我们的生产能力、潜力都没有问题。”宋忠平认为,中国的核武器质量截止目前还不如美俄两国。但杨承军认为,中国的核武器在质量上“绝对没问题”,包括“我们核武器的生存能力、抗核打击能力、突防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都没问题。”杨承军认为,中国历来高度重视核力量的建设与发展,缜密组织了对本国的核力量在数量与规模上的研究、论证与计算,其中就综合考虑了中国核武器的发展数量、生存能力、发射成功概率、突防能力、成爆概率、服役有效期、运载工具、基本火力单位数量规模、生产能力与发展潜力等因素,中国的核思想、核政策、核战略与核武器的建设目标与运用原则都非常明确,中国完全有手段、有能力维护国家核安全。杨承军强调:“我们有一群具有家国情怀的将军、专家,日日夜夜守护着祖国的核安全,大家不必担心。”俄乌战争爆发前夕“五常”在核武器问题上打成罕见共识,即“核战争打不得”,但由此而导致的“五常”直接或间接卷入乌克兰战场的可能性反而越来越大了,尤其是在俄乌战争的结束遥遥无期的前景下。毋庸讳言,俄乌战争迄今还能止步于核战争,成也核威慑败也核威慑,李彬认为“核武器过时了”而无论强调“反恐”还是重视常规战争都有“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嫌疑,尤其是在俄罗斯越来越扛不住乌克兰战场的拉锯战而越来越有可能动用杀伤力有限的战术核武器的前景下,“核恐怖均衡”的现实意义将在“五常”之间长期存在。

  当然,面对俄乌战争越来越有可能投入战术核武器的前景,胡锡进的看法就不仅是“政治正确”那么简单了。2002年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的《核态势评估报告》首次将冷战后美国核攻击对象“预设”为七个国家而中国首当其冲,随后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首次披露北京在1956年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的“核弹目标清单”中排在第十三位。美国对中国的第一次核威胁是在抗美援朝战争,尤其是麦克阿瑟主张投掷20至30颗原子弹轰炸中国。但没找到早在延安时期就曾直言:原子弹只是美国用来吓唬人的一只“纸老虎”。事实胜于雄辩,尤其是朝鲜战争期间美国不再是唯一拥有原子弹的国家,麦克阿瑟若敢我行我素则与杜鲁门不对盘的斯大林一定不会坐视不管,一旦由此而逼近第三次世界大战则美国的盟友们都会哭爹喊娘纷纷叫停,所以麦克阿瑟才被解除军职与朝鲜战争的指挥权。越南战争期间中国援助越南对抗美、法两国,尤其是奠边府战役期间指导越南人民军包围法军,美国第七舰队则派两艘航母驶入北部湾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并计划在必要时准备投掷三颗小型战术原子弹轰炸越军威慑中国“围魏救赵”。但奠边府的地形十分复杂,常规炸弹不好使,投放原子弹则会波及友军,加上法军战斗力较弱而很快就溃败了,美军的上述“万全之策”还没与法军商定下来就传来了奠边府失守的消息,而此战背后的总指挥就是陈赓领导的中国援越顾问团,美军第二次核讹诈中国的计划就此不攻自破。1958年金门炮战期间杜勒斯计划以战术核武器精确打击中国在厦门一带繁荣空军基地,即我军一旦进攻金门岛等台湾离岛就发动核袭击。然而结果大家也知道了,美国最终并没有投下原子弹。但考虑到苏联的核威慑与蒋介石民族主义立场,美国又一次投鼠忌器了。1964年中国越过“核门槛”后很快又要面对陆基、海基、空基“三位一体”的核武器体系建构难题,现在中国有了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尤其是东风-41洲际导弹的打击范围是15000公里且能同时携带十枚核导弹)、核潜艇(尤其是巨浪-3的极限射程超过12000公里将与战略导弹核潜艇096配合)与改进型东风-21d空基弹道导弹,从射程到射速都能轻松覆盖美国本土。但1967年美国的核导弹数量就超过了31000枚,外媒则猜测中国的核弹不到300枚。当然,中国没必要用核武器完全摧毁美国,因为核威慑的目标只是要让另一方付出不愿承受的代价,其中的尺度只能在双方长期的军备竞赛中不断调整。假如中国第一轮发射230枚核导弹能造成2亿吨以上爆炸量的核爆,这个数量级只能打击美军洲际导弹发射井、战略核轰炸机与少数大城市。因此,美国智库认为中国的核武器覆盖美国本土的最低标准是800枚核弹。基于有限的核武打击能力,中国对美国的首选打击目标是其重要的工业基地与大城市,尤其是美国的东北部、南部与西部的三大工业区。但真正的战争爆发时美国的反导系统会拦截不少核武弹头,中国研发超高音速导弹的进度也就成了关键中的关键。胡锡进宣称:“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有着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 但我们需要有更大的核武器库来抑制美国的战略野心与对华冲动。”但较之于杀伤力,核武器的投送能力将越来越重要。

  托马斯·谢林《冲突的战略》一书认为:“恐怖平衡也是有区别的,一种是任何一方都能消灭另一方,还有一种是无论谁先发动打击,其中一方也能消灭另外一方。”其中涉及的博弈论可从一个故事讲起:杰西与比利是两个惯犯,在美国西部全盛时期各自潜入堪萨斯州的道奇市。“一山难容二虎”,争斗只有早晚之别。比利与杰西在朗布兰奇大厅相遇时距离不到十英尺,两个神枪手同时掏出六发式左轮手枪瞄准了对方。两个人只要任何一个先开枪就能致命,但两个人都没扣动扳机,此即“墨西哥式僵局”(Mexican Standoff)。这种博弈中的任何一个亡命之徒都会首先想到让自己身为神枪手的神话更加完美,其次才会想到活命。尤其是任何一个亡命徒最想要的都是能有“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神枪手”的光荣称号而不是落下“千年老二”的尴尬名声,如果其中一个能在这样的决斗中存活则肯定会被后人视为“最伟大”,但如果他们两个都死了或都能活下来则两个人将继续被称为“不分伯仲的胆小鬼”。用收益矩阵的形式总结此类因素的关键是每个亡命徒都有开枪的占优战略:假如比利开枪,杰西也会倾向于开枪以确保他不会在神枪手名人堂里位列第二。假如比利不开枪,杰西还是会倾向于开枪,从而马上就能拿到第一名。当然,两个人同时开枪的结果(平局式死亡)比都不开枪(平局式活命)还要糟。所以,“墨西哥式僵局”也是一种“囚徒困境”。每个亡命徒都有一个开枪的占优战略,但两个人都没马上扣动扳机,因为两个人都知道自己开枪不能立即杀死对方,事实上另一个枪手也会在自己中枪的瞬间条件反射性地扣动扳机。既然开枪打另一个人相当于开枪打自己,所以两个人都会尽量避免决斗,这样至少双方暂时都是安全的。“确保相互摧毁”(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的“核恐怖均衡”同理,比如美国敢对日本扔原子弹却一直不敢对苏联扔原子弹,确保这种“核和平”的关键是双方即使是在承受致命的打击后均仍有能力发动毁灭性反击。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都被追保持大规极的核武器以防对方首先发动核武攻击,因为即使是最成功的优先核打击也不能完全摧毁另一方的导弹体系,尤其是在面对许多核弹被深埋在地下的独立掩体中或装载在隐蔽的核潜艇舰队上的可能性时。但“核和平”的交易者的盲目信仰衍生的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导致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崩溃,相比之下核战争的风险更高,至少在理论上不宜排除简单且有说服力的逻辑与一旦这个逻辑依赖的隐藏假设失效则整个理论都将遭到惨痛的失败。“确保相互摧毁”至少有三个主要假设与双方发动核反击的有效性与可信性有关:理智性:双方都会尽可能避免自己遭到核打击;反击能力:任何一方在首先遭受打击后都有能力毁灭对方;反击动机:任何一方在首先遭到核打击之后都愿毁灭对方。理智的重要性在其中不言而喻,只要其中任何一方能想到在遭到核打击后毁灭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另一方发动小布什宣称的那种“先发制人的核打击”。所以,从《奇爱博士》里的疯狂将军到《红潮风暴》里的内部叛乱,从《战争游戏》里的智能机器对人类苦难的漠视到《终结者》里的智能机器对人类的取代,此类灾难片至少在逻辑上是无懈可击的。“确保相互摧毁”失败的最现实的风险将是由其他可信性较高的核反击有关的假设失败引起的,尽管概率很低。由于中美两国的核武器规模过于悬殊,中国一旦被美国发动“大规模毁灭性且饱和式核打击”则很难实施“大规模毁灭性核报复”,尤其是东风-41几乎都还没发射就被炸没或拦截了,那还谈何“报复”?即便中国有战略核潜艇潜伏在美国近海而不被发现或摧毁的可能性,指望这样的小规模核报复造成致命的毁灭就不是坏而是蠢了。中国的空基核导弹在中国空军的质量与数量都显著不如美国的前提下就更不能指望了,相比之下发展性价比高一点的天基核导弹的戴高乐式非对称核威慑战略也许要靠谱一点。2011年生效的《关于进一步减少和限制战略进攻性武器的措施条约》(以下简称《新裁武条约》)有效期为十年,经美俄两国同意可延长五年,但俄乌战争让这种可能性化为乌有,美俄两国随之实施了广泛而昂贵的计划以现代化其核导弹、导弹、飞机发射系统与核武器生产设施,双方在“精悍且适量”的核战略上不谋而合。中国目前的核战略追求的是“精悍且少量”,但未来一定会向“精悍且适量”发展。鉴于当前中美两国悬殊的核实力差距,扩大核武库规模首先对美国而言并不是最优的战略选择,因为这意味着高昂的军费开支对美国疫情的雪上加霜,美国也没有针对俄罗斯的扩大战略核武器规模的必要或条件。假设在短期内无论中国的核战略是不是扩大规模都不会导致美国选择扩大其核武库,胡锡进的看法也就值得重视了。毋庸讳言,面对俄乌战争投入战术核武器的可能性,中美两国的核战略博弈中有一个纳什均衡,即中国扩大核武库规模而美国不扩大,该均衡不会让中国陷入“囚徒困境”之类的尴尬博弈。2020年4月17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通过电话达成共识:未来任何军控谈判都必须以特朗普提出的中、美、俄三边军控协议愿景为基础。但中国外交部多次重申无意参加这种谈判且得到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主要原因当然是不扩大或削减核武库规模不是中国的最优核战略!客气点说,美国就算削减两百枚核导弹也只能算是一种偶然的“技术性调整”,而中国就算只是削减五十枚核导弹也会动摇国本!中美两国的核战略博弈暂时还用不着一纸条约平衡,因为双方并未陷入美俄两国那种“墨西哥式僵局”式“囚徒困境”,而《新裁武条约》恰恰由此而来。面对美国自奥巴马宣布“重返亚太”以来得陇望蜀的战略围堵,中国一定要有美国想豁也豁不起的核反击能力,即假如美国模拟与中国打核战争则要令其毫无打赢的胜算,不必指望遭到美国的一轮核打击后还有可能剩下几枚核弹反击。基于这种核威慑战略,中国的确至少要增产一千枚核导弹,其中至少还要装备一百枚东风-41洲际战略导弹且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这个水平。“精悍且适量”意味着中国的核打击能力要有快速、灵活、精准、凶狠等特点,即使遭到对手的第一次大规模毁灭性核打击也能有足量尚存活的核武器实施快速的大规模毁灭性核报复,尤其是要快到能赶在遭到第二次核打击之前完成精准的核报复。比如,美国若有能力一次性打掉了中国五百枚战备核武器则中国至少要按这个数的两倍部署核武器。但考虑到核武器的巨额开销,相关的技术突破也就举足轻重了,所以宋忠平的看法也是值得重视的。反对中国扩大核武库的理由主要有三种:美国已有几千枚核导弹,中国即便能增产一千枚核导弹也抑制不了美国的战略野心,反而有可能刺激美国更加冲动;苏联在冷战中落败的原因之一是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中国不应重蹈穷兵黩武之覆辙;核武器是西方列强的工业化与意识形态给人类的巨大威胁,中国应站在全人类利益的高度尽一切可能推动全球无核化。面对美国这种“疯狗”式核威慑战略,你弯腰捡石头扔向或准备扔过去时它就会有所收敛甚至仓皇而逃,毛泽东预言的“纸老虎”就是这样来的。但如果你只弯腰而不捡石头扔出去则会打破这种威慑平衡,疯狗一旦意识到你只是在忽悠而又没实质性的战略部署,你再弯腰而不拿石头就不灵了!美国会因为中国增产核导弹1000枚以上就追加10000枚核导弹的订单吗?美国的核导弹早就够毁灭中国N次了,以后增加不增加对中国来说实际效果都是一样的,双方没必要展开进一步的军备竞赛。中国适当增加核导弹数量只是强化对美国的有效核威慑而不是为了没完没了的军备竞赛,尤其是战术核武器的性价比值得一搏。核武器带来的是稳定式还是动荡式的和平甚至毁灭性的战争?就截止目前的实际效果俩看多半是前者但又不宜完全排除后者,这种战略性武器比航母更具威慑力而堪称“国之重器”。如前所述,博弈双方不论对方的决策如何都有拥核的占优战略,最终的结果是中美两国都不会放弃核武器。拥核-无核博弈其实都会陷入“囚徒困境”,要打破这种平衡则务必引入能迫使博弈各方严格遵守的全球无核化协议,但谁能严格保证没有一个协议成员国会暗中部署核武器?谁能严格保证没有一个协议成员国会突然反悔乃至撕毁条约然后靠核武器威胁其他无核成员国?所以,中国应宁可承担拥核后的国防压力也不应面对随时有可能被毁灭而无力报复的悲剧,何况冷战结束后中国遭到的拥核压力越来越小了?现在么了个的武器库里都有900枚左右的核导弹在随时准备迅速发射,而丘吉尔早已预言“安全将是坚强的恐怖孩子,而生存将是毁灭的孪生兄弟。”近年来中美两国在近海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一直不能排除,而能让双方不后退的最终都是核盾牌。中国近海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与美国的非核心利益,这种差距足以弥补中国与美国的核力量差距,由此而形成的平衡既脆弱又实在。当然,随着美国“撒泼打滚”的对华政策越来越失灵,中国的核威慑战略调整应越来越针对美国未来的战术核武器冒险。

  随着台海战争爆发的可能性的递增,中国核导弹的发展数量、生存能力、发射成功概率、突防能力、成爆概率、服役有效期、运载工具、基本火力单位数量规模、生产能力与发展潜力等硬件都会遭到挑战,在这些方面未雨绸缪的重要性也就毋庸置疑了。忘战必危,妄战必危,备战而不浪战才是核战之王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