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 正文

上海知青上山下乡后来都后悔了吗?你绝对想不到

作者:韩东屏  更新时间:2021-03-11 09:03:19  来源:人民食物主权论坛  责任编辑:石头

  导语:据作者对老家山东省即墨县的研究,WG前全县一共只有一千五百多名高中毕业生,其中约有八百人考上大学,一去不复返。剩下的七百多人,有的当了兵,有的到县政府的各个部门或工厂去工作,几乎没有人回到农村。像全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农村遭受着严重的人才流失,这也是农村落后的最主要原因。毛主席看出了问题的所在,号召城市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锻炼,帮助农村发展。本文正是作者通过描写自己朋友一段下乡的亲身经历,借此了解到,通过知青下乡,如何使中国的城乡之间,城里的工人和农村的农民有了有机的联系。

  发生在WG前后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制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社会大气候,最终有一千七百多万城市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为中国农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些城市知识青年在农村少则待了一两年,多则待了八九十来年,还有的人则在农村边疆生活了一辈子。他们经历农村艰苦生活的磨练,了解农村和农民的现状,跟农民和农村建立了割不断的联系与感情。

  一般来讲,人往高处去,水往低处流。六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是艰难困苦的代名词。那个时候的农村,大部分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室内厕所,厕所就是院子里的一个茅房。农民对此习以为常,并不以为苦。但对城市人来说,要适应起来就很难。

  那时农村磨面都是石碾石磨,吃水要到很远的河里或井里去担。下地干活,要走上几十分钟,播种收割,全是用简单古老的农具,没有拖拉机,没有卡车,都是用手推车和肩膀挑。那个时候,农村年轻人都向往城里人的生活,梦想着脱离农村。

  据我对老家山东省即墨县的研究,WG前全县一共只有一千五百多名高中毕业生,其中约有八百人考上大学,一去不复返。有的人考上大学后就再没有回过老家,甚至都没有回来看望自己的父母。剩下的七百多人,有的当了兵,有的到县政府的各个部门或工厂去工作,几乎没有人回到农村。即墨县当时有一千零五十个村子,大部分村子没一个高中毕业生。像全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农村遭受着严重的人才流失,这也是农村落后的最主要原因。

  毛主席看出了问题的所在,号召城市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锻炼,帮助农村发展。因为毛主席的巨大感召力,知识青年踊跃报名上山下乡的运动,这当中大部分人是自愿的,也有很多人不是自愿的。但火大没湿柴,这就是社会大气候的作用。人的行为基本上都是受社会大气候左右的,也就是人们今天所说的政治正确。无论什么时候,大部分人都会顺着社会大气候走,也就是做政治正确的事,这也是社会大气候形成的原因,也是为什么社会大气候强大的原因。

  我在美国布朗戴斯大学念书时,在学校的图书馆做兼职周末监工。我负责协调三十多个学生的工作,他们负责图书馆各个部门的工作,我的责任则是开门,关门,回答学生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疑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也是很适合我的工作,我可以在没有事的时候,看书做研究写论文。

  布朗戴斯大学图书馆里有两个全职中国员工,一个男的,一个女的,都是上海人。他们为图书编目,是比较专业的工作,都有图书馆学的硕士学位。那位李先生,大我几岁,我们经常在图书馆的餐厅里一起吃午餐,一起交流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我吃午饭的时候经常看华文《世界日报》,那份报纸是国民党(人士)办的,总部就在波士顿。报纸上有中国的版面,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民运,反共人士写的文章。九十年代初,《世界日报》的中国版面上有很多讨论中国政治以及WG和知识青年下乡的文章。李先生有一天说,他自己在安徽农村下乡八年,可惜自己文笔不好,不然他的故事写出来要比《世界日报》登出来的动人得多。我于是就问李先生有什么经历,能不能说给我听听,李先生就跟我说了。

  李先生是一个很有造诣的小提琴演奏者,他上高中时候的梦想是要做专业的小提琴表演艺术家。他当时已经参加了上海市的一些业余表演,到布朗戴斯大学工作后,他还是布朗戴斯大学业余乐团的小提琴演奏者。但是WG开始后,他和同学受当时社会大气候的影响,都报名上山下乡,被安排到了安徽绩溪县下乡。

  他说刚到农村时,一切都很新鲜。安徽的农村很美丽,山清水秀,有很多城市人不知道的新鲜事。农村的人对他们知识青年像对待亲人一样,那种一家人的感觉,现在人没法想像。村里给他们专门盖的新房子,还雇了人给他们做饭,吃的都是新鲜米,新鲜菜,不比在上海差多少。安徽离上海不远,早年许多安徽人到上海打工创业,两者的文化差异也不是很大。

  李先生说有一天夜里刮台风,风声很大。他们被惊醒后,发现院子周围站满了村民,屋顶上竟还有十几个人趴在上面,为的是压住房顶,以防被大风吹走。农民们为了他们知青的安全,冒着生命危险来给他们压屋顶。他说他们当时感动得都哭了。平时农民耐心的教他们干各种农活,尽量让他们干一些轻活。知青跟村民和村干部的关系非常好,有什么困难,只要说出来,村里都会千方百计帮他们解决。

  他自己因为下乡八年的缘故,想当专业小提琴表演艺术家的梦落空了,每天干农活,手变得粗糙了,而且因为劳累,他也顾不上练习小提琴了。但在农村的经历却是让他一辈子不能忘记,也彻底改变了他对人生的态度。人生只有一条路可走,走了这一条,就不能走另一条。这就是人生。大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他并不认为自己选择下乡有什么不好,或有什么可后悔的。

  最让李先生感动的一件事还在后边。李先生说的时候,眼里还流着泪花。我这个听故事的,也被他感动得流出了热泪,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一年夏天,大家在地里干活的时候遇到了雷电天气,两位女知青不幸被雷击中,失去了性命,这是了不得的大事故。村里的干部不知道如何向这两位知青的父母交代。因为怕两位知青的父母受不了丧女的打击,他们只对父母讲他们女儿病了,需要他们来探视。两位女知青的父母收到电报,以为孩子只是生病,就从容地给孩子准备营养品和药品,没有立即赶来。当时天热,村里又没有冷冻设备,为了防止女知青的遗体变质,全村人动员起来,在放女知青遗体的房间里,摆满从井里提上来的凉水桶,并不停更换新的水桶。因为夏天井水是冰凉的,用这个土法,降低室内温度,较好的保留了女知青的遗体,为的是让他们的父母赶来见自己女儿最后一面。

  当两位女知青的父母赶到了村子,他们惊呆了。他们为失去自己的孩子悲痛欲绝,但他们也被村民努力保护女儿遗体的做法所感动。他们从来没有想到在他们到来前的五天里,村里人轮流昼夜不停的从井里提上凉水,换掉已经不凉的井水。这种朴素的真情,把两个女知青的父母彻底的感动了。他们为失去亲人难过,但好像又在村民身上找到新的亲人。

  村干部哀求两位知青父母,允许把他们女儿的遗体埋在村子中央的广场旁。他们的女儿活着的时候,为改变他们村的面貌,改变他们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们就是他们村的亲人,她们曾经跟村民一起在村子的广场上看露天电影,他们希望她们以后还能跟村民一起看电影,让她们看着他们村的发展和进步。两位知青的父母被村民的要求感动了,他们答应了村民的要求。于是两个女知青的坟墓就建在了村中广场的南部,面对放露天电影的银幕方向。

  这两个去世的女知青,永远成了村子的一部分,村里人给他们扫墓,村里的孩子们在她们的墓前玩耍,听村里长辈讲述她们在村子里的故事。而两个知青的父母,因为女儿埋在这个村里,也跟这个村子结下了缘,他们来给女儿扫墓,也来看望曾经给他们女儿关爱的村民。他们工作的工厂也主动帮助这个村子发展。通过下乡知青,中国的城乡之间,城里的工人和农村的农民有了有机的联系。

  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农村来的同学,直接回农村参加农村建设,城镇户口的同学就下乡到了边远的农村。这些同学的父母都是县城里的干部和工厂的工人。这些干部和工人,因为自己的子女下乡到了农村,就定时到乡下去看望子女,而他们自己,同时也通过他们工作的单位,开始说明自己子女所在的农村发展。即墨的许多村办企业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毛主席不正是期望通过WG,通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达到减少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三大差别吗?今天的中国人,有多少人能真正意识到毛主席的远见卓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