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是法国著名物理学家,192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德布罗意被后人津津乐道的,除了其天才般的物理学成就外,其简洁的博士论文也在科学研究史上写下了精彩别样的一章。据说爱因斯坦曾对这篇精短论文大加赞赏,称它“揭开了伟大帷幕的一角”。后人争论的焦点常常围绕这篇论文究竟是传说中的只有一页多纸,还是更长。其实在笔者看来,德布罗意的论文篇幅某种程度上一定是超出了人们对博士论文长度的常规理解。这则故事的价值也不在于计较论文的长短,而在于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实事求是、言简意赅永远是科学研究的至高追求。由此笔者想到廓清“战争迷雾”、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更是一刻也不能离开严谨求实的学风文风。
开宗明义奔主题才有力度。军事理论研究攸关战争成败,应当是严谨的、实实在在的事情,直截了当说明观点,不需要也不允许拐弯抹角。明朝初期,刑部侍郎茹太素给朱元璋上奏折,洋洋洒洒写了17000多字,除最后500多字有实质性内容,前面多是无用的废话,最后被朱元璋怒打六十大板。当前,一些研究人员中也存在这种“茹太素现象”,撰写军事理论文章时半天进不了主题,旁征博引、谈天说地,说来说去还是离题万里。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指出,写文章最忌“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时至今日,这些话语仍然发人深省。军事理论研究,更应形成朴素隽永、直奔主题的文风。皮壳过厚、埋得太深,既增大文章的篇幅,又容易让人不知所云。
简洁朴素说道理才是精髓。军事理论文章绝不是越长越好、有篇幅才有含金量。理论研究要的是思想与观点,而不是文字量。世界兵法瑰宝《孙子兵法》总共才13篇6075字,却万古流芳。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论语》,集儒家思想之大成,20篇才1万多字。其他千古名篇如诸葛亮之《出师表》、范仲淹之《岳阳楼记》、岳飞之《满江红》等也都不超过千字。有思想才能有好的观点,有见解才能有好的思维。反观当前一些军事学术文章、专著,洋洋洒洒、引经据典,动辄长达十几万字、几十万字。用套路引导思路、以长度体现水平。似乎没有长篇大论,没有华丽排比对仗,就没有研究深度。军事理论研究是最讲求效率的领域,更需要短实新活的文风。言简意赅的文字,丝丝入扣的剖析,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一针见血提问题才是要旨。好的文章应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击问题要害。军事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指导工作,应该有目的、有方向,研究人员一定要脑中有想法、肩上有责任,实实在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但现实中一些研究文章受不良风气影响,喜欢讲套话官话,见到问题绕着走。远看标题对仗、名词新颖,近看没有实质内容,缺乏真知灼见。文风不正,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工作成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军事理论研究应以爽利的文风承载好的思想,一针见血提问题,摆明观点与立场,给人以新信息、新知识、新思想,启迪思维,引发思考,激起读者对新事物探求的渴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