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 正文

善“化”者胜

作者:胡建新  更新时间:2020-03-10 09:14:26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化危为机”比“化险为夷”更可贵,“化腐为奇”比“化危为机”更神奇

  “化”者,使事物之形态或性质发生改变也。它是事物从一种状态转向另一种状态的关键一环。就战争而言,当战场态势不利于自己或危及自己安全甚至濒临失败边缘时,需要通过“化”来消除凶险、解除危机。

  “化”有种种。譬如,化险为夷——据传,三国时,马谡失守街亭后,司马懿乘胜追击直逼西城,西城蜀军无兵迎敌,情急之中,诸葛亮索性打开城门,端坐城头抚琴吟曲,司马懿疑虑再三,终因恐有埋伏而引兵撤退,一个危如累卵的险局被诸葛亮成功化解。又如,楚汉相争之初,面对“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和兵力数倍于己的楚军,刘邦从容应对,先在鸿门宴上躲过一劫,后又率众谋臣运筹帷幄、令众将士临危出征,一步步化被动为主动,最终打败项羽。再如,化危为机——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之中,情况十分危急,但在毛泽东同志的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时而摆脱敌人,时而调动敌人,时而歼灭敌人,上演了一出化危为机的经典活剧。此外,诸如成语中的丢卒保车、绝处逢生,孙子兵法中的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三十六计中的金蝉脱壳、李代桃僵,等等,都是善“化”的体现。

  “化”,需要沉着。遇到危机时,最需要的就是沉着冷静。倘若没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和“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沉着,在危机面前惊慌失措、六神无主,那是断然不能化危为机的。只有沉着冷静、镇定自若,才能头脑清醒、从容应对,才能安抚军心、稳定战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40万英法联军被德军围困在敦刻尔克海滩上而面临覆亡之危,联军不得不组织撤退。面对德军的狂轰滥炸和猛烈进攻,英国远征军第1军军长亚历山大表现得沉着冷静,或目送舰船离岸,或与待渡官兵闲聊,其临阵不乱的神色感染了英军官兵,使他们忘记了忧虑和焦躁,缓解了恐惧与绝望,从而确保了大军撤退的有序进行。这就是沉着的结果。

  “化”,需要勇气。如果说,沉着是化解危机最重要的素质的话,那么勇气是面对危机最必要的品格。“两军相逢勇者胜”,这是已被无数战争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事实。当危机、危险、危难来临时,有没有临危不惧的勇气,敢不敢战胜危机和凶险,检验着指战员的战斗意志,关系到一支部队的生死成败。只有毫不畏惧、敢于迎难而上,才能渡过难关、战胜危机。解放战争中,我塔山守军遭遇国民党军11个师的猛烈进攻,塔山防线一度岌岌可危,而一旦塔山失守,我攻占锦州的计划也将成为泡影。在战况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我东北野战军官兵凭着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大无畏革命勇气严防死守,终于取得了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为锦州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我军历史上,像这样靠勇气扭转战局的例子数不胜数。

  “化”,需要智慧。在关乎生死存亡的战场上,要摆脱危机、转败为胜,光靠沉着和勇敢还不够,还必须靠智慧和计谋扭转败势、战胜凶险。有勇无谋,遇到危险不知道分析情况、寻求对策,只知道凭着匹夫之勇瞎冲猛杀、死拼乱打,不但不能化险为夷、化危为机,反而会雪上加霜、一败涂地。只有智勇双全、能谋善打,才能挽回颓势、转危为安。古代作战,军事家最看重的往往是将士们的智慧和谋略,在危急关头能否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以智慧化解危机,以谋略战胜敌人。现代战争,随着大量尖端武器装备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战场,作战态势变化迅速,战机瞬息万变且稍纵即逝,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危急状态和复杂情况,对将士摆兵布阵、施计用谋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比较而言,“化危为机”比“化险为夷”更可贵,“化腐为奇”比“化危为机”更神奇。其间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需要指战员们悉心研习、不断进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