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 正文

最近的现场,最近的感动

作者:王维涛等  更新时间:2017-09-02 09:15:45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来自陆军第77集团军某旅官兵的一组救援日记

1.jpg

2.jpg

急:快速响应

3.jpg

 

难:星夜驰援

4.jpg

 

险:挺进“孤岛”

5.jpg

 

重:9小时60吨物资

6.jpg

 

情:雨后见彩虹

  今年8月8日夜,四川九寨沟突发7.0级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难就是动员令,灾情就是集结号。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快速反应,第一时间火速赶赴灾区,争分夺秒,投入到抢险救援的战斗中。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抗震救灾发生在军队改革调整期,是“脖子以下”改革启动后我军遂行的一场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

  在救灾的队伍中,涌现出“不要管我,先救群众”的张星、“最美逆行”的张国全、“终止休假主动归队请战”的藏族战士毛文成等典型人物。然而在他们身边,还有更多让人为之动容的故事……请看来自陆军第77集团军某旅官兵的一组救援日记——

  急:快速响应

  ■排长 王维涛

  时间:8月8日天气:晴

  地点:成都市北郊某部营区

  “地震了!快下楼!”8日晚,正在编写训练教案的我突然感到整个房子剧烈晃动,便听见四处传来人员紧急转移的声音。当时我脑袋一片空白,顺着人流跑向大操场。

  “九寨沟突发地震,7.0级,立即做好出发准备。”当连长任闯向全连传达情况通报时,我脑子里只浮现出一个字——快。

  快!灾难到,任务就到。第一次经历地震的我对“7.0级”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但我知道不管情况怎么样,灾难在哪里,人民子弟兵的任务就到哪里。

  快!任务到,行动就到。我带着战士把参加救援所需的帐篷、工兵器材、食物和饮用水一件件往车上装,装了一车又接着下一车,一口气也不敢歇。

  快!行动到,希望就到。收拾行李、装载物资的过程中,我脑海中不停地浮现出灾难来临时,部队前往一线救援的画面。想着自己即将走上抗震一线,起伏的心情难以抑制,我坚信我们就是此时灾区群众的希望。

  临近午夜,人员就位,车辆发动。只待一声令下,我们即刻出动!

  难:星夜驰援

  ■驾驶员 曹 燚

  时间:8月9日天气:晴

  地点:九寨沟县漳扎镇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凌晨1时58分,前往救援的第一梯队驶出营区大门,今夜注定无眠。

  皓月当空,星辰遍布。虽然是凌晨时分,但一路上灯火通明,来往的车辆延绵不断。连夜行军四百余公里,对所有驾驶员都是巨大的挑战。

  “打起精神,谨慎驾驶,跟紧队伍!”对讲机里不时传来指挥员的叮嘱,我也不断提醒自己,“要快!更要安全!”

  越往灾区,路越难走,车队也越长。进入山区后,弯多路险,很多地方一侧是峭壁,一侧是悬崖。从震区撤离的车流量明显增大,我们的行军速度也渐渐降了下来。不知不觉天已蒙蒙亮,近四个小时的急行军并没有给我带来疲惫感。透过晨曦,从来来往往车辆中伸出的大拇指,点亮了震后的第一个清晨。

  “感谢你们,解放军加油!”忽然一声呼喊从迎面驶过的车中传来,我来不及回应,便与这个陌生的声音擦肩而过。

  下午2点,我们终于抵达九寨沟县城,但是距离任务区域还有一段路程,先遣分队通报前方道路损毁、拥堵严重,车队无法继续前行,大家必须徒步奔袭最后一段,直接投入救援。此时,作为驾驶员的我只能目送战友出发,可我迫切希望参与到救灾行动中的热情早已随战友一同奔向震中。

  险:挺进“孤岛”

  ■参谋 刘靖尧

  时间:8月10日天气:晴

  地点:九寨沟熊猫海景区

  震后第三日,熊猫海救援令我终生难忘。

  早饭后,我编入地面突击先遣分队率先向熊猫海“挺进”。一路上,被强震撕裂的道路旁随处可见散落的大小石块。伴着不时发生的余震,从两侧山上跌落的碎石打在我们的车厢板上“铛铛”作响,我一边叮嘱驾驶员谨慎驾驶,一边小心翼翼把头贴在车窗玻璃上观望,紧盯着崖壁上石头滚落的情况。

  “路不通,只能走进去!”二话没说,我们徒步进山。所有人避开山体前进,时刻警惕周围掉落的石块。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沿途的境况还是让人提心吊胆。巨大的山体滑坡,从山顶贯穿谷底;需要三四个人合抱的大树,被拦腰折断;房子大小的石块,在山涧滚出一条深沟;一段沿山腰修建的道路,彻底垮塌,只留下路面的残渣。路上,被压扁的汽车、散落的树干、起伏破裂的路面,无不描述着地震的恐怖力量。

  我们一行人,沿着原有栈道隐隐约约的痕迹摸索前行,跨过散乱的树干石块,通过横跨谷底的独木桥,穿过飞石不断的滑坡带。

  “小心!”话音未落,跟随我们一同进山的战友不慎踩空往山下滑去。说时迟那时快,紧跟其后的民兵一把拽住他的胳膊,这才帮助他安全获救。

  13时左右,历经5个多小时我们顺利抵达熊猫海,开始全力搜救被困群众。

  重:9小时60吨物资

  ■班长 邢 猛

  时间:8月11日天气:晴转阴

  地点:九寨沟县漳扎镇小学救灾物资领取点

  落日余晖洒在回营的路上,泛起层层金色的光芒,震后的九寨沟依旧处处是美景。

  “快看!”当我回头望向车内时,发现大家早已睡得东倒西歪。也难怪,连续9个小时持续搬运60多吨救灾物资,对于任何人都是体力和毅力的巨大考验。

  救灾帐篷、饮用水、食物和御寒棉被是我们今天搬运的主要物资。当一台台大卡车不断驶进卸载点时,我们意识到搬运的任务似乎并不如预料得那么轻松。

  为了提高效率,我们把人分成多个组,搬运不同类型的物资。有的组卸车、转移、存放,分工细致、井然有序;有的组排起长长的队伍接力传递;还有的就近堆放,快速腾空车辆,缩短搬运周期。5车、10车、15车……我们也不知道搬运了多少物资,可湿透的衣服完全没有要干的意思。

  “班长别担心,我感觉自己有用不完的劲儿!”中午轮到我们组吃饭时,班里体能最弱的卢云辉对我说,只要想着快点把东西搬下来,灾区群众就能尽早感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温暖,这样就不会累了。

  九寨沟的阳光比我想象中要凶狠,长时间暴晒,让大家脸上、胳膊上都烙下黑里透红的印记。最后统计完搬运的物资后,我撸起袖子指着手臂上黑白“分界线”说:“今天的‘军功章’到手了!”

  情:雨后见彩虹

  ■列兵 黄建国

  时间:8月12日天气:晴转阵雨

  地点:九寨沟县南坪中学宿营点

  骤雨初霁,九寨上空又见彩虹。

  返回宿营点的路上,我低头看着手中余温尚存的土豆,眼睛再一次湿润。

  今天在转移受灾群众时,一位藏族老阿妈把煮好的半袋土豆硬塞到我怀里,让我分给大家吃,完全不给我机会拒绝。

  老阿妈家里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地震时只有老老小小在家中。见到我们来帮助她转移家里的物资财产,老阿妈激动得热泪盈眶、难以言表。帮她转移完物资我才发现,老阿妈的家里只剩下一袋米、一箱矿泉水和已经送到我们手中的那半袋土豆。那一刻我鼻子一酸,泪水瞬间在眼眶里打转。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回想起老阿妈塞给我土豆的一幕,这首战争年代广为传唱的民谣,久久萦绕在我心头。

  离开前,我和战友不约而同地把随身带的食物和饮用水都悄悄留在了老阿妈住的帐篷里。

  文字整理:张艾琦、孙启龙

  摄影:陈 剑、张晓峰、孙利波、李佳豪、王维爽、陶 磊

  题图制作、版式设计:刘 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