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 正文

黄海芬 邹济民:雪域高原上,有他们的星辰大海

作者:记者刘江伟 尕玛多吉 孙金行  更新时间:2021-10-28 08:24:40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石头

在嘎拉村,黄海芬(右)、邹济民(中)同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畅谈村里未来发展。本报记者 孙金行摄/光明图片

  【奋斗青春 无悔抉择⑰】 

  “总书记来了!”嘎拉村顿时沸腾了起来。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林芝考察调研,来到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看望慰问这里的干部群众。

  总书记走进村便民服务中心,正在这里忙碌的黄海芬激动得心怦怦跳。她向总书记汇报说:“我是大学生村官,四年前从广东财经大学毕业,一直想为边疆做些事,就来到林芝工作。”

  “将来留在这里吗?”总书记问。

  她腼腆地笑了:“留下!安家啦,爱人在隔壁村,也是一起来西藏的。”

  总书记勉励她:“从沿海到高原,这里需要人啊,你在这边好好干。”

  殷殷话语,如春风拂过心田。黄海芬频频点头,眼里泛起幸福的泪花。

  “将青春挥洒在最需要的地方,远比扎堆于都市更有价值”

  近日,记者在嘎拉村见到了黄海芬和她的爱人邹济民。说起总书记来村里时的情景,黄海芬仍然无比兴奋。

  刚从米瑞乡赶来的邹济民在一旁说:“海芬‘火’了!总书记来后,很多朋友给我发微信,我荣幸地成为海芬的‘光荣家属’。”

  当时坚定说“留下”,没想留条退路吗?“没有!”黄海芬回答得干脆利落,“从来林芝的那刻起,我就准备在这里扎根。”

  上大学时,这位潮汕姑娘每每听到西藏,都无比神往——高耸的雪峰,清澈的天空,晶莹的湖泊,碧绿的草地,还有那辽阔的高原牧场,悠然自得的牦牛和羊群……

  然而,工作不是观光旅游。从广州到西藏,隔的不只千山万水,还有生活上的天差地别。一边是“世界工厂”,一边是“世界屋脊”;一边是繁华都市,一边是偏僻边陲。

  这些,黄海芬当然知道。但她更知道:“一边是人才济济,一边是求才若渴!”她说,“将青春挥洒在最需要的地方,远比扎堆于都市更有价值!”

  2017年大学毕业前,黄海芬本已获得中国银行广州南沙支行的录取资格。放弃银行去边陲,爸妈坚决不同意。妈妈先是恳求,后来警告,最后哭着要“断绝”关系。黄海芬态度坚决,爸妈拗不过,勉强答应她去试试,但反复叮咛“不适应马上回来”。

  邹济民也一直有个“西藏梦”。他在广州大学读的是播音主持专业,平时与电视台打交道,经常走南闯北,更懂得“好男儿志在四方”。

  “济民,济民,济世为民嘛。”邹济民说得实在,“越是偏远的地方,越能磨练自己的意志;越是艰苦的地区,越能锻造为民的初心。”

  入藏不久,邹济民主动申请到米瑞乡通麦村任第一书记。这里常常断水断电,一周都洗不上澡;语言不通,连个能聊天的人都没有。黄海芬分到的单位是林芝镇党群办,条件相对好一些,但也有诸多不适:广州的饭菜很清淡,而林芝偏辣,隔几天就上火;没有便利的公交,去趟村里,等车都要一小时。有一次,她给村里送紧急通知,大雪封山,车走不了,只能徒步。她翻山越岭,硬是从日出走到日落。

  “民族团结、边疆稳定、脱贫致富,落实在基层,就是给群众办实事。把小事办扎实了,人心也就聚在一起了。”身处最基层,这位90后小姑娘,对“国之大者”一点不含糊。

  政策宣讲,她细化到每名干部群众,努力不漏掉一个人;基层党建,从最薄弱环节、群众最盼望事情着手突破;走村入户,她主动跟群众拉家常,拉近同大家的距离……寒来暑往,再到村民家时,她可以直接推门进。

  2020年,黄海芬因工作表现突出,被林芝市巴宜区委记“三等功”。拿到荣誉证书那天,她开心地发了微信朋友圈,同学、朋友纷纷点赞评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好样的,你是我们的骄傲。”

  “那一刻,觉得人生很值”

  跟邹济民去通麦村,更像是“衣锦还乡”——车子刚到村党支部,便有村民闻讯而来,提前预订中午去他家吃饭;走在村中,村民接连过来打招呼,嘘寒问暖,短短几百米路,竟走了半小时。

  “刚来村里时,在路上走,没人搭理。村民们都嘀咕,一个毛头小子,能干成啥事?玩两年就回去了。”邹济民回忆说。

  前两年,通麦村正处于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阶段。如何帮助群众增收,是邹济民面对的最大考题。

  村里的支柱产业是苹果种植,但一直粗放经营,没技术,利润薄,靠天收。同样是“红富士”,邹济民在广州见到的苹果又红又大,而这里只有核桃大小。品相不好,卖得自然不行。不少村民家的苹果,卖了一半,烂了一半。

  邹济民盘算,乡村振兴还得靠产业,得想方设法让苹果“长大”。深入了解情况后,他先从调整技术员入手,换了两个更有干劲的年轻人,组织他们外出学习取经。

  这把“火”一烧,村里立即掀起轩然大波。“来村里才几天,就把人撤了?!”有些村民愤愤不平,把他堵在办公室。邹济民费尽口舌,村民们就是不信,最后只好请村党支部书记来解围。

  “顶着压力也要上!”邹济民有股倔劲。他和技术员一起,引进水肥一体化灌溉,创新果树压枝法,改善作物套种……

  用上新科技,当年下来,苹果就“改头换面”,不只个头大,还个个都是糖心。几十里外的村民听说了,都往这儿跑,探听苹果吃了啥“神药”。2020年,只苹果一项,通麦村集体收入超60万元。

  村民们彻底服气了,之后碰到啥事,都会找邹济民。啥时灌溉、啥时施肥、啥时压枝、啥时采摘……连买啥农药,都要先来问一问。

  今年4月,邹济民驻村期满,回到米瑞乡政府。两年时间,他交上一份不俗的答卷——2020年,通麦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7万元,比2018年翻了一倍多。他也连续两年被评为西藏自治区优秀驻村工作队员。

  回乡那天,村党支部挤满了人,男女老少都来了,大家手捧哈达,抢着和他握手道别。“那一刻,觉得人生很值。”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邹济民眼角湿润了。

  “在这里,我们的爱情也沾满了诗意”

  聊起爱情,黄海芬话语间充满了甜蜜:“我们的爱情,怎么说呢,水到渠成。”共同的理想、相同的事业,让他们相识相恋。

  黄海芬记得,他们是在入藏大学生演讲比赛中认识的。那天,她演讲的题目是“把根扎在祖国边陲”,他演讲的是“让青春在固边中枝繁叶茂”。是巧合,更是缘分。黄海芬开玩笑说,他们的爱情和事业,注定都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雪域高原上,也有他们的浪漫。刚驻村时,邹济民工作担子重,压力大,整天忧心忡忡。黄海芬有时间就去村里,陪他四处走走。他们常常坐在村边,聊未来,聊梦想。蓝天白云下,远处是层层叠叠的山,脚下是潺潺流水。“林芝遍地皆诗。”黄海芬说,“在这里,我们的爱情也沾满了诗意。”

  几个月前,黄海芬和邹济民办了结婚登记。结婚证上,写着汉藏两种文字,也印刻着他们扎根高原的决心。

  今年4月,黄海芬到嘎拉村驻村,特别幸运的是,不久便见到总书记。每次重温总书记的话语,黄海芬都振奋不已。

  “总书记说,嘎拉村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他希望我们落实好党中央支持西藏发展的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总书记有期待,我们更义不容辞!”

  “不只我和济民。从广东来的大学生,有200多人,都是90后。大家听了总书记的话,热血沸腾。”说着,黄海芬打开微信群,给记者翻看聊天记录——

  “不负期待,不负年华”“青春不只有眼前的潇洒,还有家国和边疆”“雪域高原上,有我们的星辰大海”……

  谈起下一步的打算,黄海芬说:“我准备帮村里打造精品民宿、网红打卡地,把嘎拉村旅游品牌推向全国。那时,游客可以春天赏桃花,夏天搞采摘,秋冬看民俗。”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已在她心中徐徐铺展……

  (本报记者 刘江伟 尕玛多吉 孙金行)

在这里奋斗,人生很值

作者:《光明日报》评论员  来源:光明日报

  广州与林芝,落差不仅在海拔上。

  身为新时代的青年,黄海芬、邹济民离开都市,走出舒适区,将青春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边疆的广阔天地,是他们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这里没有大城市的成熟富庶,但也因此,有了无限创造的可能;这里很多事业刚刚起步,但也因此,有了新知识和新思路的用武之地。他们觉得,在这里奋斗,人生很值。

  近些年,还有些报道屡见不鲜:沿海某市一所高中在招聘生物教师时,进入最后面试的7人中,竟然有4个人是博士,不仅如此,进入该校化学学科面试名单的全部是博士。而另一座发达城市的一个区,3年时间共招录著名高校的硕士、博士102人,其中不少人去了街道办。

  与硕士、博士在发达城市云集形成对照的是,目前中西部还有许多地区渴盼着人才、还有一些岗位招不到大学生。对志存高远的青年学子而言,这些岗位往往有着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这些地区也有着许多都市看不到的风光……

  怀热血、赴热土,是黄海芬、邹济民的选择,也当是这一代年轻人的抱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