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想对你们说
火箭军士官学校教授 王运行
每年和毕业学员说“再见”,都是教员心中最不舍的时候。此时此刻,距我首次登上军校讲台,已有36个年头。回首36载,一批又一批学员走进我的高数教室,又从这里走向部队、走向战位。在他们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对双胞胎姐妹。
2018年的秋天,我的教室里多了一名“蹭课”的学员。她是隔壁班的陈雪萍,我们班陈淑萍的双胞胎妹妹。
雪萍每天完成自己班上的高数作业后,总会再写一份我布置的习题。我从她姐姐那里得知,雪萍高中是文科生,数学底子薄。为了不掉队,雪萍要求自己每天多学一点。
2019年1月,我作为“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指导教师,在全校选拔优秀选手。淑萍与雪萍通过层层测试,成功入选“种子库”。
半个月后,淑萍与雪萍上交了第一轮培训的课题论文。虽然投入了不少心思,但逻辑错误和漏洞依然不少,被我“劈头盖脸”一顿狠批。
数学建模非常枯燥,专业要求高、耗费时间长。备赛以来,她们每天收集往年比赛题型、查找解题资料、研究模拟试卷,常常一干就是五六个小时,几乎没休息过。看着她们扎在机房埋头编程的背影,我甚至有些后悔,不该批评得那么狠。
不久后,雪萍参加体育活动时不慎摔伤,右腿骨折,需要卧床休息2个月。这意味着她将不能参加培训,此前的努力将全部付诸东流。
令我没想到的是,淑萍硬是背着妹妹,每天准时来到实验室。从宿舍到教学楼,再由实验室回宿舍,路程将近2000米,她俩每天要艰难地往返3趟。整整2个月,她们没有缺席过一次赛前辅导。这对瘦弱的小姑娘,内心居然潜藏着如此惊人的意志,这令我惊叹。
5月1日,为期4天的大赛正式开始,包括淑萍与雪萍在内的参赛学员们马不停蹄地研究方案、推敲算法、修改程序、试验结果、优化论文。紧张的4天4夜很快过去了,她们的赛场表现近乎完美。
6月上旬,喜讯传来。姐妹俩分获大赛一、二等奖,捧得专科组别“国科杯”,雪萍被评为学校“十大学习标兵”,并于当年荣立三等功。
孩子,我想告诉你们:在我所有的学生中,你们不是成绩最突出的,但一定是最勤奋的。你们的成长激励着我,始终以奋斗的姿态,走好余下的军旅人生路。
老师,请您听我们说
火箭军士官学校学员 陈淑萍 陈雪萍
夏季来临,毕业在即。一年前,我们在王运行教授欣慰的目光中走出赛场,那些与教授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如今又一次涌上心头。
那是比赛开始后第二天的午夜,小组解题遭遇了“死结”。
极度的疲惫不堪中,我们将视线从计算机屏幕上移开。窗外夜色正深。走廊里,所有的灯都熄灭了,只有一个门缝还透出亮光。那是王教授的房间。
依据规则,比赛场地设在本校,通过互联网远程联动,指导教员需全程陪同选手,按规定进行必要的场外辅导。
春夏之交的深夜,冷风袭人。扒着楼道窗户,我们看到王教授披着外套,在电脑前一面刷新比赛实时数据,一面翻阅资料,时不时拢紧钻风的领口。
不舍得打扰他,我们稍作休息后回到实验室,重新分析选题,一次次推翻结论、修正数据,而王教授屋里的灯光一直亮着。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累得趴在电脑前睡着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刚照进实验室,我们从睡梦中醒来,发现每个人面前都摆着一杯热豆浆,屋角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硕大的保温袋,阵阵香气从里面冒出来。
早餐是教授和他爱人亲手做的。为了鼓舞士气,老两口天不亮就开始烙肉饼、打豆浆,忙活了一个早上,终于赶在我们醒来前送到了赛场。
捧着温乎乎的豆浆,吃着还在冒热气的肉饼,一股暖流从我们心底直冲上来,泪水涌出眼眶。教授已经年近花甲,身体并不是很好,还在为我们而彻夜不眠。我们心中暗暗发誓:无论流多少汗,也要攻破面前这道难关。
最终,比赛的结果没有让他失望。整整4个昼夜,教授与我们一同奋战、拼搏,一切的辛酸苦辣、欢笑感动都刻在了我们心里。
艰难跋涉在求学路上,教授如红烛般燃烧自己,照亮我们未知的旅途。今天,我们的校园时光因为有您而闪亮;明天,我们将不懈努力,让您因我们而倍感自豪。
这个夏天,我们想大声对您说:老师,遇见您,是我们一生的幸福!
(本报特约记者陈帅、李田田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