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 正文

当好新兵成长的“参照系”

作者:张浩等  更新时间:2019-01-19 08:34:20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陆军第72集团军部分老兵关于“新兵下连,老兵该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的讨论发言

 

 

 

2.jpg

陆军第72集团军某旅新兵熊正(左三)在50公里拉练中大腿突然抽筋,班长方佳铭(左四)带领班里战友为他按摩,帮他缓解疼痛。熊正在班里战友的帮助下,坚持走完拉练全程。赵庶民摄

 

-2.jpg

新年开训以后,陆军第72集团军某合成旅炮兵营组织炮兵侦察兵集训,图为副班长为新兵讲解炮兵观察镜的使用方法。马建双摄

 

  写在前面

  破茧成蝶,淬火成钢。新兵经过3个月的刻苦训练,在锣鼓声中走进连队,感受到了老兵们真诚而热情的欢迎。在过去,基层部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新兵下连,老兵过年”,意思是新兵下连之后,老兵就可以轻松一些了。随着改革强军事业的不断推进,这样的新兵老兵关系正在悄悄发生着转变。考虑到新兵面临着岗位的再调整和环境的再适应,有些单位在新兵下连后的一段时间内,给新兵安排了不承担夜间执勤任务、不参与险难课目训练等多个“保护罩”,生活中更是反复强调“老兵要关爱新兵”。从过去“尊重老兵”到现在“爱护新兵”,虽然官兵一致的官兵关系没有改变,但关注的主体却发生了变化,变与不变之间,不仅让老兵心里泛起阵阵涟漪,更让有些新兵显得无所适从。

  有人说这是移栽幼苗时的护根土壤,能够保护新兵的成长;也有人说这是消磨血性虎气的温床,把新兵养成了“小绵羊”……针对这种新情况,我们邀请陆军第72集团军的部分老兵与刚下连的新兵,分别围绕“新兵下连,老兵该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和“下连以后,新兵应该如何融入连队”展开讨论,请他们结合自身经历畅谈想法,发表观点,深入交流思想。今天,本版首先推出老兵的讨论发言,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示,也为新兵支招解难——

  树立标准,拒绝迁就式溺爱

  ■某合成旅导弹连中士 张 浩

  “不要对新兵要求太高,标准要低一点,慢慢来!”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的心里就有点不服气:标准是固定的,何来高低之分?就算短期内达不到标准,也不能人为降低标准!

  新兵下连后,有些连队出于关心照顾,给他们制定了一套“特定标准”:耐力训练不能过重、单杠只要×个即可……我认为这看似是“以情带兵”,实则是迁就式的溺爱,危害不容小觑。

  前两年班里来了一个新战友小方,他平时做事不注意细节,经常丢三落四,即使是连队平时组织的战备拉动也常常忘带一些物资。

  “下次改正,千万别再忘了!”班长觉得小方是新兵,标准可以低一点,每次都是简单批评几句了事,总会给他“下一次”的机会。在班长的“呵护”下,小方训练成绩始终在低层次徘徊,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压力。

  直到一次深夜,上级组织战备考核突查,命令要求全连按时抵达某作战地域。紧急集合的哨音打破了夜的宁静,也让像小方这样的新兵慌了手脚。由于没能完成上级要求,小方被当场宣布“阵亡”。

  “倘若这是真实战场,我们还有再来一次的机会吗?”面对机关的通报批评,营长原本就不太白的脸看起来显得更黑了。

  有时,新兵某一课目的训练成绩不达标,有的老兵总会安慰说“以后还有机会”,造成了个别新兵满足于“低标准”,一旦训练量加大就“蔫”了。

  “说来说去,都是‘迁就’惹的祸!”针对以上问题,连长召集全连骨干开会研究,一针见血指出症结。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时刻都要树立标准意识,决不能因为是新兵就降低标准。

  标准是个硬杠杠,能够区分出优与劣、好与差。以情带兵的本意是摒弃过去简单粗暴的带兵手段,通过感情去感动战士,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若是脱离了标准,以情带兵也就变了味。

  刻意给新兵降低标准,不仅没在情感上达成共鸣,反而让新兵滋生出消极懈怠的不良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成长进步。

  对症下药,我认为带兵应当牢固树立标准意识,同时针对新兵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注重打牢基础,促进能力提升,从而让每一名新兵战友尽快达到合格标准。

  真情关爱,温暖新战友心灵

  ■某旅警卫勤务连下士 徐顺国

  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大多新兵在家时习惯了“聚光灯”式的生活,往往渴望“被关注”“当焦点”。我认为新兵下连时,正是他们最缺乏安全感、归属感的时候,多给他们一些真情关爱,是温暖人心、凝聚兵心的好做法。

  新兵小张来班里已经两周多了,刚来时我就发现他有点“闷”,很少与大家一起玩。我了解到,原来他自理能力比较差,由于内务水平不高,在新兵连期间挨了几次批评,自信心受到打击,在战友面前感到抬不起头来。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刚入伍时,每次出早操,班长和副班长轮流留下来帮我们修整被子和毛毯,然后再快步跑来追上出操队伍。回来后看见整齐的内务,我们的心里既高兴又崇拜:“班长不但不责怪我们,还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好样子,这样的老兵,真好!”今天,我也要成为老班长那样的老兵。

  “你睡下铺吧,我睡上铺。”一天训练结束后,我不容分说地将小张的被褥挪到了我的下铺,虽然带着一些惊慌,但我看得出来,小张的眼里也饱含着感动。我一边帮他整理内务,一边向他讲授一些技巧与方法,他的每一点进步我都及时夸奖表扬。我发现小张器械训练成绩还不错,就鼓励他发挥特长,当班里的器械训练小教员。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小张也慢慢地重拾起信心,人也渐渐开朗起来,与大家也走得越来越近、玩得越来越亲了。

  老兵的昨天,就是新兵的今天;老兵的今天,也会成为新兵的明天。部队是个大家庭,真情关爱关心身边新战友,这些暖心的动作、细微的举措,在点点滴滴之中就会汇聚成爱的海洋。我始终认为,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能够成为兵王,固然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但更重要的是有“班长史今”与“副班长伍六一”的真情关爱。

  常敲警钟,走好军旅每一步

  ■某合成旅一连班长 胡 波

  都说新兵刚入伍时是一张白纸,我们写些什么上去,他们就会成为什么样子。但军旅路很长,总有一些人,走着走着就会淡忘了初心,偏离了方向。迎接新战友,我想对他们说的是:常敲警钟,在顺境时不要忘记提醒自己,在逆境中也不要放弃自己,永葆入伍的初心,走好军旅每一步。

  当兵10多年,我看过很多战友在军营里建功立业、成长成才,但也有个别人没能达到预期的高度,带着遗憾与不舍脱下了军装。

  我曾带过一个战士小付,家在革命老区,怀着“要成为许三多式的战士”的梦想来到部队,刚入伍时冲劲很足,训练成绩走在同年兵前列,平常的表现也获得干部骨干的认可,入伍第一年就被评为“优秀士兵”。

  按照大家的预期,小付应该可以转士官、当班长,逐渐成长为连队的骨干。然而并非如此,小付在第二年时申请学习驾驶专业,连队考虑他在战斗班排更有发展潜力,于是就没有同意选送他。此事对小付打击很大,虽然连队多次做工作,但他依然没能扭转思想,始终认为是别的战士有“关系”。

  一步错,步步错,小付后来慢慢不求上进、不思进取,工作上得过且过,义务兵服役期满就申请退伍了。后来回连队看望老战友时,他留下了不舍的泪水,表示自己是没有找好参照系,忘了自己入伍的初心与梦想,没有时常敲打自己,才逐渐地失去了前行的动力。

  而与小付一起入伍、来自沿海地区的战士小宋,虽然刚进军营时体能垫底,对军营也感到不适应,但他有写日记的习惯,在日记中不断地总结自己、提醒自己,始终保持着冲锋的姿态,当兵几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去年不仅当了班长,所带班还荣立了集体三等功。

  我的班长曾告诉我:优秀,不是一时的成绩,而是长久的保持。如今,我也一直这样告诫自己、告诫自己班里的兵,要经常给自己敲敲警钟,定期重温一下初心。对待新战友,需要靠入伍时反复的教育引导,更需要后期持续不断的善意提醒,这样才能蹄疾步稳,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

  (童祖静、侯 平、陈 拓、朱 峰、杨智超整理)

  宽严相济,搭建新兵成才舞台

  ■某合成旅海上练兵模范连班长 梁锦宽

  前几天,跟我同乡的新战士小张私下里向我抱怨:自己的老班长生活中与大家玩成一片,为啥到了训练场就特别严格,甚至有些“刻意刁难”,直呼自己受不了!

  听他倒完“苦水”后,我与他一边聊天一边解释:不要紧盯着班长的严,也要看到班长的宽,班长看似“刁难”,实则有益成长。

  我新兵下连时,被分到了全旅赫赫有名的荣誉连队——海上练兵模范连,甭提班长对我们要求有多么严格了:休息时他监督我有没有坐床铺,政治教育课后他要检查我有没有记笔记,内务卫生检查他要看我床铺衣柜等有没有搞到位,甚至上厕所时他也要叮嘱我不要偷偷吸烟……在班长“挑剔”的眼光下,我几乎每天都要被他“点拨点拨”。

  “班长这是故意刁难,我要换班!”我找到连长,把牢骚话一咕噜儿全倒了出来。没想到连长却语重心长地告诉我,班长在有些方面是要求很严,但都是为了我好:戒烟后,我的跑步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内务水平上,我在同年兵中也是佼佼者……

  连长又告诉我,班长在生活中其实也并没有那么难相处。连长的提醒,让我想起了周末时班长陪着我们一起打牌;我感冒时,班长更是承包了我的所有公差勤务……细细想来其实严中也有爱,班长很多时候都与我们打成一片,一起开启温馨放松的欢乐时光。

  听完连长的话,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心态,有时候只看到班长严肃紧绷的面孔,却没有注意他与我们一起开怀捧腹时的笑容,其实班长一直都在宽严相济,帮助我们搭建成长成才的舞台。

  去年,班长作为优秀士兵被保送上学,而我则接替他成了新一任班长。如今的我坚信一点:对待新战友应宽严相济,在事关新兵成长成才方面,应当硬起手腕黑下脸来,从严要求绝不迁就;但在生活中,我们要如兄长一样关心爱护新兵,让他们在绿色军营里感受到家的温暖。

  循序渐进,当好新兵引路人

  ■某新兵旅新兵三班班长 高博文

  很多新兵下连后,都希望能够尽快融入连队:体能向老兵看齐,训练给自己加压,险难任务也是抢着干……新兵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我认为融入连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若是草率冒进,反而会弄巧成拙得不偿失。

  新兵下连后,适当的关心与照顾是必要的,但我们需要帮新兵们纠正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就拿目前来说,训练刚转入专业训练阶段,首要任务是学好专业,前期打好基础非常重要,之前我就吃过一次冒进的亏。

  去年,班里来了个大学生新兵小李,专业技能学得比较快,不到1个月就达到了优秀水平,于是就提出想学习连贯操作,并在初步掌握动作要领后就主动请缨与副班长“比试比试”。

  “那就来呗!”副班长一口答应,想要给这个新兵一个“下马威”。小李则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学得快,肯定会不落下风。我觉得小李悟性高、脑子活,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结果在操作时还是出了岔子:小李因为动作基础不扎实,从装备上不小心摔下来,导致韧带扭伤。后来,小李休养了近半个月,还对专业训练产生了恐惧心理,训练时总是放不开手脚,成绩出现滑坡。

  虽然连长反复提到“不要让新兵参与一些危险系数较高的训练”,我却没有及时阻止,至今仍然感到非常自责。

  自此以后,我对一些有关对新兵的“照顾性规定”有了新的看法,过去认为不让新兵站夜哨是确保安全,现在觉得这是为了让新兵更好地休息,以便更好更快地提高训练水平;在训练中也不再冒进,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强度,尽量避免训练伤。

  在成长为合格军人的路上,新兵会经历很多坎坷,遇到很多困难,只有科学训练、循序渐进,才能助力新兵走向成功的彼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