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 正文

劳动教育,事关全面发展的大计

作者:北京市委党校 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  更新时间:2019-01-18 09:49:04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石头

2.jpg

北京市一五六中学学生在学农基地实践。丁柏明摄  

-2.jpg

北京通用技术课展示。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编者按劳动托起“中国梦”,劳动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成长至关重要,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目前在五育体系中,劳动教育仍是短板,构建适应新时代的更高水平的劳动教育体系刻不容缓。为深入了解首都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推进全社会参与的劳动教育体系的建设,2018年11月,北京市委党校、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深入首都各条战线、各个区,对当前首都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分析,并针对青少年劳动教育体系建设提出了因应对策。

  体力劳动在家庭教育中常常被忽视,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劳动与技术课程在学校经常被占用,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在社会上仍有市场,劳动观念和习惯的培养被忽视……如今,劳动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缺位成为我国当前教育的严峻现实,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1.劳动教育认知与规划亟待更新

  “重教轻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调研组在座谈中发现,如今这样的观念在公众中还普遍存在,且相当一批家长甚至教师,依然认为劳动和教育毫无关系,甚至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这些错误观念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基于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产生的。

  尽管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实施途径进行了全方位描述,但地区间、校际间贯彻力度、效度发展还很不平衡,存在较大差异。其背后,是公众对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对劳动教育简单化理解、简单化对待;劳动教育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等特点在社会舆论和宣传上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

  “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还未从根本上扭转。学校中原来一些让学生参与的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打扫楼道、操场等,现在都由物业承担。劳动与教育教学结合不够紧密。从家庭来说,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家务劳动基本不让孩子参与。尽管一部分孩子在家庭中有做家务的机会也具备了做家务的能力,部分学生能够在家长督促下从事刷碗、扫地、收拾房间、倒垃圾、洗自己的小件衣物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但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家务劳动的主动性不足,劳动意识需要提升。

  在一项家长对孩子自理能力评价的调查中,64.9%的家长认为“一般”,8.3%的认为“差”,体现出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务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一些父母缺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意识,包办代替了许多在生活中本应是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导致孩子自理能力不足,缺乏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意识,承担家务劳动的主动性差。

  调研组发现,长期以来,政府、学校、家庭、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方对劳动教育普遍缺乏共抓共管思想和资源融合机制。其背后,是对劳动教育认识的站位有待提高,全社会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共识有待形成。在很多地方,围绕劳动教育,从顶层推动的检查、督导、总结、交流开展不够,劳动教育的资源统筹、政策统筹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此外,在日常教育的整体布局中,还普遍存在对劳动教育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规律、学习规律的认知不够。在教材建设上缺乏课程标准的指引,没有形成完整学段链条,内容不衔接,甚至脱节、缺项。教学多以体力劳动实践体验为主,强调对劳动过程的初步认识和感受,缺乏信息时代脑体结合能力和契约、环保等现代劳动观念的培养。调查显示,班级值日、家务劳动是当前中小学生参与较多的劳动活动,社会实践、学工学农相对较少,社区劳动、研学旅行则更少。此外,劳动教育的课程配套资源缺乏,设备不足、设备老化问题也十分突出。

  目前,劳动教育的督导主要处于督导课程是否安排、课时是否保证等基础性工作层面,对劳动教育的质量、水平,学生劳动素质提升的效果等,还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评价制度体系。

  2.多重因素致劳动教育贯彻落实难

  为深入了解各方开展劳动教育的真实情况和真实想法,调研组细分为4个小组,围绕党政机关、家庭社区、学校教育和企事业单位等不同群体进行调研,梳理了劳动教育贯彻落实难的四大原因。

  ——劳动教育未引起决策的足够重视

  问卷显示,63.33%的党政机关干部认为“多数学生缺乏劳动机会”,但是这一问题远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着“这只是学校教育的事”的看法,“真重视不够、真研究不够、真保障不够”。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区里和学校更关注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和专业能力,虽有一些学校在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劳动教育创新探索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由于非法定执行,内生动力不足。在一些地方,劳动教育远没有引起党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视,绝大多数学校仅仅满足于开了课、完成了课时。学校组调研的情况也显示,全社会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共识有待形成。

  调研组认为,适合学生的劳动教育项目少、基地少、建设不均衡,是制约劳动教育向深度广度推进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劳技资源丰富的中职、高职和企业由于分属不同的系统,面向中小学开放的动力不足,存在信息、资源对接上的障碍,没有形成资源整合开发利用的衔接机制。

  ——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少整体水平低

  基层学校普遍反映,劳动技术学科教师与其他教师的待遇有差别,把劳动教育当“小科”的思想观念普遍存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存在明显短板。师资数量不足、师资来源少、师资保障政策滞后等问题突出。受制于编制、课时、评聘制度等因素,劳动教育的师资短缺是各校反映的普遍问题,专任老师少、招人难、社会化选聘渠道不畅等问题突出。同时,专兼师资队伍的待遇保障、职称评定等政策还不完备,加快政策创新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劳动教育活动经费保障相对不足,限制了劳动教育的开展。劳动教育课本化、游戏化、表面化现象突出。许多学校以学生安全为由,以课代劳、以教代劳、以说代劳的情况普遍存在。由于担心劳动操作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许多学校一般采取安排手工制作、课堂操作等活动来组织劳动课教学,离“出出力、流流汗”的劳动体验要求相差甚远。同时,由于课时和课时段安排等条件限制,学生们很难有机会全程化了解春夏秋冬劳动生产过程,缺乏培养劳动情感的基础。

  ——基层社区重视劳动实践但吸引力不强

  目前,北京市各个街道乡镇特别是基层社区对青少年参加社区劳动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普遍比较重视。街道层面有专门的科室、社区有专人负责青少年劳动实践活动,并有一定的经费支持。街道和社区能够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一些青少年实践活动。比如,法制宣传、“小手拉大手”、文明小使者等志愿服务活动,书画展、摄影展、歌舞表演、知识讲座等文艺活动,同时还组织捡拾垃圾、手工制作、义务植树等社区劳动,增强了青少年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社区归属感。

  但是,街道、社区对于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的职责不清晰,活动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缺乏持续性,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不强,参与率不高。问卷调查显示,在社区劳动方面,57.3%的学生偶尔参加社区劳动,35.8%的学生从不参加社区劳动。

  在开展社区劳动过程中,社区与学校、家庭的沟通联系机制还不够顺畅,未形成整体工作合力,评价流于形式。学校仅以盖章作为学生参加社区活动的依据;很多家长对孩子参加社区活动的目的只是为了盖章,有的甚至没有参加活动也要求盖章。社区存在组织活动难的现状,孩子假期参加活动,与课外补习班、外出旅游、探亲等时间发生冲突,参加人员无法保证。在调研中发现,多数社区参加活动的青少年人数与在社区登记居住的青少年数量之间有较大差距,青少年劳动教育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率仅有15%左右。

  ——劳动教育在家庭中被普遍弱化

  当前,劳动教育在家庭中被弱化,家长对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责任认识不足,没有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培养者。关于家长对孩子劳动状态的评价,在“孩子做家务劳动的能力”方面,多数家长认为“能力很强”(19.5%)或有一定能力(56.6%)。在“孩子做家务劳动的机会”方面,多数家长认为“机会很多”(16.6%)或比较多(57.9%)。在“孩子自身对于做家务的态度”上,15.9%的家长认为“喜欢”,14.2%的认为“主动”,而大部分家长选择了中立或者负面评价。

  开展劳动教育,家长的责任不可或缺。当前青少年的父母主要为70后或80后,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自身缺乏家务劳动的意识和经验,家务劳动主要由老人或小时工完成,父母没有给孩子树立良好的身教榜样。在开展家庭劳动教育过程中,部分家长鼓励孩子开展劳动教育的办法不多,方式简单,信心不足,基本技能的传授不到位。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家长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还有待发挥,但在认识层面,绝大多数家长都能够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家务劳动意识的重要性,并对此给予支持。家长普遍对劳动教育的开展持有正向、积极的态度,认为劳动素养是孩子综合素质和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3.统筹各方力量推进劳动教育“北京行动”

  管理果树、清扫园区、种植蔬菜、捡拾花生……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一周后,北京回民学校初二学生王佳程真正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深意。2015年10月起,北京市教委启动初中学生学农教育实践活动,包括王佳程在内的多名初中生走出教室,自带铺盖,来到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打水挑担、配餐做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锻炼独立生活和自主管理的能力。三年来,北京市累计参与市级学农学工实践活动的初中生达5.5万人。

  调研中了解到,北京市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起步较早,注重在中小学科教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中融入劳动教育。2015年7月正式施行的《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中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学科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劳技、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各区在课程开发的同时,积极与地方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推动本地区劳动教育创新发展。

  调研组认为,必须坚持“劳动教育关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思想,以“补短板”和“下先手棋”并重的原则进一步推进青少年劳动教育。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

  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明确和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目的,充分认识劳动教育事关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贯彻落实,事关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本质和特点,事关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须列入重点工作,做到真研究、真重视、真保障。

  要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政策文件的权威性、政治性和法治力度,提升政策文件的层级。建议尽快制定和发布推动北京大中小学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建设好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新时代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提供坚强保障。

  ——深刻理解劳动教育内涵,形成大中小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具有劳动知识、劳动技术素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进一步认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这样才能培养出北京“四个中心”建设需要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

  努力形成大中小一体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家庭劳动清单,小学、初高中开设劳动课(含劳动技术课、通用技术、社会实践等),并与生涯规划课程结合,注意与职业教育的对接,使劳动教育能够人人、处处、时时开展。

  ——优化资源供给,形成劳动教育良性发展和保障机制

  加强宣传“尊重劳动、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在社会上形成“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干出来的”“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等新劳动价值理念;共同营造尊重劳动的氛围,把尊重劳动的价值置于社会评价体系的重要位置,让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成为共同的价值观。

  促进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向劳动教育开放。加强财政投入,在师资队伍建设、设备配置、场地建设、常规运行经费等方面,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应充分考虑到自身发展特点,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合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将劳动教育有机地融合到学校课程体系中,因地制宜地实施劳动教育,最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同时要做好与社会、家庭资源的协调沟通工作,为劳动教育在学校的顺利开展提供资源保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鼓励和支持社区、企事业单位以及体制内外的科研力量加强劳动教育的科研、教研活动,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推进劳动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

  劳动教育课程要紧紧把握时代特点,教育学生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劳动传统的同时掌握新时代劳动基本技能,树立现代劳动观念,使劳动意识和行为与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在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上,要加强系统规划,一方面体现学段特征的渐进性,另一方面要体现不同层面和类别劳动素养的目标要求和实现路径,用科学的顶层设计引领学校的创新实践。

  要进一步增强劳动教育课程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梳理并审定已有相关劳动教育的各种课程和教材,明确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调整劳动教育课时,保障劳动教育能够可持续、与时俱进地长期开展。开放劳动教育教材的区域输出和输入渠道,促进一些具有先进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模式的教材跨区域流通,有效交流。

  探索适合劳动教育实施的多种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劳动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劳动过程中逐渐养成敢于承担社会责任、饱含真善美的情怀。

  ——立足传承创新,凸显北京劳动教育特色

  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质育人,始终高度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实施途径,涌现了一批有创新做法的区和学校,应进一步提炼其做法,形成多个资源中心,加速辐射范围。

  应进一步发扬“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完善和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同育人机制。开发适合北京地域特征、城市定位的劳动教育大中小课程体系,积极推动劳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融合贯通,通过开发专门课程、推进学科共育、强化日常管理、开展专项活动、促进家校结合等,提高劳动教育效果。

  ——落实劳动教育责任制,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联动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要落实责任,把劳动教育建设纳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研究,采取适应当前环境和条件的有效措施。针对实践中反映突出的劳动教育责任不明、合力不强问题,进一步明确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家庭、企业、社区等各方主体责任,形成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工作体系。

  加强对劳动教育师资、经费、场地等各方面的保障,教育主管部门重点应当加快大中小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学校应按标准开足开齐课程,积极探索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方法,增加教学实效性。

  此外,要发挥家庭和家长在劳动教育中的示范引导作用,完善家校协同配合机制,研究将家庭劳动情况纳入青少年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促进青少年劳动习惯的养成。促进企业、社区、共青团、妇联等各类社会主体发挥协同作用,推动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劳动教育,共同承担实践育人的社会责任。

  (作者:北京市委党校、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 课题组成员:北京市第15期局级领导干部研修班全体学员,张景华、董城、褚建慧、刘逸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