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2017,强军兴军的文化记忆

作者:栗振宇  更新时间:2017-12-28 10:34:08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推开记忆的窗口,重逢往日时光,历史感便陡然而生。尤其是对更具群体性特征和时间纵深感的文化记忆来说,每一次深情回望,都是一次对文化生命的自觉体认,和对时代精神的细细品味。

  此时,当我们站在2017与2018的交汇口上,盘点过去一年强军兴军的文化记忆,我们真切感受到,强军文化的生命律动如此强劲;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与强军兴军的铿锵步伐,亦在我们耳边不断回响。

  江山如画,岁月如歌。军号声里,多少心潮澎湃。

  一、文化自信:

  灯塔闪耀追梦征程

  从中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看过去,2017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在这次必将对中国历史发生深刻影响的大会上,“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坚定有力的话语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上,“文化自信”第一次被正式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延绵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就像奔流不息的江河流淌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子孙,也创造了一部宽广深厚的中华文化史。它曾经几多风雨沧桑,也曾经几多辉煌荣耀,但从来不曾像今天这样,把文化自信的灯塔高高矗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文化的繁荣兴盛已经成为中国大地上浩浩汤汤的历史潮流。

  强军文化深深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肌体当中,强军文化的精神品格、价值追求和丰厚灿烂的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添了独特的气质、风骨和厚度。可以说,打造强军文化,就是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贡献力量。时代强音裹着春天般的温暖,深深鼓舞振奋着强军文化的建设者们。

  在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一大批来自我军文化战线的官兵表示,“十九大报告,让我听到了催征的战鼓,让我看到了金色的霞光”“面对已经轰轰烈烈到来的伟大新时代,党赋予我们文化工作者最迫切的任务,就是不断铸就文化新辉煌”“我们有幸赶上了一个风云际会、放飞梦想的年代,让我们吹响嘹亮的进军号角,书写新时代壮丽华章”“争做坚定文化自信的排头兵”……这些洋溢着真诚与热烈的话语,让人们看到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其中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在文化战士心中激起的强烈共鸣。如何表达伟大新时代,如何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创作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等话题,成为他们深入思考和实践的课题。盛会闭幕后,在各级展开的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过程中,很多文艺战士及时把十九大精神融入到创作当中,一大批生动体现十九大精神、“接地气、冒热气”的文艺节目送到官兵面前。官兵表示,这样的作品让他们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入,对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未来前景充满自信。

  实践证明,伟大时代催生伟大作品,文化引领、先进的文化理论激发出磅礴的文化创造力。今天,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伴随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强军文化建设在新时代里必将步入新的境界。

  二、初心如磐:

  奋进中的铭记

  201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八一前夕,全国各地围绕建军90周年举行的文化活动可谓精彩纷呈,一大批军队和军事题材的文艺作品竞相涌现。这些活动和作品,在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构成了2017年国家和军队文化记忆中灿烂夺目的篇章。

  这其中最受瞩目的莫过于“铭记光辉历史开创强军伟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90周年文艺晚会《在党的旗帜下》。主题展览和文艺晚会,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但是都从不同角度生动反映了90年来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走过的光辉历程、建立的丰功伟绩,充分展现了我党我军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培育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生动呈现了军队建设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这两场文化盛事把2017年围绕建军90周年主题开展的文化活动推向了高潮,也让我们对这一系列文化活动的丰富意蕴和深刻内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回望历史,难忘初心,展示成就,砥砺奋进。从影视剧目到军歌演唱,从主题展览到文艺演出……在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观中,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艺术创作展现的文化穿透力、感染力一次次撞击着人们的心扉。每当那熟悉的歌声传来,每当那撼人心魄的场景在眼前再现,人们在一次次跨越时空的交流当中,内心与思绪不断抵近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辉煌历史。愈是回望这条清晰可见的成长之路,就愈是让人心潮涌动、感慨万千。90年来,世间已是沧海桑田。官兵结构在变化,武器装备在变化,社会生活环境在变化,但不变的是军魂,不变的是初心,不变的是本色,不变的是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所有这些不变的内容,让今天官兵的胸膛里激荡着与革命前辈一样滚烫的热血,心中秉持着一样坚定的信念。时间在往前走,但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初心如磐,是文化自信的鲜明表达,也是强军文化生命力的生动诠释。

  三、聚焦实战:

  战斗文化点燃热血豪情

  战斗文化从来都是强军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回望2017年的强军文化记忆,不同表现形式的战斗文化建设为大江南北的座座军营源源不断地注入青春阳刚、热血奉献、矢志打赢的精神元素。

  一年来,伴随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扎实推进,以联合作战为牵引、以联合制胜为目标的联合文化建设,成为2017年强军文化建设中的一处独特景观。联合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军事文化形态正在迅速崛起。从年初开始,本报“强军文化论”栏目邀请11位专家学者和机关、部队代表,连续推出9个专题、20篇“关于联合文化建设的‘头脑风暴’系列文章”。在这次讨论中,“有没有我军特色,能不能把我军的独特优势有效发挥出来,关系到联合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成败”“积极推动未来联合作战理论创新”“联合作战法规制度体系是联合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等与联合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共识正在形成。与理论探讨相呼应的是,全军各级对于联合文化建设的议题引起高度重视,并从不同层面展开了丰富实践。组织联合参谋集训、在政工网打造 “联合文化广场”、构建战区“新媒体矩阵平台”等举措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文化建设绝非朝夕之功,可以预见的是,联合文化建设必将成为未来强军文化建设一个具有深厚潜力的新的增长点。

  辉煌战史激励战斗精神,峥嵘岁月孕育战斗人生。井冈山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远望精神、空中拼刺刀精神、老航校精神、甘巴拉精神等人民军队90年来在各个特定历史阶段凝铸形成的强军精神,是属于我们特有的精神家园。它曾经激励着一代代热血儿女,前仆后继,披荆斩棘,爆发出让对手心惊胆寒的意志与力量。过去一年中,本报“强军精神谱”栏目,聚焦高原雪山、大漠戈壁、远洋大海等这些伟大精神的诞生地,不断续写新的强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战士的胸膛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充满了从军报国的满腔自豪——热血在传承,战斗的青春在传递。

  与此同时,“‘金头盔’文化”“远洋文化”“南剑文化”等各级打造的特色文化形态,如同一个个鲜明的文化标记,让我们领略到基层战斗文化的风采。这些文化形态都有着鲜明的战斗内涵,在长时间的积淀当中,底蕴愈加醇厚,育人效果愈加明显。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编制调整改革、力量重塑、体系重塑的大背景下,不少新组建的基层部队通过一系列有效途径,把老部队的优良传统保留下来、传承下去,确保了战斗文化基因不遗失、不断线。转型路上战斗文化的血脉在延伸,一大批技术能手和训练尖子脱颖而出。

  四、文艺轻骑兵:

  情满万水千山

  2017年11月21日,习主席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让2017年的文化记忆充满了浓浓温情与暖意。

  回顾我军90年的铁血征程,“文艺轻骑兵”的身影始终伴随着人民军队前进的步伐。一代代文艺战士用忠诚和热血,生动诠释着我军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和感人至深的经典画面,在部队克敌制胜、练兵备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今年以来,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歌剧团、话剧团,海政文工团,空政文工团等单位的文艺工作者和各部队业余文艺演出队组成的“文艺轻骑兵”,走边防、进哨所,爬高山、下海岛,练兵场上、拉练途中,饱含深情说兵事、演兵情,把讴歌改革精神、军味战味浓郁的优秀作品送到官兵中间,为部队建设注入了强劲精神动力。“把最美的节目献给基层战士”“战士的鲜花,是最珍贵的礼物”“战士的笑容,是最温暖的幸福”……从年头到年尾,都能看到他们的足迹,都能听到他们的故事。特别是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欢庆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这样动人的情景久久回荡在官兵的记忆里。

  习主席给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让全军“文艺轻骑兵”的演职人员倍受鼓舞,倍感振奋。各级在第一时间学习回信内容,认真筹划新的行程。特别是当时正在巡演路上的武警部队野战文化小分队、陆军“文艺轻骑兵”队员们,他们深切感到,乌兰牧骑的成功经验生动说明,高高在上、没有温度的文艺走不出房门,也到不了心窝窝,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才能当好军中的“乌兰牧骑”。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为兵服务是军事文艺的永恒主题。回看一年来“文艺轻骑兵”走遍万水千山的足迹,倾听文艺战士在巡演路上的朴实心声,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文艺轻骑兵”在部队练兵备战中将发挥更大作用。他们的故事,将伴随官兵的欢歌笑语与豪情壮志,始终激荡在我们心中。

  五、打造精品:

  努力构筑文艺新高地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盘点文化记忆,同样绕不开那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文艺作品。一年来,一批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共鸣的军事文艺作品竞相绽放,彰显出军事文艺的特有品格与魅力。

  2017年3月,文化部在北京举办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军委政治工作部话剧团创作演出的话剧《兵者·国之大事》和《从湘江到遵义》分别作为第十五届文华大奖获奖剧目及201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参加展演。

  2017年9月,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67部入选作品中,军队报送的作品有9部。这些作品分别是电视纪录片《东方主战场》、电影《战狼》《百团大战》《血战湘江》、电视剧《海棠依旧》《彭德怀元帅》、歌曲《不忘初心》《我们从古田再出发》《天下乡亲》。此外,军队文艺工作者独立完成或参与创作的作品,也有多部入选。如音乐剧《嘎丽娅》,图书《抗日战争》《雪祭》《中国机器人》等。

  2017年10月,中宣部、文化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出第五批30首“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在这些歌曲的主要创作者当中,有多位军队知名文艺工作者的身影。

  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八集大型纪录片《强军》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这部纪录片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个主题,以大量生动的画面和传神的细节,全景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建军治军的伟大实践。《强军》播出后,在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观众普遍表示,为党领导人民军队取得的巨大成就深感自豪,强军事业催人奋进。

  这些优秀作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军队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中国梦强军梦主题,潜心创作推出的经典之作。它们让人们看到军事文艺创作的整体实力和价值追求,让人们从中感触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支军队在伟大复兴之路上强有力的心跳。

  六、友好交流:

  生动讲述中国强军故事

  打造强军文化,必须具备世界眼光。一年来,随着部队设立开放日、院校交流培训、文艺团体交流演出等军事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中国军队的样子更多地出现在世界视野,强军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展。

  2017年3月,中国军事文化周在开罗萨拉丁城堡拉开序幕。这次中国军事文化周,旨在通过联合军乐演出、图片书画展览等形式,加强两军在军事文化领域的交流互动。

  2017年7月,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暨特区政府成立20周年,国际军乐汇演在香港红磡体育馆隆重举行。演出汇集多支中外军乐团。汇演过程中,《强军号角》《从古田再出发》《人民海军向前进》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雄壮乐曲,一次次把演出推向高潮。

  2017年9月,由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和新西兰梅西大学联合举办的“创意与美术·设计”论坛在北京开幕。在这次交流活动中,新西兰来宾还观看了军事文化学院的教学展示。“军旅戏剧情景表演训练”“军营锣鼓表演”等军味浓郁的精彩表演,让来宾近距离感受到我军军事文化的独特魅力。

  2017年12月,中俄“合作-2017”联合反恐演训刚刚落幕,大型文艺演出《与胜利共舞》就把两军壮士带入了一场艺术的盛宴。演出紧贴反恐主题,鲜明表达中俄两国军民面对恐怖主义永不妥协的坚强意志。当《茉莉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中俄经典歌曲响起时,深深感染着在场的中俄两国军人。

  中外军事文化增进了解、增强互鉴的过程,也是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军队鲜明形象、讲述中国军队的强军故事的过程。随着中国军队向世界一流军队迈进的坚定步伐,这样的文化交流将更加扎实有效,强军文化正以更加坚定自信的姿态向世界张开双臂!

  图片制作:孙 鑫 夏董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