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情思

作者:赵艳艳  更新时间:2017-08-31 19:07:17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石头

          唐代诗人王之焕曾在《凉州词》中留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也有一句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可见从那时起,羌笛就被军队兵士、文人墨客用来表达思念向往之情。

点击进入下一页

  7月31日,在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文化部非遗司指导下,光明网与斗鱼直播联合主办的“致·非遗 敬·匠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系列直播活动第二十一场《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走进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有着“笛王”之称的四川省羌笛吹奏及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王全做客光明网斗鱼直播间,为网友再现凄切苍凉的羌笛声。

  两千年历史积淀铸就深厚的文化底蕴

  都说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那它究竟有多古老?何王全告诉斗鱼网友,羌笛至今已有两年多年的历史。由于羌笛流行于四川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族人之中,所以对于大多人而言,羌笛较为陌生。

点击进入下一页

  尽管陌生,但也有斗鱼网友表示,中小学的课堂上从不缺乏羌笛的身影。从东汉马融《长笛赋》中的“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到唐代岑参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再到北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里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还有被斗鱼网友刷屏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都昭示着羌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羌族人用高亢悲凉的羌笛声表达情感

  在四川阿坝茂县,不难看到、听到有人吹奏羌笛,或者是用细细的竹管练习羌笛吹奏中的“鼓腮换气法”。何王全在直播中表示,作为羌族音乐最重要的乐器之一,羌笛一直是人们在喜庆丰收、过年过节、劳动之余常用的主要乐器。

点击进入下一页

  透过光明网的直播镜头可以看到,羌笛由两根长约15—20厘米、直径1厘米左右、筒孔大小一致的竹管并在一起,管上设五个或六个按孔,用丝线缠绕,管头插着竹簧。管身竹制或骨制,由发音簧哨和方筒形管体组成。两管长短、 孔距和音高相同。何王全告诉斗鱼网友,由于羌笛的音色高亢而略带悲凉感,所以羌族人一直用它来抒发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情感。直播中,何王全现场演示了羌笛曲目《萨朗曲》、《思乡曲》等经典曲目,引来网友的惊叹。

  非遗+直播 主流媒体让更多人认识羌笛

  此次“致·非遗 敬·匠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系列直播走进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透过斗鱼直播间的镜头,光明直播将少为人知的羌笛带到了更多网友的面前。直播中,实时观看人数数次突破十万。多样的羌族文化、茂县迤逦的自然风光、古羌城的雄浑壮丽、羌族儿女的热情好客更吸引网友弹幕不断。得知观看斗鱼直播的网友多数都是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时,何王全感叹,“没想到年轻人对非遗文化也这么感兴趣!”

点击进入下一页

  何王全提到,由于羌族没有文字,羌族的历史文化除了靠羌族释比(注:类似于祭司、萨满)口传心授外,羌笛也是交流、传承的一种重要渠道,因而它对羌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现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年轻人是绝对的主角,我一直担心现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会让年轻人丧失了对于羌笛这种古老音乐的热情,因为现在即便是我们本地的年轻人也不是人人都会羌笛的。我一直担心可能十年或者二十年以后,除了我们羌族人自己,真的就没有人关注羌笛了。”摩挲着手里跟了自己二十多年的羌笛,何王全的眼睛里是看见希望与未来的欣喜。“这次光明网能跋山涉水,不顾泥石流的危险,到我们这里来宣传羌笛,而且有这么多年轻的网友在斗鱼上关注羌笛,我觉得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像羌笛也好,或者是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好,只要有主流媒体的大力传播和年轻人的支持关注,它就一定能长久的活下去。”

  不远处的古羌城内,年轻的小伙子把象征着吉祥如意的五彩绳系在游客手腕上,然后拿起手边的羌笛吹着,晃晃悠悠的向城墙边走去。清脆婉转的羌笛声飘飘摇摇直上天际,犹如远古先民的呐喊,虚幻迷离,动人心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