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青春电影不妨多些励志

作者:鲁博林  更新时间:2017-06-12 21:18:05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石头

  前段时间,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在国内票房市场刮起了一阵旋风,不仅以12亿元票房成为月冠军,更引发了观众对国产同题材的“青春”“励志”题材的反思。这些年来,国产青春片经历了烈火烹油般的热潮,却屡屡陷入题材单一、剧情老套的怪圈,口碑也并不理想。

  面对如今渐趋退潮的青春片,能否在“他山之石”中获得新的动力,充满正能量的“励志”题材是否能够成为青春片重新起飞的又一风口?

  青春电影进入“退潮期”

  谈起国产青春片,或者说青春题材电影,2013年由赵薇执导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标志。从这部影片开始,《小时代》《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栀子花开》等一大批同类题材作品竞相涌现,直到2015年掀起了一股高潮。

  “这些青春片的特征是‘怀旧’和‘感伤’,更像是以过来人的眼光回望青春,受众也并非正当青春的少男少女,而是普遍年龄偏大。”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说。

  只是很快,这种“青春追悼会”气质的影片形成了难以突破的“天花板”,很多为人诟病的窠臼,如“情爱”“堕胎”“出轨”等情节套路开始制约其发展。

  到2016年,青春片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转向,以台湾电影《我的少女时代》为标志,青春梦想的延续和励志题材逐渐上升为主流,受众年龄也转向青少年人群。但也正是从这时开始,青春片的票房成绩似乎进入了“退潮期”。

  “所谓涨潮退潮,我认为是一种正常现象。”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夏指出,青春片的创作其实一直都在进行,从未停止,只是在“大众”与“小众”间游移。索亚斌则认为,近几年青春片的起落和“小鲜肉”现象是同步的,文化趣味、受众审美的年轻化仍是大势所趋。

  题材单一需要突破

  “IP改编”曾经被称作国产青春片的“三大法宝”之一,从“热门网络文学”中淘金也成为激活“粉丝经济”和票房数据的保证。然而,随着去年《夏有乔木雅望天堂》《微微一笑很倾城》等几部IP改编青春片的“失灵”,传统的生产链条似乎“哑了火”。

  在索亚斌看来,这涉及青春题材从“小众”向“大众”的转换过程。“众所周知,国内的网络文学是很发达的,分众化也很完备。青春题材在网络文学中只是一个分支,后来得到改编的更是其中一小部分。”索亚斌说,当小众文学走向处在大众文艺塔尖的“电影”,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也可能引发更大的争议。

  早期青春片“票房与唾沫齐飞”的怪现状,可以说由此而生。而随着观众观影的愈加理性化、分众化,IP改编的光环正在逐渐缩小。去年上映的影片《七月与安生》即是一例:尽管口碑不错,却票房平平,原著题材“小众化”“面向窄”的特点凸显出来。

  “青春片要再次火起来,势必要解决从小众到大众的媒介转换问题。”上海大学教授金丹元认为,单质化的青春片势必导致低水平复制品的出现,而过于单一的类型题材、缺少丰富性和多样性显然是需要突破的瓶颈。

  励志或成突破口

  随着《摔跤吧!爸爸》在中国的热映,许多观众备受鼓舞,似乎借此看到了国产青春片重新起飞的另一种可能。有人好奇,热血、励志题材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风口呢?

  “事实上,我们并不缺乏励志题材的青春片,比如2015年的《破风》就是以竞技体育为内容。试映的时候大家也觉得很棒,但最后就是没火。”在周夏看来,一部影片是否能大众化、市场化,不只取决于题材,也受制于内容、元素的广度。

  一部现象级影片的走红,的确可能为同类型影片打开新的“风口”,但是否能顺势起飞、打造出卖座的“大片”,却仍要取决于一系列因素的相互作用。

  “可以肯定的是,将青春、励志尤其是竞技题材相结合,将会放射出别样的光芒,也足以自成一类。”周夏相信,随着观众心态的变化和市场的细分,励志题材的巨大潜力仍可能被释放出来,但这需要创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