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沙河高庙皮影:70岁老人演绎光影摇曳的艺术

作者:张鹏翔 李铁锤 孙瑞超  更新时间:2017-05-18 08:19: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石头

沙河高庙皮影:70岁老人演绎光影摇曳的艺术(图)

沙河高庙皮影走进校园。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说的是皮影艺人根据自己的本事讲述天下奇闻。在河北省沙河市高庙村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满脑子都是关于皮影的奇思妙想,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将皮影戏演绎成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庙村的名字来源于一个传说。一次大水肆虐,村民跑到地处高地的寺庙才躲过一劫。水涨庙涨,来多少人庙就能盛下多少人,高庙村由此得名。如今,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高庙皮影戏,如同伫立在村中的庙宇一样,给村里人带来荣誉,让高庙村香飘四野。

  “来者是客,我们给你演一出。”说话的是沙河高庙皮影戏第二代传人、皮影戏团领头人刘文仲。刘文仲今年76岁,他的皮影剧团里共15个人,平均年龄70岁。

  沙河高庙皮影是典型的冀南皮影代表。它保持了古朴的造型,剧目口传心授,表演通俗易懂口语化,体现了中国皮影戏的早期风貌,同时加入了沙河特色,高庙皮影戏班是沙河市仅存唯一的皮影戏班。2013年,沙河高庙皮影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骤然间鼓点响起,白幕随之渐亮。光影摇曳中,一线、一偶,一天地,忽地就热闹起来。布幕之上,孙悟空翻筋转斗,举棒和虾米精愈打愈酣。刘力英沙哑苍凉的嗓音,配上刘文仲低沉却铿锵有力的弦乐,咿呀弹唱间将记者的思绪拉到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劫难,取得真经的神话故事中……

沙河高庙皮影走进校园。 孙瑞超 摄

沙河高庙皮影走进校园。

  首次看皮影,让人分外好奇。记者走到幕后,只见“拉扦”人张进手指头灵活转动,两人物不断变化打斗姿势。皮影人张进脚下扎着马步,跟着节奏迈动步伐,身子时而弯曲,时而挺直,看着好不辛苦。五月天里,不到20分钟,已满头大汗。

  “拉扦是个技术活,也是力气活,大冬天穿短袖还满身汗呢。”张进今年78岁了,一场演出就是四五个小时,但从不换人。张进说,演半截走了,不是这么回事儿。

  三个人热热闹闹,已然非常精彩,刘文仲却说这样的精彩程度不及表演时的五分之一。“我们三个玩个乐呵,虽成了一出戏,但乐器少。”刘文仲说,行里有“七紧、八松、九消停”的谚语,说是皮影需要八个人通力合作,七个人吃力,九个人就有闲的了。

  一间屋子,20多平方米。搭起的白色幕布将屋子一分为二,白幕之前有根绳子,上面挂着各式各样的影人。挂在绳子上的影人,脸谱造型夸张,头盔精致,千人千面,无一重复。

  “现在有人头80多套,文武身80套。这都是以前留下的。坏哪个,自己就补哪个,村子里会做影人的,也就自己了。”刘文仲说,由于地方文化不同,雕刻出的影人也不同。这些影人是独一无二的。

  记者信手拿起一个皮影,皮影颜色阴黄发暗。当你拿起皮影对着太阳光时,它就像有了生命,红脸庞,黄头发,怒目的眼睛格外吸引人。

  “皮影的制作很复杂,要选母牛的皮,毛色还得是黄色的。在牛皮上绘好画,再用刀子刻。刀刀得稳、快、准。不同人物的表情,都要通过刀刻完成。”刘文仲说。

  刘文仲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聊着聊着,会来一句“你学皮影吧”。不只刘文仲,动员年轻人学皮影已经成了剧团每个人的日常工作。

  刘文仲说,学皮影得下功夫,就拿拉弦来说,得会看谱、唱词。皮影的传承是口传相授,没有什么资料可循,说词、乐谱都在皮影人的脑子里。“不到两三年,出不了师。”

  “学会让影人动容易,但是让影人像活人一样灵活就不简单了。这个也得两三年。”张进说,一个玩皮影的人,是一个全能手,皮影的每个环节都会,且有专长。

  “现在都要养家糊口,学这个赚不了钱,能理解。”刘文仲说没有人玩,但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剧团出去演出时,都很火热。一次,邻村有户结婚,高庙皮影戏团和一个歌舞团同去表演。看皮影的人,里三层,外三层,而看歌舞表演的,寥寥无几。

  “现在的孩子们也很喜欢皮影,在传承文化进校园活动时,皮影戏就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和喜爱。只要孩子们喜欢就能够传承下去,我们的年龄越来越大了,我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将这老祖宗留下的技艺传下去。还一个,就是希望有更多的舞台能让我们展现皮影魅力。”刘文仲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