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民间文化活动轮番登台 “烹调”中国传统年味

作者:张添福  更新时间:2017-02-13 13:03: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石头

515b6b29f4f41c8c78c63fa174c60c52.jpg

青海农村社火队表演“舞狮”。

  虽已满头华发,但一场民间社火闹罢,黄秀英和老伴李生荣脸上的喜色仍未褪却。

  “我(年轻时)还耍社火哩。”看完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的社火展演,八旬高龄的李生荣比划着秧歌动作说,“在我们老家互助土族自治县的红崖子沟,村里耍‘神社火’,我扮的‘身子’是‘八大光棍’(青海社火传统剧目)。我们那儿有二月二闹社火的习俗,过去我在外地上班,请假也要去。”

  抓住春节的“尾巴”,在多民族聚居地青海省,以民间社火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轮番“登台”,在国人渐感年味儿“淡了”的时代,专心“烹调”记忆中的传统“味道”。

  连着几天,在青海省乐都、湟中、湟源、大通等地,各具特色的社火,早已在锣鼓声中耍了起来。大众闹社火、迎社火、看社火,一场汉族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将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六。

  在湟中县的千户营,传承600多年的“空中杂技”高台,让人啧啧称奇。高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富先介绍,幼龄儿童们装扮成杨宗保、穆桂英、岳飞等戏剧人物,“绑在约两层楼高的高台上,(是为了)‘绑’个吉祥。”

  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湟中县鲁沙尔镇,踩着三米多高的高跷,还能踏着鼓点轻松起舞,着实让现场观众捏了一把汗。在当地,展示藏毯、堆绣、银铜器、皮影等非遗特色的“八瓣莲花韵”服饰表演,让民众直观领略“非遗美”。

  在“第二佛陀”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诞生地塔尔寺,随着低沉浑厚的法号声,头戴野兽等狰狞面具的僧人,踮步、吸褪,以驱邪为主的宗教仪式“跳欠”,吸引大批信众围观。

  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州域内各大官方和民间藏戏团,密集上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藏戏。大型历史藏戏《松赞干布》和“八大传统藏戏”之一的《卓娃桑母》等精品藏戏贺新春。

  过年自然少不了猜灯谜。青海省图书馆特意准备了200条灯谜和小礼物,以飨读者。青海省图书馆业务管理科科长蔡淑敏说,“春节期间,很多人都在休假,来馆阅读、借书的人不少。我们想借此丰富一下读书兴趣,让大家多读书。”

  除此之外,“高原奇葩”塔尔寺酥油花,将在正月十五的晚些时候揭开神秘面纱。在中国传统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点青海省湟源县,展示茶马互市繁荣景象的湟源排灯,也在不断提高制作规模。

  “我俩喜欢热闹,哪里有耍社火的,自然一场也不能落下。”在黄秀英老两口看来,民间民俗已成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下雪了,脚底打滑,我俩就这样拉着走。现在民俗活动,服装整齐,规模很大,很精彩,不像以前,没条件,连服装也凑不齐。”

  在黄秀英的家里,儿女们全部聚在一起得有二十多口,民间小调和流行歌曲“混搭”成为一家人过年团圆的“文娱大餐”,“我俩唱《绣荷包》《织手巾》《四季歌》,儿女们唱流行歌曲,大家也能玩到一起。”

  一场社火闹罢,观众争先恐后钻舞龙的龙身子。黄秀英和李生荣也上去和年轻人们凑热闹,因为在民间,钻龙身子据说可以禳灾解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