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照片反映特定时期的社会状态,诸如城市变迁、人物面貌、环境渲染等,这是摄影忠实记录历史的魅力。这些在照片中一目了然的信息,是照片记录的“大历史”,而一些隐藏在历史照片中的细节,往往需要一双慧眼加以识别和提炼,它们是老照片里的“小历史”。发现小细节、小历史,眼前的老照片会更精彩。比如,在旅游景区里刻画“到此一游”的行为现在为人所不齿,但翻看老照片能发现,类似的不文明涂鸦可真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已有之,有些还非常“幸运”地被拍摄下来。
瑞典学者喜仁龙在20世纪20年代拍摄了一组静明园照片,一张照片中,残破的云墙上开辟了一座非常别致的花瓶门,门额上有乾隆帝御书“沁诗”二字,也许是这座随墙门的造型打动了喜仁龙,他便把附近的一名小童唤到镜头前,留下了一枚小景。放大照片,在花瓶门的左壁,透过荆棘,能够辨认出“胡世杰”三字。熟悉清代宫廷史的朋友对此人不会陌生,他是乾隆皇帝身边的贴身小太监,可以说是宫廷中担负皇帝生活起居责任的最重要角色,他的名字出现在这座经乾隆皇帝修改、扩建的皇家园林的花瓶门上,令人称奇。胡世杰在这些地方刻上自己名字后大约150年,他的名字又被喜仁龙无意中拍进了照片中;又过了将近百年时间,现在的人们仍能看到这个小太监的涂鸦之作。
在没有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的年代,景山曾经是京城的制高点。这处“北京之巅”自是热门景点,也留下了不少老照片。
1922年,16岁的郭布罗·婉容嫁给溥仪,成为了逊清皇后。婚后帝后二人生活惬意,喜照相。一日,婉容和继母恒馨还有文绣游景山,在三人的留影中,我们发现了景山万春亭上的题刻。其中一个刻字是标准的“到此一游”——“唐信臣在此游玩逛山”。这张照片拍摄的时候,景山尚未开辟为公园,仍然归属逊清皇室。这个“唐信臣”能到这里“游玩逛山”,还随随便便地在柱子上刻画,可见逊清皇室对景山乃至故宫管理之混乱。
留在古迹上的涂鸦并不都像“到此一游”那样“没素质”。美国摄影家西德尼·甘博在民国初年曾三次来到北京,拍摄了大量当时的京城风物。1919年,甘博到圆明园遗址拍摄了一组照片。在方外观的照片上,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方外观门廊西侧石柱上赫然有“天丧予”三字。此三字出自《论语·先进》:“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是说孔子的弟子颜渊去世了,孔子发出了天将亡我的哀叹。1919年距离这座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近80年,在西洋楼建筑上出现这三个字,想来是当时游人来园凭吊,慨叹万园之园的毁灭而留下的即兴之笔吧。
还有一些“涂鸦”,在今天看到更能让人唏嘘。1937年北平沦陷后,日伪把故宫等京城古迹当成了“海报栏”。在日本人1938年拍摄的两张照片中,一张是紫禁城午门东北侧翼楼,画面中的太和门汉白玉栏杆,可以看到每一根望柱都贴有标语,上可辨认出“同文同种的民族更需要同心同德”字样,显然这是一句侵华日军奴化教育的口号。另一张拍摄于流水音的照片中,流水音砖门两旁出现了“有气度的黄种人不做英国人的奴隶”、“继林则徐先生的精神彻底反英禁毒”的标语。这两个反英标语要结合历史背景解读,当时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欧美国家对其进行贸易制裁。日本侵略者是在借林则徐之名,煽动反英情绪。今年是全面抗日战争爆发80周年,看到这样的标语,不禁让我们回想起那段悲愤屈辱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