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理想信念谱史诗 钢铁意志铸丰碑

作者:记者  更新时间:2016-10-23 09:22:52  来源:海外网  责任编辑:石头

 

 

红军抗日先遣队在转战中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图为红军抗日宣传画。  

国民党在中央红军前进道路上逐次设置四道封锁线。图为封锁线上的工事。  

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遵义会议召开。图为遵义会议室内场景。  

二渡赤水后,红军在娄山关取得大胜。图为娄山关战斗旧址。  

毛泽东等指挥红军渡江时就住在这样条件简陋的山洞之中。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与强渡大渡河勇士等合影。  

红军长征时经过川康边界的雪山——被当地人称为“神山”的夹金山。  

图为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部分团以上干部1936年在甘肃庆阳县宫合镇合影。  

红一方面军东征重创阎锡山,巩固了陕北苏区,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  

突破腊子口后,中央红军越过岷山山脉,彻底走出了雪山草地。  

松潘草地泥潭密布,暗沟交错,稍有不慎就会被泥潭水沼吞噬。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高举抗日救亡旗帜,粉碎上百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胜利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

  长征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中国革命史的光辉篇章,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北上抗日 红军拉开长征序幕

  1934年7月,为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粉碎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命令红七军团作为抗日先遣队,挺进闽浙皖赣边地区。红六军团随后西征,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

  1934年10月17日, 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部开始南渡于都河,踏上长征路。同年11月16日,鄂豫皖省委根据中革军委指示,率领红25军作为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从河南省罗山县出发长征。中国共产党把解决生存危机与拯救民族危亡紧紧联系在一起,北上抗日始终成为红军长征的旗帜和战胜千难万险的强大动力。

  【于都河上的浮桥】中央红军长征要跨越的第一道障碍就是河宽水急的于都河。于都河上没有桥,部队需要使用大量木板来搭建浮桥,而于都附近根本无树可砍,很多老百姓便把家里的门板、床板拿了来。在于都河沿岸群众协助下,红军工兵仅用不到4天时间,就在于都河近70里的河段上突击架起5座临时浮桥。为了不被敌人的侦察机发现目标,军民们每天下午4时开始架桥,晚上8时架通,次日凌晨再拆除,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血战湘江 中央红军损失惨重

  国民党军在中央红军前进道路上逐次设置了四道封锁线,妄图堵截红军前进。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与优势之敌在湘江两岸血战5昼夜,突破凭借湘江天险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也是长征中最惨烈的战役。经此一战,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广大红军指战员对“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的不满达到顶点。

  【陈树湘断肠明志】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红二军团第34师师长陈树湘率部担负全军后卫,掩护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连续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一至第三道封锁线。在惨烈的湘江之战中,他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后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最后,部队弹尽援绝,全军覆没,陈树湘伤重被俘。在敌人将他押往长沙的途中,陈树湘趁敌不备,忍着剧痛,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遵义会议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3月10日至11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贵州苟坝召开会议,在渡乌江之前,中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全权指挥军事。

  【立下头功的“反报告”】遵义会议上,针对博古在报告中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所作的辩护,张闻天首先站起来批判。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红军接连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下的一系列严重错误,并揭露了他们试图推脱罪责的本质,被视为博古报告的“反报告”。张闻天的发言有力地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为遵义会议彻底否定单纯防御军事路线定下了基调。张闻天原本是“左”倾中央领导集团成员,却是会上首先站出来作“反报告”的人,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坦荡无私和求是精神。毛泽东评价说,没有张闻天从“左”倾路线分裂出来,就不可能开好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毛泽东的“得意之笔”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打算北渡长江,到川西北创建新苏区,遭到国民党军重兵堵截。从1935年1月底到4月初,毛泽东等指挥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三个月的时间四次渡过赤水,转战川黔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的狂妄计划。

  在这次作战中,毛泽东充分利用敌人的矛盾,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蒋介石视其为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毛泽东视其为一生最得意之作。

  【假传电令渡乌江】四渡赤水的胜利,离不开我军情报工作的有力支持。据曾希圣回忆,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南下时,敌两纵队主力跟追而下,如不能引开这两部敌军,中央红军将被迫在乌江北岸背水与优势之敌决战。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我军利用掌握的国民党军密码和电文格式,假借蒋介石的名义,电令敌军改变南下追击路线。敌军果然中计,中央红军争取到了一天的渡江时间,不仅顺利南渡乌江,而且把敌主力甩在了乌江北岸。

  巧渡金沙江 赢得战略转移主动权

  1935年3月底,中央红军南渡乌江后,中革军委得知蒋介石督战所在的贵阳兵力空虚,于是佯攻贵阳,迫使蒋介石急调滇军救驾,致云南境内兵力空虚。毛泽东等旋即指挥中央红军主力向云南急进,直逼昆明,调动滇北敌军,于5月3日至9日乘虚渡过金沙江,摆脱了优势国民党军的追堵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7只木船过金沙】金沙江江宽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峡谷,招致全军覆灭。4月28日,蒋介石下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红军到达金沙江畔后,兵分三路以最强的急行军速度,分别赶往三个渡口。第一路和第三路都因没有渡河工具,而被阻在金沙江畔。刘伯承率领中央纵队干部团三营化装成国民党军,乘守敌疏于防备,弄到了两只船,当即就把一排人送过江。过江后才知道,川军在皎平渡并未严加设防,仅有一个收税哨卡。当红军战士冲进哨卡时,从酣睡中惊醒的川军官兵还以为是神兵天降。红军战士很快就又从川军那儿找到5只船。不久,红军千军万马靠着这7只木船渡过天险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十七勇士建奇功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顺利通过了彝族聚居区,快速向大渡河方向挺进。此时,国民党已在河北岸重兵设防,数十万国民党军逼近,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之南。1935年5月25日,红1团17名勇士在营长孙继先的率领下,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乘一条小船分两批强渡,在炮火掩护下顺利控制渡口。为快速渡河,红军派1个团的先头部队沿着崎岖山路昼夜强行120公里,于29日夺取泸定桥,占领泸定城,保障了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大渡河天险。

  【“神炮手”赵章成】赵章成是我军著名“神炮手”,在长征的各大重要战役中屡立奇功,他配合17勇士强渡大渡河的战斗最为经典。战斗中,赵章成亲自操炮,迅速、准确地打垮了敌人七八个地堡。17勇士上岸时因受敌机枪火力压制,只能匍匐滩头,前进受阻。赵章成奉命开炮支援。其时,他仅剩三发炮弹。迫击炮无炮架亦无瞄准镜,不可能试射,更不允许浪费。赵章成左手托起没有炮架的炮身,全凭自己的眼力和手感,连发三发炮弹,一举摧毁了敌三个机枪火力点。17勇士乘机夺占工事,增援部队随后渡河,一举攻占渡口。

  翻雪山 革命理想高于天

  1935年5月29日晚,中共中央在四川泸定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避开人烟稠密地区,向北走雪山一线。4月至7月,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分别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玉龙雪山等多座雪山。这些雪山海拔大多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人迹罕至,气候变化无常。其中,夹金山更是被当地老百姓称作“神山”,他们告诉红军只有神仙才能翻越。红军战士多来自气候炎热的南方地区,数月行军,粮食不足,衣着单薄,许多战士一不留神就永远倒在了雪山上。红军战士凭借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舟共济,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一次次征服了高山雪岭。

  【哑巴排长】红军在翻越雪山途中,一位因伤致残的排长负责团给养队工作。为了给雪山上部队送粮,他背着100多斤粮食,顶风冒雪向山上进发,可数日不见归队。战友们焦急地上山寻找,在半山腰发现了“哑巴排长”,他趴在雪地上,沉重的粮食压在身上,右手使劲地向前伸出,手指深深地抠在冰雪里,身体保持着向上爬行的姿势,怀里还揣着两个没舍得吃的山芋……

  三大主力会师 长征取得伟大胜利

  1935年9月16日,红25军与刘志丹率领的西北红军在陕西延川永坪镇胜利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1935年11月初,中共中央率领陕甘支队与红十五军团在陕西甘泉会师,恢复了红一方面军番号。

  1936年7月初,红二、红六军团先后到达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师后,红二、红六军团与红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隆德西北的将台堡(今属宁夏西吉)会师。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为标志,长征全部胜利结束。

  陕甘宁苏区 中国革命新中心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红军在陕甘边和陕北两个地区创建了红色根据地。经过艰苦斗争,逐渐形成了陕甘苏区。至1935年夏,已在20余县建立了革命政权,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

  党中央到达陕北后,于1936年2月至7月,命令红一方面军先后发起东征和西征战役,开辟了纵横400余里的新根据地,形成了陕甘宁苏区,为红军主力会师创造了有利条件。陕甘宁苏区最终成为全民族抗日救亡策源地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诞生】红军抵达陕北后,引起了老百姓的恐慌和敌视,可仅仅数月之后,当地人民就将这支军队亲切地称呼为“咱们的军队”,其中奥秘就在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中。1935年9月红25军抵达陕北后与西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连续取得了几次胜利,补充了大批俘虏和新兵,为了严肃军纪,政治部秘书长程坦将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编写成歌词,并且将歌词填入原来鄂豫皖苏区民歌的曲调中。由于歌词浅显,曲调简单,这首歌很快在各部队传唱开来,对加强部队纪律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突破腊子口 走上抗日最前线

  1935年9月,党中央率陕甘支队由俄界出发北上,17日到达岷山脚下的腊子口。腊子口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对红军来说,腊子口再险也要攻下来,否则就得重回草地去。敌军凭险构筑工事,红军强攻无果,遂兵分两路,一路组织敢死队夜袭夺取木桥,一路攀崖登壁绕道敌侧,攻占了长征中的最后一个天险,抵达甘肃哈达铺镇,彻底走出了雪山、草地。

  【“感谢国民党报纸”】中共中央进驻哈达铺后,毛泽东在镇上的义和昌药铺一住下,便派出人员去找“精神食粮”,镇上邮局还真的有一些旧报纸,如《大公报》《晋西日报》等,正是通过这些报纸,毛泽东证实了对红军命运至关重要的讯息——陕甘还有红军和根据地。于是,毛泽东和党中央做出了把长征落脚点放到陕北,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和领导推动全民族抗战的重大战略决策。22日下午,在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动情地说:“感谢国民党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比较详细的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那里就是我们抗日的前进阵地。”

  过草地 野菜充饥志越坚

  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行军队左右两路,平行前进。红军走过的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南北绵延200公里,东西最宽处100公里,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自然环境极为恶劣。

  由于松潘草地荒无人烟,补给困难,许多战士草地没过一半就吃完了干粮,只能靠吃野菜、草根甚至皮带充饥。在5至7天的第一次草地行军中,饥饿、疾病、烂沼、瘴气夺去了许多战士的生命。面对极端困难的处境,红军官兵同甘共苦,以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从死神的威胁下夺路而出。

  【大铜锅的故事】红3军某连炊事班有9名炊事员,班长姓钱。过草地前,为了保证全连同志有热水用,钱班长坚持带上几十斤重的大铜锅。一天早上,一位炊事员刚挑起大铜锅,身子一歪就倒下了。另一位炊事员跳起来继续赶路,第二天中午烧姜汤给大家喝,水刚烧开,他就一头倒在泥水里牺牲了。第四天半夜,钱班长突然想喝水,大铜锅里一滴水也没有,他守着空锅一直坐在篝火前。天亮后大家发现钱班长已经牺牲。就这样,炊事班的同志先后牺牲在草地里,铜锅最后背在了司务长的肩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