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最后一辈金沙江畔纤夫老去 金江号子或失传

作者:李春雨  更新时间:2016-05-06 11:28:21  来源:四川新闻网  责任编辑:石头

点击进入下一页

江津乐等老船工再现当年拉纤的情景(曾忠摄影)

  长江,中国最长的一条河流,养育了世世代代无数人。一条长江,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滚滚江水一去不复返,波涛中的朵朵浪花记载着无数故事,而金江号子就是其中璀璨的一朵浪花。

  金沙江船工号子来源于金沙江船工们的生活,是在古老的木船航运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它集指挥航运劳作、协调航运劳动的一致性和娱乐性为一体,是对船工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实实在在干过纤夫的同辈老伙计们都去了,就剩我和我师弟了。我最担心的,就是在我们两人百年后,这金沙江边的声声号子或许就要失传了……”今年75岁的金江号子省级非遗传承人江津乐满怀担忧。  

点击进入下一页

江津乐等老船工再现当年拉纤的情景(曾忠摄影)

  16岁上船当纤夫

  5月4日,当记者见到江津乐老爷子时,他神采奕奕的眼神、中气十足的声音以及硬朗的身体让人很难将眼前的老人和75岁的年龄划上等号。老爷子从16岁开始当纤夫,“小时候我们住在江边,看见很多船在江里跑来跑去,还有人在大声唱‘歌’,就喜欢上了船。16岁时,为了生活,也因为喜欢,我当了船工,也是纤夫。”

  “纤夫”,就是专以纤绳帮人拉船为生的人。据了解,自明代开始,金沙江下游的生产和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金沙江船运也自然得到发展,粮食、布匹成为该段航路运送最多的货物,船运也成为了金沙江下游两岸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组成部份。

  在江津乐当纤夫时,长江航运还以木船人力运输为主,江津乐和同事们主要负责的是金沙江屏山到雷波一段的水路。金沙江是长江上游最险要的河段,由于水流湍急,滩多水险,水位落差大,刚刚当上纤夫的江津乐吃了不少苦头。“拉船靠的就是一股劲,刚刚开始的时候我掌握不好技巧,老是会把皮磨破,肩上、背上、手上,都是伤。为了练好手艺,江津乐不仅不时向老船工请教,还一直私下琢磨,想办法练手艺。渐渐的,江津乐成了一名优秀的纤夫,得到了大家的承认。

  六十年代西南地震时,江津乐帮助运送救灾物资进入雷波县,这成为了其纤夫生涯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当时地震后,雷波道路中断,只有从水路运送粮食进去。我们近百名船工拉着装满粮食的船一直逆流而上,从宜宾把粮食送到了雷波,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缓解了当地的灾情。当时我们一到雷波,当地居民十分热情地拉着我们吃饭,那场景我至今都难忘。”江津乐回忆说。  

点击进入下一页

江津乐老人创办的金江号子传承基地

  苦练技艺 掌握三千多首口授号子

  当好纤夫的同时,江津乐对船工号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开始学习的时候,号子都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授,没有书面和系统的东西,更多的是靠自己学习领会。”为了学好、练好金江号子,江津乐缠着老辈号子头学习要领,几年下来,江津乐熟练掌握了喊号子的技巧,由于江津乐嗓子好、嗓门大、节奏感强,号子唱得越来越好,成为伙伴中的“号子头”。

  据江津乐介绍,号子的曲调大约有三十多种,主要分为顺水和逆水两大类:顺水时演唱出船号子、一二三号子、招架号子、大班秋、班秋、扎流号子等;逆水时唱上水数板、班秋、拼命号子、下滩号子等。这些号子多数有固定的唱腔,还有多声部的和声,曲调热情、奔放、高亢激昂,一领众和,时而是对话,时而是领唱人的昵喃自语,时而是船过险滩时的多声部的合唱,时而是过了险滩后悠扬的下滩号子。节奏时而舒缓,时而急速,领纤人根据水流、地理位置的不同,曲调皆不同,船工们把劳动中的喜怒哀乐全部转化成了音乐,把人们带入了险滩密布的金沙江河段,他们用歌声唱出了冲天气魄。

  现在江津乐会唱的号子有三千多首,包括历史典故、戏曲故事、风土人情的固定唱词,也有领航船工根据实际情况的即兴发挥,这些唱词很好地继承了《诗经》中“风”的艺术风格和传统,多为七言四句。

  老人现场为记者唱了几句号子,极具穿透力的声音让记者过耳难忘。江津乐表示,拉纤时喊几句号子,一人领唱,众人应和,山回谷应,响彻云霄,会让大伙儿充满力量,体现出一代又一代金沙江船工劳动的艰辛、生存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船工们团结一心,直面困难,豪迈、乐观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点击进入下一页

本网记者采访江津乐老人

  最年轻徒弟四十多岁 金江号子或失传

  随时代进步和经济发展,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机动船渐渐成为长江航运的主力,木船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向家坝大型水电站的成功蓄水改变了金沙江湍急而险峻的流域特征,脱离生长环境的金沙江下游船工号子逐渐转化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保存下来。2007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把金沙江船工号子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津乐和师弟甘大林也成为金江号子的传承人。

  “现在老一辈还活着的就我和师弟了,要是我们也去了,这个号子可能就真没多少人会了。”随着年纪的增大,江津乐越来越对金江号子的前途感到担忧。据老人介绍,目前,会老一代金沙江号子的船工人数稀少且年事已高,木船航运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年轻人没有拉过船,又缺乏对金沙江号子学习继承的热情,金沙江下游船工号子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把金江号子更好地传承下去,2015年,江津乐和徒弟一起在屏山自费成立了“金江号子”传承基地,免费招收学徒,想要将这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现在每周都会有人到我们基地来学习,但还是以五十岁以上的人为主,基本没有年轻人参与。”虽然传承基地的开启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江津乐对没有年轻人愿意参与依然十分困惑。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江津乐开始在当地学校给学生们免费授课,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学生,但目前收效甚微。

  阿伟是江津乐的徒弟,今年四十多岁,从2001年起就开始跟着江津乐学习金江号子,并跟着老师一起参加过北京迎奥运的晚会。“我学习金江号子是因为父亲很喜欢,加上我也喜欢唱歌,就跟着江老师一起学习了。”对于如何吸引年轻人,阿伟觉得由于金江号子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必须和其他业态相结合才有长久保存的希望,或许和旅游结合是一条出路。

  “金沙江号子与长江流域其它船工号子相比独具魅力,成为金沙江下游的标志性文化形式。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更需要高超的演唱技能和超一等的记忆能力,要娴熟和有感情地演唱金沙江号子,演唱者必须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修养。”江津乐一直坚持对徒弟们高要求,就是想让他们掌握更多东西,不让金江号子消失在自己手上。

  对于未来,江津乐认为只要自己活着一天,就要好好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如果哪一天自己不在了,那也只能靠后辈人继续传承下去了。”话语间,江津乐充满了对金江号子未来状况的无奈和担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