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新媒体语境下纯文学处境艰难?学者:能积极互动

作者:上官云  更新时间:2016-01-25 22:13: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石头

  

《俗世奇人》(足本)封面

  《俗世奇人》(足本)封面

  近年来,网络文学的发展一直向好,2015年,更有《盗墓笔记》等多部网络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新媒体的兴盛,亦对网络文学的助推起到不小的作用,但一直"小众”的纯文学却似乎未见太大起色。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如何坚守纯文学创作”、“新媒体语境下纯文学难以为继”等话题时常出现在学界视野中。对此,知名评论家陈晓明对记者表示,其实很多纯文学作家的写作都是面向未来的,具有当下性和开放性,也能够对当下社会提出一些有前瞻性的思考,“这是纯文学真正富有活力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未来纯文学一定能和新媒体产生一种积极的互动”。

  新媒体语境下纯文学写作难以为继

  临近旧历新年,不少出版社公布了2016年的新书书目,并对2015年的出版情况做出回顾。其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近年来多次被评为“小众”、“圈子化写作”的纯文学作品仍然占有重要分量:知名作家迟子建长篇小说《群山之巅》斩获多个奖项、王安忆新作《匿名》、冯骥才《俗世奇人》(足本)相继出版……此外还有弋舟等一批中青年作家推出了自己的小说作品。

  

《新世纪作家文丛(第一辑)》封面

  《新世纪作家文丛(第一辑)》封面

  虽则如此,仍然有不少人认为,纯文学写作在新媒体语境下已经变得更加难以为继,原因就在于网络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兴盛,将更多人的阅读视线转移到网络文学之上,而实体书销售与阅读情况,近年来则常常成为被人担忧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坚守纯文学写作”、“网络文学与纯文学的关系”等话题常常在各大文学沙龙、媒体报道中有所提及,甚至有网友表示,某种程度上说,是网络文学的崛起导致了纯文学写作与阅读阵地的“缩水”。

  实情真是如此吗?作家李洱并不这样认为。他表示,在创作、阅读方面来说,并非是只看网络文学就能写出比其更好的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文学本身不强调传递性,它的源头是纯文学”。

  不宜将之与网络文学对立

  究竟是不是网络文学乘着新媒体的东风,让纯文学写作变得更加艰难?评论家陈晓明告诉记者,目前纯文学的确面临种种挑战,与二十年前比,“对手”不仅有通俗文学,还添上了网络文学。但对待这个问题,不宜将其固定化,也不宜将其悲剧化,“在新媒体的挑战下,并不是阅读纯文学作品的人变少了,而是读其他内容的人多了”。

  

《匿名》封面。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匿名》封面。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网络文学跟纯文学并不是对立关系,很多写网络文学的作者,也是读着纯文学作品成长的。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是年轻人在‘练笔’,通过商业运作形成一种产业,这本身就构成了纯文学存在的一个基础”。陈晓明分析称。

  同样,陈晓明认为,今天这样一个多媒体时代,实际是给纯文学的存在、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中国是一个文学大国,目前的很多现象都处在过渡时期,是暂时的。当我们把它作为问题来讨论的时候,要看到其积极、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方面。而且,仍有不少出纯文学作家、出版物在坚守”。

  但这样的坚守,并不是完全封闭的、怀旧式的,而是具有当下性和开放性。陈晓明以新近出版的《新世纪作家文丛(第一辑)》为例:“很多纯文学作家的写作都面向未来。这套书中有些作品是几年前写的,但今天读来仍然具有实际意义”。

  应积极寻找纯文学写作新的途径

  新媒体的发展,对纯文学写作来说,有挑战,但也有机遇。评论家孟繁华表示,在新媒体语境下,网络文学没有对中国的传统文学或说纯文学构成真正的挑战,“这个挑战总有一天会到来,但不是今天。而是要当网络文学也被经典化、能够走进我们的文学史之后”。

  对于“新媒体语境下纯文学写作”的话题,评论家贺绍俊则不觉得悲观。他认为,文学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体,人类只要有文明、文明在向前发展,就会对文学有精神上的诉求,只是在不同时代,这种诉求的表达、实现方式会有所不同,“或许纯文学写作的读者群会小一些、传播方式又发生变化,但总能找到一种适合的实现方式”。

  “但是,我们应该积极面对时代变化,寻找到纯文学写作新的途径。”贺绍俊强调。作家徐则臣也认为,新媒体语境下的纯文学写作,不应该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力量,“整个时代在变,所以也要变。这个变既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两者之间会找到一种比较合适的关系,最后产生了某种变化”。

  “在面对一些问题时,作家并不只是坚守文学传承至今的那种文学品质,更重要的是会对当下社会提出富有前瞻性的思考,这是纯文学真正富有活力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纯文学一定能和新媒体产生一种积极互动。”陈晓明对记者说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