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2015文化观察:分裂的诗坛 长草的萌文化 出口的吃

作者:宋宇晟  更新时间:2015-12-31 20:14: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石头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冯唐 邵思翊 摄

  在2015年的文化领域中,除了传统文化复归已成现实之外,一些文化现象也在2015年备受关注。而当年末回望这些文化现象时,我们发现其中有些正在野蛮生长,有些则已经销声匿迹。

  资深主笔、作家王小峰说,一个在地上特别扎实的东西叫“文化”,在这上面漂浮的像灰尘一样的东西叫“文化现象”。“比如今天的文化现象就是空气很干净,过两天空气中可能有灰尘了,这些状态就是‘文化现象’,当它们很坚实地落在地上变成泥土的时候,文化现象就变成了文化,就可以向后来者提供可借鉴的内容。”

  如果将这个比喻放在2015年的文化领域,我们看到的是,“漂浮的灰尘”不少,而能落到地上、变成文化,却显然不是2015这一年能够完成的。不过,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确实存在着当代人的思维逻辑与当下社会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还是选择记录下这一年的一些文化现象。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2015年1月,被冠以“脑瘫诗人”称号的余秀华因其作品走红。

  诗•意见分裂

  2015年文化圈的开头和结尾都和诗有关。年初,被冠以“脑瘫诗人”称号的余秀华因一首《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走红;年末,冯唐因“有了绿草,大地变得挺骚”“大千世界在情人面前解开裤裆”等译文遭遇译作下架。

  事实上,2015年有关诗歌的热点事件总是伴随着争论。从余秀华到汪国真,再到冯唐,有关诗的争议从未停止。

  例如,有人就认为余秀华的诗充满“文学性”,“有质感、有痛感”,但同时网上也有人将她的诗称为“荡妇体”。

  这种两极化的评价也出现在被认为“一直游移在主流诗坛之外”的诗人汪国真身上。今年4月,他的去世让关于其诗作的争议再次成为媒体上的热门话题。有人大赞汪国真“和泰戈尔有相通之处”,而朱大可则将其称为“鸡汤诗人”。

  冯唐重译的《飞鸟集》也遭遇了相似的情况。李银河认为,这是泰戈尔《飞鸟集》“迄今最好的中文译本”;但同时这部诗集也因冯唐个人化的翻译风格而被指“亵渎”了泰戈尔。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4月29日晚,主题为“读你——汪国真”的诗歌朗诵会在南京举行,众多诗歌爱好者前来重读《热爱生命》、《只要明天还在》等经典诗歌送别汪国真,缅怀这位诗人。2015年4月26日凌晨两点十分,汪国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59岁。中新社发 泱波 摄

  什么样的文字能够称为诗?好的诗歌的标准是什么?有关这些问题的争论在2015年没有停止,而不同的人给出的答案还呈现出愈加针锋相对的状态。这就像,汪国真说自己的诗被盗版十数年是最好的奖牌;而欧阳江河说,他完全是对诗歌的一种毒害,诗应该是事关文明的,应该为中文寻找新的可能。

  其实,这两种说法已经完全不是在一个领域中对话了,而是自说自话。市场的成功与“事关文明”本就是两种评价标准。而当两种标准放到同一个场域中时,意见分裂就是必然的结果。

  2015年,有关诗的这种意见分裂越来越明显。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9月15日,在成都宽窄巷子,游客戴上“豆芽花”发夹,头顶仿佛长出了新芽。“豆芽花”当地又叫“菜苗花”,形似一株破壤而出的菜苗,在成都宽窄巷子受到当地人的宠爱后,随着游客的推波和网络助澜,一夜之间风靡全国。 张浪 摄

  萌•头上长草

  其实,在这个年头,争议并不少见。即使它风靡世界,也绝不会只有一种声音。

  今年8月,一款萌系豆芽花发夹从四川火遍全国,甚至还“惊动”了全球。

  英国《每日邮报》就曾这样报道这款发夹:“这种新奇发饰老少通吃,有近百种不同设计,其中不少都是塑料花,远看像从头顶上发芽长出的植物,近看更像天线。”

  对此,有人说,生活太无趣了,总得找点乐子。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这种“萌物”。有媒体深挖“传统”,指出古代头上插草通常代表“卖身”。从这个角度说,有人觉得头上“长草”比较雷,只能说戴草的孩子们不懂传统文化。还有人调侃,“这是当年脑子进水后开出的花吗”以及“看着就想给他们施肥”。

  但同时,豆芽花发夹也有相当多的拥趸。有媒体这样形容豆芽花发夹的风靡,“一些景区的游人头上仿佛一夜间长满了‘小花小草’”。火爆的直接结果是巨大的商业利益。9月的报道就指出,那时路边的商贩们“平均一天能卖六七十个发夹,一天的收入约两三百元”。而淘宝上的销售则更为火爆。有的批发商靠卖“豆芽花发夹”一个月收入就可达20余万元。

  同样是在9月,“头上长草”出现在了百度百科词条中。同时,这个词也被认为是“萌文化”的一种表现。

  对此,两年前曾有研究指出,“萌文化”代表一种轻松愉快的文化,是对传统严肃刻板文化的颠覆。一般认为,“萌文化”源于日本动漫,近年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中国,“萌文化”借助网络迅速走红,“卖萌”已然成为青少年群体中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新的社交方式。

  而在2015年,“头上长草”则将这种“萌文化”从二次元、或者说是从网络中带到了现实,并以脑袋上的塑料植物的面目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曾经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并曾抵制主流话语权的“萌文化”如今正在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同时,这也反映出中国正在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一代的一些心理特征,如不愿意长大、内心孤独、追求时尚新奇等等。

  而事实上,今年“萌文化”走进人们现实生活的现象已成为常态,并往往与商业利益相伴而生。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Face with Tears of Joy(喜极而泣的笑脸)脱颖而出,当选今年的《牛津英语词典》年度词汇。

  6月,成人涂色书《秘密花园》借助微信朋友圈走红,引发成年人涂色热潮及系列图书大卖。11月,“笑cry”表情符号被评为《牛津词典》2015年度词汇,社交媒体上早已商业化了的“绘文字”成了这个时代为大家接受的交流方式。12月,有报道称,今年故宫博物院的那些“卖萌”的文创产品预测能卖出9个亿,超过全年门票收入。此外,从好莱坞的“小黄人”到《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和江流儿,再到《捉妖记》里的“胡巴”,也无一不是“萌文化”的延伸。

  2015年,不久前还被称为亚文化的现象正在被主流认可,并深刻地融入到当下的文化产业链中。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拍黄瓜。图片来源:纽约时报

  吃•走向海外

  与“萌文化”从二次元走向现实相似,中国的食文化今年也在朝着更广阔的空间进发。中国人的“吃”越来越成为国际视野下的一种现象。

  今年夏天,拍黄瓜走出中餐馆,进入了纽约的墨西哥风味餐厅和汉堡店。按照当时美国《纽约时报》的说法,拍黄瓜甚至已成为纽约的一股潮流。

  不过,在纽约的美国人为它做了一些改动:有墨西哥风味的餐馆在拍黄瓜里加入芝麻酱,芝麻酱里还含有酸橙、孜然和牛至叶粉;还有餐厅在荞麦面里加入拍黄瓜、小萝卜和鞑靼金枪鱼;也有拉面馆把黄瓜轻拍,用芝麻油和大蒜调味,而它在菜单上的名字是“让人上瘾的芝麻油黄瓜”;此外,还有汉堡餐厅把参差不齐的黄瓜块和酸奶混合在一起,再撒上一点墨西哥青辣椒酱和芝麻棍子面包屑。

  从纽约餐馆里各式各样的“拍黄瓜”的做法来看,那里的“拍黄瓜”可以说已经完全颠覆了中国凉菜的传统味道。对此,有评论称,似乎在这道菜中,唯一可能原封不动“全盘中化”的也就剩一个“拍”字了。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北京姑娘纽约街头卖煎饼果子。图片来源:新华网

  而同样在今年,在纽约创业卖煎饼果子的北京姑娘小李也走上了让中国小吃国际化的道路。她根据美国人的习惯在煎饼果子中做了调整。小李说,自己每天都要自己熬制酱料,“辣椒油也都是自己炸的”。此外,她还为煎饼果子引入了新的搭配,宫保鸡丁、牛排、火腿、肉松、红烧肉都成了煎饼的馅料。虽然并没有像拍黄瓜那样广为人知,但“一天也能卖到将近200份”。

  当一些国人已迫不及待发出“中国文化的又一次成功输出”之欢呼的时候,有些人想得更远。

  学者陶短房就曾在评论中指出,原汁原味的文化输出固然可以有、应该有,但往往是小众的、曲高和寡的,能在短期内迅速打开异文化市场的,注定是那种改头换面的“咕佬肉”或“中国拍黄瓜”。这种既满足好奇心又适应日常习惯的‘混搭’产品,常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适应、流通能力,并产生意想不到的文化输出效果。

  2015年,中国文化正跟着食物的足迹走向海外,虽然这些食物可能已经变得不那么符合中国人的味道。

  

  2015,我们选择用上述三个视角呈现了这一年的文化圈。

  在一些像诗歌一样的小众文化领域,分裂越来越明显,圈子化还在加剧;而在大众文化领域,原本非主流的亚文化正逐渐与主流文化融为一体,并通过商业化成为大众消费的热点;与此同时,中国文化正以一种平民化的方式渗透到海外,成为海外视角中文化融合的一个元素。

  2015就是这样,空气中还有尘土,但这些正飞扬在空气中的文化现象也终究有一天会坚实地落到地面,成为能够为后来者提供借鉴的历史和文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