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战争年代,她曾跃马扬枪,名震湘鄂赣。她那“双枪春姐”的雅号,当年的红军战士直到晚年还记得。
解放后,她归隐乡里,独自将烈士遗孤抚养成人。村民没有想到,这位看似平凡的农村老太太竟是与组织失联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中共早期党员、鄂东南特委常委、鄂东南妇女会主任贾春英。作者历经长时间的走访、求证,终于将有关贾春英的一段被“雪藏”的红色传奇复活。正如贾春英的后人所言:“那些细节比好些战争电影、电视剧中塑造的人物故事还要精彩。”
苦命童养媳在镰刀斧头的旗帜下举起右手
潘平和奶奶贾春英一起生活了15年,直到奶奶去世。从小就听奶奶讲革命故事的他,脑海中一直留着奶奶英勇善战、出生入死闹革命的记忆。2012年5月的一天,潘平查阅相关史料时发现,在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中,赫然记载着奶奶贾春英的真实身份——湘鄂赣省妇女会所属鄂东南妇女会主任。
随后,潘平又查找了《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组织史资料》《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咸宁地区组织史资料》《中国共产党鄂南历史》等党史资料,奶奶贾春英的革命历程被一一呈现在他眼前。
其实,早在1985年,湖北省阳新县在开展阳新县组织史资料调查时,就从原湘鄂赣红十六师政委方步舟的回忆中得知贾春英的任职情况,确定她为中共鄂东特委妇委会书记以及鄂东南特委妇委会主任。
阳新县筠山脚下的陶港镇贾村,是贾春英的故乡。1912年,贾春英在这里出生,她的父亲贾万里、母亲张氏均系贫苦农民。
贾春英有着一个苦难的童年。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里,当年出生仅8个月的贾春英就被阳新县潘桥石云村的一位姑妈倪氏抱作童养媳。
1925年春的一天,年仅13岁的贾春英同往常一样上山砍柴打猪草。临近傍晚,瘦弱的贾春英肩膀上背着一筐沉重的柴草,手提一篮鲜嫩的猪草顺着山路回家。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顷刻间,倾盆大雨将山路浇得湿滑,年少的贾春英被这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惊呆了。为了做好大人吩咐的事情,她只得艰难地冒雨前行。突然,她脚下一滑,沉重的柴草压着她瘦弱的身体一起滚下山坡……
正在这时,远处走来一位书生模样、打着油纸雨伞的年轻人,他看见了滚落下来的贾春英,急忙快步走到跟前,仔细打量后发现,滚下山坡的正是自己的嫡亲表妹。原来,年轻人名叫罗冠国,1903年出生在阳新县福寿区罗家大港坪村一个农民家里,与贾春英婆婆家是姨表亲。
罗冠国是阳新最早接受革命理论并传播革命种子的革命者之一,曾长期化名罗连。此次来石云村,他正是为了发动群众投身革命。路遇表妹惨境,罗冠国十分义愤。他立即背起表妹直奔倪氏家中。将贾春英救醒安顿好后,罗冠国斥责倪氏为什么这么晚还要年幼的贾春英上山砍柴打猪草,倪氏自知理亏极力辩解。而贾春英此时反而出来劝说表兄,说傍晚外出劳动是自愿的,并非姑妈所逼,还说:“自己又不是富人家的娇小姐,穷人家的孩子就是吃苦的命。”
“命?”罗冠国听后心里一震,他想了想,然后故作严厉地问:“你的命为什么这样?”贾春英望着表兄,慢慢地说:“我命……苦呗。”
罗冠国认真地告诉她:“不是你的命苦,而是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苦,还有你不懂得跟命运作斗争。”贾春英讷讷地说:“什么?跟命还能斗……我不懂。”
罗冠国再次认真地告诉她:“不懂了吧!好,我每天和一些朋友们在后山祠堂里谈心说事。你也来听听吧。”
在石云后山祠堂里,每天都聚集着一帮穷苦人,罗冠国常以识字谈心的名义,给他们讲解革命道理。在表兄的鼓励下,贾春英也经常利用砍柴、打猪草的机会来到后山祠堂旁听。春去冬来,她逐渐懂得了为什么劳累一年反而肉补衣裳天补房;懂得了许多老人沿门乞讨长流浪,是祸国殃民的社会造成的结果。当明白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后,贾春英心中的那盏灯被点亮了,她毅然决然地扯掉裹脚布,拿起了刀枪。
1927年3月中旬的一天晚上,罗冠国将数位年轻人召集在一面印有镰刀斧头图案的旗帜下,向大家讲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和纪律后,他又问大家:“加入党组织不怕死吗?”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不怕!”这一天,贾春英和其他年轻人一起举起了拳头庄严宣誓。简明扼要的仪式后,15岁的贾春英似乎一夜之间焕发出新的生命和无穷的力量,从此,她把个人的命运与这个国家、民族、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