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作家榜发布"鲁迅经典全集" 鲁迅"满血归来"引热议

作者:记者  更新时间:2015-09-28 19:56:00  来源: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石头

           学者陈丹青是一名“鲁粉”,在不同场合,他表达过对鲁迅的敬意。最近,他的一段话被媒体重提,为鲁迅在其诞生日的“满血归来”推波助澜:

  “鲁迅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第一,我喜欢看他的照片,他的样子,我以为鲁迅先生长得真好看。我喜欢鲁迅的第二个理由,是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这是陈丹青2011年1月出版的著作《笑谈大先生》中的一段话。《笑谈大先生》出版的前一年,鲁迅在中学语文教材修改中遭遇了一场风波。那年课改中,鲁迅的作品被大幅削减,被网友称作鲁迅“大撤退”。

  这次鲁迅的“满血归来”源于中国作家富豪榜近日发布的一条微博:“教科书让鲁迅黯然离去,作家榜请鲁迅满血归来!”活动主办方推出了《鲁迅经典全集》,他们发起的“每天送3套连送100天”的活动在文化界掀起不小的波澜。又一次,鲁迅步入舆论场中央。 

  归来

  9月25日,鲁迅诞辰134周年纪念日。中国作家榜品牌运营方大星文化近期策划了这场鲁迅“归来”的好戏。

  9月9日,“中国作家富豪榜”官方微博置顶推出“作家榜版鲁迅经典全集”的微博。只要转发该微博,就有可能获赠《鲁迅经典全集》。截至9月20日,该微博被转发3万余次,评论近7000条。

  策划方表示,《全集》考虑到当代年轻读者碎片化阅读、轻松阅读的习惯,团队历时一年、反复打磨、逐字推敲,“通过互联网深入调研,最终从1500万字的鲁迅作品中精选384篇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确保每一篇文章都有趣有温度。”

  许多名人参与了微博的转发和评论。微博名人王小山、韩寒的亭林镇工作室,百家讲坛主讲人魏新,作家陆琪、北村、蔡骏、岳南、笛安等人转发评论。“作家榜复活鲁迅”短时期内成为新浪微博热门话题,微博中“今天谁还喜欢鲁迅?”的设问似乎找到了回答,而让“鲁迅满血归来”的动员好像也取得了令策划方满意的效果。

  鲁迅本次的“归来”也引发了文学界的关注。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迅经典全集》得到了易中天、贾平凹、陈丹青、郑渊洁、吴思、刘震云、阎连科、何三坡八大名家推荐。中国作家榜年度诗人、为全集撰写总序和导读的诗人何三坡说:“亲爱的鲁迅,不在教科书,不在纪念馆,不在神坛上,他在这些冷酷、讥讽、悲伤的不朽经典中。”

  撤退

  大星文化没有讳言,他们策划的此次“归来”,针对的是此前鲁迅在教材中的“撤退”。

  2010年的那次语文教改中,鲁迅是一个标识。当年“各地教材大换血”中,鲁迅的多篇作品被撤。9月6日,编剧刘毅看到了这个信息后,写了一条微博,里面有一句“鲁迅大撤退”。这条微博迅速走红,8日,某媒体报道了微博。然后,某门户网站置顶推荐新闻报道,将正文里那句“鲁迅大撤退”做成了超大标题,这引发了全国轰动。

  怪不得记者,有关鲁迅的话题,在他生前身后总不乏观众。何况2010年的教改中《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等占据语文教材数十年的经典作品一夜之间被移除,“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变化太扎眼。

  一方面,“大撤退”受到“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中学生的普遍欢迎,他们因为标准化考试中少了鲁迅艰深晦涩的文字而感到轻松,这也引得学界、社会上诸多赞同之声;另一方面,许多人对鲁迅在教科书中的缺席痛心疾首,有人甚至认为这便是鲁迅笔下国民劣根性的再次证明。他们认为,现在缺少了鲁迅那种直面惨淡和质疑一切的勇气。

  不难理解当年鲁迅作品的“撤退”风波为何迄今仍难平息。有人说,百年中小学教科书,如果要把经典作家作品列出一份名单来,那么,鲁迅作品永远不会缺席。

  鲁迅作品入选教材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以前,鲁迅作品共选入教科书25篇。而1949年~1966年,有统计资料显示,所选入的鲁迅作品有31篇,甚至并不止这些。

  悲哀

  “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击和被冷落,一瞑之后,言行两亡,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以自炫,又以卖钱,连死尸也成了沽名获利之具,这倒是值得悲哀的。”

  这是鲁迅1934年在《忆韦素园君》中写下的一段话。

  1936年鲁迅逝世后没几年,鲁迅在解放区获得了“三家(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五最(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政治定位,解放区的语文教材中大量增选鲁迅的“战斗杂文”;同一时期的国统区,则禁止学生阅读鲁迅,禁止发行鲁迅的一切出版物。

  此后,鲁迅一再得到肯定,被抬上神坛,他那短发竖立、消瘦坚毅的画像成为一种象征。鲁迅“战士”的形象大过了“作家”,作品“匕首”和“投枪”的功能大过美学意义,鲁迅的思想更是有了激励各行各业奋斗的现实作用。某地一家以鲁迅名字命名的学校,校长就曾号召孩子们“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攻克学习的堡垒”。

  鲁迅之孙周令飞心中“爷爷”的形象也曾一度如此。某次,父亲周海婴无心说起,爷爷其实爱“恶作剧”,这句无心之言颠覆了教育中得到的“祖父是很凶的”印象,周令飞在后来的演讲中有意“矮化”被“神话”的鲁迅。他的《鲁迅家庭大相簿》中,收集了所有鲁迅的照片,100多张中有20多张是笑着的鲁迅。

  经过这么多年的“普及”、“宣传”,鲁迅似乎已经走下了神坛,甚至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有人“分析”鲁迅精神不正常,有人因他与日本人来往而骂他“汉奸”,有人指责他因为“不漂亮”而抛弃了原配妻子,也有人依然扛着他的招牌招摇生财……

  这或许就是鲁迅作为文人的悲哀。

  纪念

  每到9月,“纪念鲁迅”的话题总被提起,民间的、官方的纪念活动集中举办,各式声音集中爆发。

  在精神食量匮乏的年代,鲁迅作品几乎成为许多人唯一可以吸取的营养。鲁迅是几代人难以磨灭的精神偶像,“鲁粉”莫言就曾说过,“和鲁迅相比,我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孩子。”

  而对走下神坛的鲁迅,学者钱理群指出,鲁迅研究界存在着一种倾向,在“将鲁迅凡俗化”的旗号下,消解或削弱鲁迅的精神意义和价值。

  在鲁迅最后时期的一篇散文、被视作他本人的遗嘱的《死》中,有一条遗嘱是这么说的:“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然而,谁都不可能忽视这个死后遗体上覆盖“民族魂”三个字旗帜的人。几十年来,鲁迅这位儿子、丈夫、父亲、半途而废的医生、爱国者、文学家和思想者被反复地纪念、述说。

  “几个朋友祝我安乐,几个仇敌祝我灭亡。我却总是既不安乐,也不灭亡地不上不下地生活下来,都不能副任何一面的期望。”这是鲁迅在散文《死后》中的一段文字。生前就未曾摆脱议论和流言的鲁迅深知死后的自己同样不免于议论,他希望身后的自己是那个“既不安乐,也不灭亡”的鲁迅。

  但是,“鲁迅被改造得刀枪不入,鲁迅又被解构得体无完肤。”于是,有学者问,“本色的鲁迅,有什么不好的呢?”

  钱理群说,“在鲁迅面前,你必须思考,而且是独立地思考。正是鲁迅,能够促使我们独立思考,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正是我们今天纪念鲁迅的意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