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日本国内“终战70年”反思录

作者:萧西之水  更新时间:2015-09-20 21:05:46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石头

天凉入秋,全球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活动也走向尾声。在已经过去的8个多月时间里,全球各国与国际组织围绕着5月8日、8月15日、9月3日等重要日子举行了各种各样的纪念仪式。

  放眼望去,纪念队伍里不仅有曾经的盟军,更有曾经的轴心国。5月8日,即纳粹德国投降当天,德联邦议会举行了纪念仪式,总统高克亲自向苏联红军陵园敬献花圈,为发动战争的轴心国群体做了最好的反省表率。

  那么身为中国人,我们也不禁好奇:在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作为曾经的亚洲轴心,日本又举办了哪些活动?他们在这个特殊年份又做了哪些反思?

  首相的“暧昧”讲话

  8月14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安倍晋三针对“二战”结束70周年发表公开讲话。作为如今亚洲风口浪尖的人物,这位日本首相究竟会如何措辞,采取何种态度,是否会否定“村山谈话”,都一度引发热议。好不容易熬到“安倍谈话”出炉,热议却并没有结束。

  针对“安倍谈话”,中韩两国的主流评价基本都是“回避直接道歉”“不真诚”。但耐人寻味的是,在“安倍谈话”第14段中,确确实实出现了“道歉”“反省”“侵略”“殖民地统治”这四个关键词,整段语句可以说基本照搬了20年前获得盛赞的“村山谈话”。

  那为什么同样的话语却招致了不同反应呢?

  通读“安倍谈话”不难发现,其文采飞扬的程度远超一般政府公文。但在堆砌辞藻的同时,文章在关键点上经常采取比较“暧昧”(模棱两可)的处理办法。

  比如文中第12段段首罗列“事变、侵略、战争”三个名词,紧接着表明“不能再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胁的方式解决国际纷争”,表面上承认了“侵略”,但文中并没有使用“日本”这个主语,因而如果咬文嚼字,那么既可以分析出安倍承认侵略,也可以分析出安倍没承认侵略,这就形成了一种“暧昧”的文风,给日本各政治派别提供了各取所需的机会。

  可以看出,“安倍谈话”试图释放一些积极信号。如第18段提出“遗留中国的三千多名日本遗孤平安长大,再次踏上祖国土地”、第19段提到“尝尽战争痛苦的中国人民……能够如此宽容”,在日本政治语境里无疑是在向中国示好;又比如第9段提出“不应该忘记被深刻损害名誉的女性”,也是在向慰安妇群体表态。

  但在示好的同时,“安倍谈话”又不直截了当说明白到底有没有感谢中国、到底要不要向慰安妇群体致歉,这就让人倍感隔靴搔痒,自然也难以获得谅解。

  更引人争议的是第22段“不能让和那场战争没有任何关系、我们的子孙后代背负不断谢罪的宿命”。虽然根据日本国际大学校长北冈伸一的解释,这段话的意思是“要在我们这一代作出道歉”,但更多人还是认为这段话是想说“以后日本不会再继续道歉”。

  的确,日语本身就是一种比较“暧昧”的语言,省略主语也是家常便饭,连2012年诺贝尔生物学奖得主山中伸弥都说过,他在思考问题时经常会用英语,如果用日语便会造成很多歧义。但在正式发言场合,无论用什么语言,想做直裁了当的发言都并非难事,20年前的“村山谈话”就是最好的例子。

  换句话说,安倍谈话之所以“暧昧”,恐怕还是另有原因。

  自从2012年第二次出任首相以来,安倍政权的一系列政策与言论都引发了周边国家的警惕,强行通过安全保障关联法案更是让人倍感危险。

  在这个重要关头,日本政府既要维护与中国、韩国等邻国关系,避免遭到国内反对势力攻讦,又要迎合国内、尤其是自民党内保守派的面子,以求能够顺利通过新安保法案,以便解禁集体自卫权,实现自己的政治欲求。

  在双方压力下,安倍政权自然在措辞上左右逢源,极尽日本语言一切可利用的特点,让自己巧妙地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位置上。

  “安倍谈话”一出,20年前发表“村山谈话”的前首相村山富市便大摇其头,表示“模糊了焦点,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日本共产党委员长志位和夫更是评价这番谈话“充满了欺骗性”;身临现场的旅日中国媒体人徐静波表示,“有一种很强的虚无感……(安倍)既没有真情,也没有感悟。”

  而且,还有一个人对安倍晋三这一套“暧昧”不买账,这就是日本国的象征——明仁天皇。

  天皇的“反常”表态

  8月15日,东京武道馆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全国战亡者纪念仪式”,天皇夫妇与首相均按例参加。就在“安倍谈话”余音未散,明仁天皇却发表了这样的一番讲话:

  “在回顾过去、深刻反省上次大战的同时,也真切希望今后不再反复出现战争惨剧。我与全体国民一起,从内心对战场上去世及因战祸而死的人们表示追悼,祈盼世界和平,也祈盼我国进一步发展。”

  对比安倍晋三回顾性、机械性地提出“反省”,明仁天皇直接采用了“深刻反省”这一词语,也是在有限范围内谨慎表达政治态度。

  “二战”结束之后,为了防止日本在冷战格局下倒向共产主义阵营,也为了减少日本社会动荡,美军要求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不起诉昭和天皇裕仁。

  对日本的战后改造中,美国既没有废除天皇制,也没有强迫裕仁退位,只是通过修改日本宪法,将天皇从“万世一系统治日本”的“神君”变成日本国的“象征”。的确,保留天皇制为战后日本起到了稳定作用,但也使得天皇的战争责任变得“暧昧”,知识界与民众层面的争议一直不绝于耳。

  作为昭和天皇的儿子,为了显示象征天皇制的正面作用,明仁天皇从1989年甫一即位就明言“维护和平宪法”;1992年,在中国刚刚经历政治风波之后,他也是第一个来访的发达国家元首,展示了良好的政治姿态。这种友好态度为明仁天皇在国际政治中争取了不少印象分,也在日本民众中拥有一定影响力。

  不过针对国家政治,天皇一向注意自己的“象征天皇”身份,在公开场合很少表述政治与历史态度,但从今年伊始至今,这位近82岁的老人却一反常态,在有限的政治空间内频繁“喊话”:

  1月,明仁天皇照例进行新年致辞,但有别于以往任何一年,这次明仁天皇对历史问题表述了非常明确的态度:

  “那场战争中,很多人在战场上丧生,也有很多人死于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与以东京为主的各城市轰炸。充分学习以‘满洲事变’为开端的这场战争的历史,思考今后日本的应有状态是极为重要的事情。”

  4月9日,明仁天皇与皇后美智子一同前往帕劳群岛的贝里琉岛,为日本30年前捐建的“西太平洋战亡者之碑”鞠躬献花。

  1944年9月开始的贝里琉岛战役持续两个月,日美两军进行了艰苦的攻防战。最终美军伤亡1.3万人,日军1.1万人的守备部队更是只有不到200人生还,可谓太平洋战争中伤亡率最高的一战。明仁天皇在前一天晚宴上就言明,在这里献上花圈,正是为了“悼念战争中去世的所有人”。

  6月3日,日本明仁天皇迎接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来访,针对当年日本侵略菲律宾的举动,他这样说道:

  “上次大战期间,日本与美国在菲律宾土地上发生激烈战斗,导致不少菲律宾人丧生。这是我们日本人必须深刻痛悔、长期铭记的事。”

  翻看明仁天皇每次发言,必会提到战争对于人类生命的吞噬,这也正应和了日本战后反思声音的主流。

  民意的反战思潮

  纵观日本反战文艺影片的历史,“重视生命”的口号贯穿始终。

  1959年市川昆的《野火》讲述了几个流亡野外的日本伤兵如何在困境下进行着人性斗争;1972年深作欣二的《飘舞的军旗下》描绘了一个日本普通士兵在战争狂热下如何变得疯狂;1984年NHK大河剧《山河燃烧》讲述了一对兄弟分处日美两军的故事;即便是以右翼作家百田尚树作品为基础拍摄的电影《永远的0》(2013年),也致力于塑造生存欲望与为国捐躯之间的矛盾。

  在这个特殊年份里,8月1日~2日,日本TBS电视台播放了两集电视剧《红十字:女人的召集令》,讲述一名日本红十字会的护士在“满洲国”的经历:

  著名影星松岛菜菜子饰演的护士坚持“无论敌我、一同救助”的红十字精神,与铿锵运转的战争机器形成了尖锐矛盾。当她目送着在战争中四肢尽断的丈夫走向死亡,当她在结尾与多年未见的儿子最终相认,相信很多观众都流下热泪,也会对战争浩劫有着更加直观的认识。

  8月15日,日本富士电视台制作了纪录片《请告诉我们什么是战争》,邀请小栗旬、有村架纯等5名日本当红偶像影星采访了仍然健在的战争亲历者,请他们为从未经历战争的年轻人叙说战争往事;9月6日,著名导演山田洋次参加了市民团体“守护和平宪法长崎网络”在长崎市的反战集会,山田回顾了自己少年时期在“满洲国”生活的经历,表示“必须承认历史,(向中国人)反复道歉”。

  除了文艺界,日本各大民间团体也纷纷举行纪念活动:早在7月7日,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与多个日本民间团体共同集会,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与日方民间团体成员200余人出席;8月15日,“札幌和平行动实行委员会”在札幌市街头发放自制的“赤纸”(征兵召集令),唤起民众对战争的感性认识。除此以外,日本各地均举行了纪念展览、征文、参观等活动。

  不过,更引人关注的还是两位日本前首相。8月12日,鸠山由纪夫前往韩国首尔,效仿1970年西德总理勃兰特,对着韩国遇难者姓名的纪念碑双膝跪拜;91岁的村山富市除了在各地进行反对安倍政权的演讲之外,也受邀来到北京参加9月3日阅兵式,但因年事已高,在阅兵前突然患病导致无法参加。应该说,这两位历来主张友好的前首相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个特殊年份的敬意。

  今年日本的反战活动比往年都更加剧烈,一方面是因为年份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新安保法案在7月16日获得众议院通过,引发日本民众对于局势的严重关切。两方面因素加在一起,使得今年各地的集会更具政治意义。

  每年的8月6日与8月9日,曾遭受原子弹浩劫的广岛、长崎两地都会举行和平纪念仪式,呼吁废除核武器、实现全球永久和平。今年的广岛仪式邀请了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参加,长崎仪式也有76个国家代表参加,其中美国驻日大使卡罗琳·肯尼迪跟着走完了全程。

  身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自然要参与这两场重要的纪念活动,但谁承想两地的地方官员都有点“不给面子”:广岛市长松井一实在发言中委婉地表示担心,长崎市长田上富久更是直接质疑新安保法案是否会“动摇”“日本国宪法的和平理念”。两位市长在自己的地盘“面刺”首相,加上两次仪式都有大量民众在周围召开反对集会,搞得安倍晋三确实有些下不来台。

  但这只是前兆。8月28日,学生团体SEALDs的成员在国会外展开抗议活动;而到了8月30日下午,12万人聚集在东京国会一带举行集会示威,他们打出了“反对战争”“守护宪法”“不需要集体自卫权”“不要愚弄国民”等标语,反对安倍政权强行通过法案,要求安倍辞职。

  这场运动叫做“国会10万·全国100万人大行动”,目的在于阻止安倍政权顺利在参议院通过法案。而就在12万人围攻国会之时,全国300多个地区都举行了集会,可谓日本近年来规模最大的示威活动。

  活动中,日本在野党党首纷纷前往现场发表演讲,号召国民团结一起,反对新安保法案;9月4日,日本民主党、维新党、共产党、社民党、生活党、日本元气会6党派在国会举行党首会谈,决定共同反对法案,如果安倍政权要强行通过,在野党有可能提出内阁不信任案。

  危险的安保法案

  然而问题在于,如今的自民党与公明党执政同盟在众议院占据324个席位(总席位475个),超过三分之二;在参议院占据135个席位(总席位242个),超过半数,在日本政治制度下新安保法案依然可能强行通过。

  针对这一情况,安倍晋三可能想起了外祖父岸信介。1960年5月19日晚,时任首相的岸信介为了迎接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访日,不顾民众反对,在国会强行推动通过日美新安保条约,引发全国数百万人示威游行,全国部分铁路线一度中断。

  这起事件发生之时,安倍晋三还只是个7岁孩童,不懂“安保”为何物,听到大街上人人都在喊“反对安保”,他也跟着喊了起来,直到父亲安倍晋太郎出面呵斥,安倍晋三才改口“支持安保”。

  6月18日,东京国会门口聚集了33万人,虽然使得艾森豪威尔取消了访日行程,但仍然没能阻止条约生效。而当晚首相府里,岸信介与弟弟佐藤荣作坐在一起,高兴地品尝起了红葡萄酒。

  2007年,安倍晋三第一次出任首相时出版了《美丽国家》一书,并自豪地将这段轶事记入书中,俨然将姥爷当做英雄。或许,安倍正是以其外祖父为榜样,民众游行越激烈,他就越觉得自己与姥爷同处一个战壕。

  但也别忘了,1960年《日美安保条约》生效之后的7月14日,岸信介遇刺受重伤,紧接着15日被迫宣布内阁总辞职。机械学习先人经验,恐怕也不一定全是好事。

  据日本《产经新闻》的调查显示,安倍政权支持率在8月末回升至43.1%,但另一方面,日本反战势力又爆发了如此大规模的游行,这说明针对新安保法案与安倍政权,日本社会的态度已经截然分为两派,矛盾激烈。如果安倍政权强行通过法案,日本社会恐有分裂之虞。

  本届日本通常国会将在9月27日闭幕,新安保法案的命途如何,很快就会得见分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