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是迄今可知的华夏最早的乐曲名。《韶》乐是华夏第一雅乐。
《韶》乐的制作者是舜帝时期的典乐(掌管朝廷音乐的官职,又称乐正)夔。《尚书•舜典》中记载帝舜的话:“夔!命汝典乐,教胄子。”《史记•夏本纪》则写道:“于是夔行乐,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
“韶”字,本义是继承,在这里是指舜帝继承了尧帝的德行和治道。例如《春秋繁露•楚庄王》中说:“舜时,民乐其昭尧之业,故曰《韶》。”《白虎通•礼乐》里也说:“舜曰《箫韶》者,能继尧之道也。”
《韶》乐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是赞颂舜帝的文治“九功”和品性“九德”。它的音乐结构是“九成”,就是演奏九次,类似于九章、九阕,形式完美备至。《论语》中提到,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之后,“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他赞誉《韶》乐为:“尽美矣,又尽善也。”这是对华夏美学价值标准的最早最完整的表述。
《韶》乐,在虞、夏、商、周时代作为帝王处理军国大事时演奏的重要雅乐。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亲自选定《韶》乐和《武》乐(歌颂周武王伐纣的乐舞)为天子宗庙祭祀时演奏的雅乐,从此,《韶》乐演变为历朝历代皇家专用的祭祀庙乐,直至隋朝——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韶》乐经过了历代的修改编创,已不复原貌。到了唐朝,太宗认为《韶》乐等古雅乐由于“年代久远,唯有名字,其声不可得闻”,责成太常少卿祖孝孙“正宫调,习音韵,考律吕”,“平其散滥,为之折衷”,创制“十二和乐”,玄宗开元年间又制“三和乐”,合称“十五和乐”,定名为《大唐乐》,作为举行东封泰山及祭祀皇家宗庙仪式时演奏的雅乐。至此,历时三千余年的《韶》乐等古雅乐终于失传了。
而今,虞舜之《韶》乐已绝响千载,但它的遗韵仍存于华夏大地,体现在与它有关的一些地名、山名上。
在今江苏省宜兴市官林镇的西北,有一个村庄名为韶巷,就与《韶》乐有关。村人传说,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的子游曾游学路经此地,设坛讲学,并在讲学之余集合随从弟子吹奏《韶》乐,村人听后深受感化。子游东归后,村人怀思其德,把他和随从弟子吹奏《韶》乐之处改名为“韶巷”,后来更以之作为村名,经历史沧桑而沿用至今。
其它一些地名、山名,则不仅与《韶》乐有关,还直接与舜帝有关。
据许多古代典籍记载,舜帝晚年禅位于大禹,自己“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传说,舜南巡途中曾在许多休憩之地弹奏《韶》乐。显然,这给了感念先贤的后人以灵感。
今广东省北部的韶关市,从隋朝起被命名为韶州。据《韶州府志》载,舜帝南巡到此地,曾奏《韶》乐于州城东北的东连冈之上,此冈因此得名韶石山,而州也以此名。现在韶石山仍在,韶关之名也延续着《韶》乐的文化意蕴及舜帝的圣贤之气。
除了韶关的韶石山之外,现在以“韶”为名的山还有两处。一处是位于河南省渑池县城北的韶山(又名云门山),相传舜帝从位于今山西的虞都出发南巡,渡过黄河,行经此山,见风景美好,便召集居民,在山上演奏《韶》乐,与民同乐,山以此得名。这个韶山现在并不太为人所知,但它南麓的一个村庄却名闻遐迩,那就是有着五千至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仰韶村。显然,村以山名,山因《韶》称。仰韶文化,虞舜文化,中华远古文明在此汇聚,真是钟灵神秀。
另一处以“韶”为名的山则世人皆知、众心敬仰,那就是湖南省湘潭市的韶山。此韶山,据《湖南省志·地理志》引《嘉庆一统志》卷三五四称: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因名。西历1990年12月26日,韶山所在区域被设立为县级韶山市,使它成为全国除韶关之外,另一个在名称中蕴含《韶》乐之韵、帝舜之气的行政区。
此韶山的最辉煌之处,在于它环拥之下的一处山间盆地里,将近一百三十年前诞生了一位旷世伟人,他领导成千上万中华英豪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把一度陷于西夷东蛮掠夺蚕食危急境地的华夏带上了复兴的大道,使中华文明承继发展,其历史功德不让虞舜,造福世界。
一个《韶》,体现出华夏文明之先进、成熟、高贵、优美,绵远流长,辉映中华,光耀人类世界。
(文/桃花舍主人,来源:桃花舍翁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