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民宿十和院一角。孙梦瑶摄
在江西省婺源县篁岭古村,晒秋美景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影像中国
云南省丽江市景色。影像中国
吉林省安图县秋景。孙明胜摄
茶条村村民与游客在田地里拔草龙,庆祝丰收。资料图片
云南丽江 感受魅力东巴
面对环绕四周的家长和孩子,李东翰拿出一张纸,简单勾勒几笔,一个张开双臂、手舞足蹈的小人便跃然纸上。“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意思?”有人眉头紧锁,陷入沉思,更多游客围了上来,你一言我一语开始讨论。
“这个字是不是特别像一个人高兴得手舞足蹈啊?在东巴文中的意思是‘听到好消息’。”谜底揭晓,游客恍然大悟。李东翰继续他的讲解:“东巴文字是纳西人创造的一种象形文字,至今仍在纳西族民间使用。”
这样的场景常常在这家名为十和院的民宿中上演。每当住满20间房,十和院就会举办一场东巴文化讲堂,教游客说纳西话、写东巴文。“每一位入住的客人临走时都会收到一份用东巴文字书写的祝福语。”十和院员工乐多说。
有人说,丽江是一个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城市。这句话用在李东翰身上特别合适。2008年,李东翰带着家人来到丽江住了一段时间,“住着舒服,干脆就把院子买了下来。”院内古色古香,院外流水潺潺,十和院处处凸显纳西文化的韵味。
之所以将民俗引入民宿,在李东翰看来是顺其自然。“有朋友拖家带口来玩,我怕孩子们无聊,就请了当地纳西文化传承人来家里教孩子写东巴文,结果孩子们特别喜欢,从此民俗活动便在我们民宿里扎下了根。”李东翰说,他希望让入住十和院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东巴文化的美。
说话间,店员端上一盘切好的鲜花饼。“来尝尝,这是丽江的特产鲜花饼,鲜花制作而成,很不错的。”十和院所在的义尚社区中,有不少农户是李东翰的朋友,他们会将自家特产摆在十和院,供客人免费品尝,觉得好吃可以购买带走。
十和院虽主打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但同样汇聚了普米族和白族等不同民族的员工,平日会穿着本民族服饰。客栈还准备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供入住的游客借穿拍照。“我会邀请客人在家一起吃饭;周围邻居过火把节,也愿意我把家里客人喊上。”李东翰说。
吉林延边 拔草龙 品酱味
白墙黛瓦,绿树掩映,走进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石门镇茶条村,朝鲜族风情迎面而至。
30多岁的村民朴英爱在外闯荡几年后,回到村里搞起了农家乐。
“朝鲜族人人能歌善舞,远方的游客来了,我们得让客人好好体验朝鲜族舞蹈。”朴英爱是村里民俗文艺表演队的一员。她和其他10多位村民自编自排了朝鲜族传统扇子舞、顶水舞、簸箕舞和长鼓舞等舞蹈。
让游客看得尽兴还不够,朴英爱和民俗文艺表演队的成员也会手把手教授动作,让游客尽情舞上一番。
等稻米收割后,村头的稻田就变成了朝鲜族农乐舞的天地。把一束束稻草和木质长杆捆绕成两条长龙,村民身着色彩鲜亮的民族服装,在田里载歌载舞,拔起草龙。这是朝鲜族农乐舞的一部分,是庆丰收的一道民俗风景。
茶条村外围有一个木制的大门,门上写着“中国朝鲜族第一酱村”。朝鲜族饮食离不开大酱,浓郁的酱料让传统的朝鲜族菜肴活色生香。
秋天,正是晒豆子、煮豆子的好季节。做酱的时节,朴英爱将村里种的有机黄豆晒好、煮熟,做成酱团,放到房檐下晾晒发酵一个冬天。第二年春天,朴英爱再把酱放到酱缸里。
“过了做酱的季节,游客可以来品味村里的酱香。”朴英爱说,锅里炖上豆腐,放上野苏子叶和大酱,等汤滚开,捞起一舀子河里鲜活的泥鳅,直接倒进汤里。这就做成了村里最有名的“小鱼汤”。
“有酱的香味,鱼的鲜味。”朴英爱说,村子紧邻国道,十多年来,路过的客人都会在村里歇歇脚,品尝“小鱼汤”。
眼下,传统的制酱工艺成了茶条村致富的金钥匙。茶条村建设了酱文化产业园,古色古香的酱园内,摆满了3000多口大酱缸,成为村里一道风景。
“村里的大酱卖到了城里,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咱们农家乐里的美食‘小鱼汤’、绿豆腐和糯米鸡也随着来往的客人,香飘万里啦。”朴英爱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