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人间何事不鹅笼

作者:杨葵  更新时间:2019-06-11 20:25:23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石头

  就在6月2日晚,吴冠中名画《狮子林》在嘉德春拍中,以1.44亿元人民币成交。去年我一位好朋友也是在春拍中,拍得吴冠中一幅油画,画的是宜兴农家常见景象:屋后空场上,围起几道栅栏,养了一大群鹅,千姿百态煞是喜人。吴冠中和我这位老大哥都是宜兴人,他们对这场景都太有感情了。

  前几天,资深戏剧人杭程兄排了一出新戏《鹅笼书生》,在鼓楼西剧场演出,赢得一片喝彩。戏是新戏,剧本却是改编自一个古老的故事。这故事与鹅有关,也发生在宜兴。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很多人能背诵绝妙美文《与朱元思书》,作者是南北朝的吴均,他还写过一本志怪小说,叫《续齐谐记》,鹅笼书生的故事,就源自此书:

  古时阳羡(即今日宜兴)有一位叫许彦的老兄,某日担着鹅笼赶路。遇一书生说脚痛,求寄笼中。以为是戏言,结果人进笼中,笼子没变大,书生也没变小,和两只鹅并排安坐,鹅亦不惊。许彦再挑鹅笼,也并没觉得重量增加。行至一棵树下,书生从口中吐出器具肴馔,与许彦共饮。再后来,书生从口中又吐出一位妙龄少女共酌。书生喝醉了,妙龄少女又自口中吐出一男子共饮,少女又喝醉,新来的男子又另吐出一女子。如此几番,最终各自将吐出的男女,又逐一吞回,那位书生送了许彦一个铜盘子,飘然而去。

  据说,这故事也并非吴均原创,而是从《旧杂譬喻经》里的段落改编来的。《旧杂譬喻经》我没读过,大致知道是以“譬喻”为手段微言大义的故事集。佛经里面,确实经常用到譬喻手法。很多流传很广的古代佛教故事,也大量使用譬喻。

  比如有个著名的故事说:11世纪的佛教大德密勒日巴,他有个弟子叫惹琼巴,两人一天在路上行走,突然天降冰雹,密勒日巴看到路边有个牦牛角,就进入牛角里,但牛角没有变大,密勒日巴也没有变小。密勒日巴在牛角里还对着惹琼巴唱了一首歌,说牛角里的空间,对任何了解无二的人还大得很。

  有没有发现,密勒日巴和鹅笼书生的故事有些许相似?这类故事其实从不在少数,由古至今,为众多文化大家津津乐道。比如鹅笼书生的故事,蒲松龄就曾引用在他的诗句里:“世态渔洋已道尽,人间何事不鹅笼。”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也说过:“然阳羡鹅笼,幻中出幻,乃辗转相生。”近年宗萨蒋扬钦哲的《正见》等几本书畅销,其中一本里边,就引用了上述密勒日巴的故事。

  宗萨不光写书,还拍电影,最近很多人都在看他拍的《嘿玛嘿玛》。十几年前他还拍过一个电影叫《旅行者与魔法师》,讲的是在不丹,有个村官敦杜厌倦乡村,向往城市,于是踏上奔向超级城市的旅程。路上邂逅一位僧人,二人一路同行。僧人给敦杜讲了一个故事:青年塔西不好好学习,整天心里都在惦记女人,被一位年轻美貌的女人吸引……与此同时,敦杜和僧人的旅程中,也加入了一位少女。

  鹅笼书生、敦杜、老僧、塔西、美女……就像修辞手法里的“顶针”,一环引出一环,环环相扣,又相隔了十万八千里,如同风马牛不相及。

  这样的故事,很多人听起来都觉得是志怪小说罢了,但如果对佛教稍有了解,可能会感到,其实是在讲超越大小、里外、上下等二元对立的意思。所谓芥子须弥,小到极致的芥子,也与无边无际的须弥山不二。

  不过呢,所谓事物间的这些联系,恐怕也是此时此地,在时间与空间这一交汇点上的一种错觉而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