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音乐剧《诗经•采薇》:绽放空灵的苍凉之美

作者:戴有山、刘建林  更新时间:2018-11-20 15:44:56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石头

  以《诗经•小雅》里的《采薇》为素材,创作的音乐剧《诗经•采薇》,日前在天桥艺术中心北京音乐剧开幕季首演,引起广泛关注。

  《诗经》是中华民族诗歌的源头,蕴含着灿烂丰厚的人文思想。《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散落在民间的诗歌,反映了周朝初期至晚期的社会面貌、人文精神、风俗习惯,内容涵盖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还有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采薇》是《诗经•小雅》里的重要篇章,是一首戎卒返乡诗。音乐剧《诗经•采薇》以《采薇》的时空为背景,讲述的是在那样一个生命脆弱的年代,勤劳的中国人是如何理解生命,如何面对生命终结与重生的故事。故事中有战争、瘟疫、爱情以及家国情仇。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仿佛一次次穿越到两千八百年前,在血腥的古战场上,那看似渺小而脆弱的生命,如何在逆境、艰难中如同薇草一样坚韧而顽强地生长。在剧中,观众真正体会到了古人对生命的敬畏与生命垂危时所表现出的为人之道。这也正是中国人自强不息、临危不惧、诚实守信、顽强拼搏精神的体现。这种对生命存在的渴望与追求,通过艺术的再现,散发出一种空灵和苍凉的美感,更令我们现世之人对和平愈加尊重。

  在若干轮的剧本研讨会上,我们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坚守艺术要为当代服务的态度,最后形成音乐剧《诗经•采薇》现在剧情的呈现。这种呈现是以忠实于历史为前提的。在还原那一段大的历史背景的前提下,所有的人物和故事必须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作,必须要符合当时的人物性格、历史空间、社会结构。

  音乐剧《诗经•采薇》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很多,每一位走进剧院的观众,只要把自己沉浸进去,无论从哪个视角都能够进入一种审美境界,空灵与苍凉之美是其中重要的一重境界。剧中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哲学,就是生命存在的价值,任何一个生命个体,不论要实现什么理想,特别是想实现伟大的理想,首要一条就是保持生命的存在。这些为了生存而演绎出来的人性故事中贯穿着一条暗线“薇草”。春天,薇草绽出嫩芽,子谦用薇草研草药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夏天,薇草叶片肥嫩,若兰用薇草为自己装饰,让我们感受到爱情的甜美;秋天,薇草茎老粗硬,即将上战场的战马吃得“业业”“骙骙”,透露出即将发生战争的残酷;冬天,薇草枯黄,而没有后勤补给的士兵却要靠着采集薇草勉强果腹,个个面带绿色,骨立形销,让我们看到了战争对生命的毁灭。

  士卒们的戍边生活是一种悲壮,而当这种悲凉遥遥无期时,它便是一种苍凉,但子谦却给士卒们带来一丝希望,这希望呈现出一种空灵之美。同是悲情,悲壮是高昂的,激扬慷慨;苍凉是无奈的,而余韵深远。苍凉能够唤起我们一种辗转于心、不绝如缕的激荡,就在于它表现出来的是命运深处的一种无奈。士卒这种“采薇”维持生命的边塞生活还远远不是他们的痛苦,让他们痛苦的还有更多的心理煎熬,这同样是一种空灵之美。

  一天的征战是刺激,一月的征战是恐怖,一年的征战是疲惫,一生的征战是苍凉,而子谦立志带大家回家的愿望却是一支灯塔,照亮空洞的内心,使人在苍茫中看到了希望。苍凉有时候是一个个体生命的,有时候是一段国家历史的,有时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这是将很多美好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而这种价值的破灭酿成了悲剧的产生。在戏剧中,最高的审美范畴是悲剧。苍凉,实际上是人在历史中与命运相抗衡之后得到的一个无奈而又不甘的结果。从音乐剧《诗经•采薇》中,观众听到了一首来自远古的“苍凉之歌”……

  在赏析时,观众可能看到很多孤独的背影和一声声幽怨的叹息,是的,这就是那个时代,生命存在就是虚无的时代,但我们可以看到光明,因为那个时代有伟大的作品,能够唤醒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与追求,能够让人们在苦难中看到希望,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诗经》的力量,总让我们在困难中感受到美与希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