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关注“当代史”:发现之旅,也是传承之旅

作者:记者:王飞 特约通讯员:曾涛  更新时间:2017-08-07 09:13:31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连史是连队历史的积淀,精神的传承,更是灵魂的延续。如果把连史比作一本书,当年的传统历史就像是一篇百看不厌的经典的卷首语。但仅有卷首语是成不了一本大书的,连史这本大书,需要一代代人一页页书写——

  如果不是因为移防调整,第72集团军某合成旅地空导弹连的连史册可能还是会静静地躺在玻璃橱窗里,静待年终总结后添几笔。

  前不久,一名1995年入伍的老兵千里迢迢赶来,“想趁移防前再看看”,看完后却一脸失落:“没找到跟自己有关的东西。”

  全程陪同的指导员宋文富心里五味杂陈:“如果连队有本完善的连史,哪怕里面只记载了一两件老兵当年参与过的事,那结果就会不一样。”

  旅政工会上,他讲了自己的感受,现场一片沉默。之后的盘点中,他们发现全旅85.4%的连史“三七开”:战争年代的内容占七成,和平建设时期只占三成。

  纵观全旅,记录战争年代的连史很详细,大都有故事有情节,但和平建设时期的内容却多是“简史”,记录简单,有口号化、程式化、条目化倾向,有的甚至有“断代”。全旅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连史“断代”现象的连队占63.4%。

  担任该旅转隶移防工作指导组成员的集团军宣传处干事郝力还发现一个有趣现象:连史记录方面,荣誉连队整体好于普通连队。他说,不仅是该旅,整个集团军范围内也是这样——“连史比较完整的,大都是荣誉连队”。

  “荣誉连队大都是各级宣传的‘香饽饽’,‘当代史’的采访挖掘比较充分,素材较多。这方面,普通连队就缺乏先天优势。”郝力说。

  也有例外。在该旅七连,一直有个传统,“人人记连史”。前两年,连队涌现出了一对综合素质过硬的兄弟——祖国强、祖国昌,连队自发组织官兵挖掘“忠勇孪生兄弟”的事迹,后来“祖国兄弟”被上级推为典型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

  “连史编纂是‘主官工程’,连队主官重视了,就能一定程度上推动,不重视,就容易断代。”三营支援保障连指导员陈儒椿坦言,与基层其他工作比起来,连史编纂又是隐绩工程,干了费事费力难出成绩,不干也不会出问题。

  宣传科长陈盛也认同“主官工程”这个说法,他补充了一条原因:上级没有出台关于连史管理的相关法规,何时编写连史,何事可编入连史,全由主官推动,全靠主官把握。

  “目前仅有的依据就是原军区统一配发的连史册扉页上的几条概略要求。”陈盛举了个例子,《连队先进模范人物》一栏,要求记载“荣获三等功以上奖励,被团以上单位树为标兵,被地方省(市)以上单位树为标兵或授予荣誉称号的先进个人”,但“怎样算标兵”这一条就不好把握,比如单位每年都会评选“感动军营十大人物”、演习先进个人等,这些人有的就写入了连史,有的连队就没记录。

  除了法规空白,还缺乏工作机制。调查显示,近5年来,旅机关除了因“任务需要”对几个荣誉连队的“当代史”编写有过指导外,对其余连队“当代史”基本没有过问。

  防空营教导员王君辉表示,基层事务性工作多,编写连史缺乏时间保证,也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培训,只能是“野路子”,想干不会干,干了干不好。

  连史是连队历史的积淀,精神的传承,更是灵魂的延续。如果把连史比作一本书,当年的传统历史就像是一篇百看不厌的经典的卷首语。但仅有卷首语是成不了一本大书的,连史这本大书,需要一代代人一页页书写。从这个角度看,关注“当代史”,不仅是发现之旅,也是传承之旅。

  所幸,越来越多的官兵认识到了这一点,越来越多的连队正在想方设法记录“当代史”。这次编制调整后,该旅各连均组织“入连仪式”,每名官兵在连史册上签字、按手印,作为改革的亲历者载入连史;一些连队开展“人人进连史、个个当主人”活动,让普通一兵也能在连史中找到自己的身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