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七)
第三节 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结合的方式
【社会主义工农业结合的二重性】
任何社会,都有一个工业和农业的结合问题,只是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下,工业和农业结合的方式不同罢了。那么,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采取的是什么方式呢,我们了解它的结合方式,有什么理论的和现实的意义呢?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的结合,已不同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因为,社会主义的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已经是直接的社会生产了,工农业的结合是根据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通过国民经济计划来实现的。 这样的结合是直接的生产结合,这同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工业和农业也将通过统一的社会中心制订的经济计划直接结合起来,有相同之处。 所以,社会主义的工业和农业的结合已经具有共产主义因素了,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又决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的结合,不同于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因为,社会主义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还是不同程度的商品生产,工农业的结合还需要通过货币交换来实现。
也就是说,在工农业结合中还存在着资产阶级法权。就这一方面来说,社会主义工农业的结合,又还有旧社会的痕迹。社会主义工农业结合的这种二重性,是社会主义生产的二重性的反映。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工业和农业的结合曾经采取过多种方式。在原始公社经济中,手工业直接从属于农业,纺、织、工具和日用器皿制造之类的生产是当作农业的副业来进行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原始方式的农业和工业的结合,两者原来就是一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分工,出现了私有制,工业和农业在原始公社经济中的这种原始的直接结合方式开始解体,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了。从这时起,工业和农业的结合便开始采取了通过货币交换这种迂回的方式。这是工业和农业分离,进而发展为对立的标志。
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过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中缓慢地进行着。但是,当农业还主要是农民的个体生产,工业还主要是家庭手工生产的时候,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那种原始的直接结合的纽带,始终没有完全割断。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和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彻底摧毁了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终于把工业和农业的原始的直接结合的纽带完全撕断了,工业和农业的结合完全采取了迁回曲折的、眼花缭乱的货币交换方式。
资产阶级采取这种方式,造成和扩大了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加紧了对农业的剥削,使工业剥削农业、城市剥削乡村的对抗性矛盾发展到了极端尖锐化的程度。这样,资本主义制度走向它的反面的时代就开始到来了。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为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综合”,“创造了物质前提”。
马克恩预言的工业和农业“新的更高级的综合”,指的就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被消灭以后,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化生产基础上的新型的工农业关系。这种社会化生产的物质前提,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具有了。但是,它的社会经济前提,即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对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计划调节,则只有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才能产生。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规定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在无产阶级专政下要实现的重大任务之一,就是:“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之间的对立逐步消灭。”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实行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工业剥削农业、城市剥削乡村这种工业和农业的矛盾对抗性消失了。
这就有可能通过国民经济计划,在生产领域里直接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农业有计划地生产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粮食、副食品和原料,使社会主义工业有计划地生产农村所需要的各种日用工业品和发展农业所需要的化肥、农药和各种农业机器设备。工农业这种直接结合,表现为工农业之间互相支接、互相促进的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
私有制出现以后工业和农业的分离,是对原始公社经济中那种工业和农业的直接结合的否定。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业和农业又重新直接结合起来,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和农业的分离的否定。这是更高阶段上的否定。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工业和农业的结合,是在杜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条件下,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通过计划进行的结合。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工农业之间还存在着本质差别,还分别建立在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这种新型的工农业直接结合还是在商品制度下实现的。
这是新事物中的旧残余,还不是充分成熟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下工农业的直接结合。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工农业结合的这种二重性,就会自觉地创造条件,为使工农业的直接结合逐步地摆脱旧社会的痕迹而努力。
【工农业结合过程中的矛盾和斗争】
社会主义的工农业结合的二重性,决定了工农业结合的过程,是一个矛盾和斗争的过程。所谓工农业结合,最关键的就是按照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农业必须放在首位,其次就是轻工业。农业、轻工业安排好了,再安排重工业,重工业就有了基础。
按照农、轻、重的次序来安排国民经济,并不是说在资金和物资的分配上要使农业和轻工业占最大的比重,而是说要首先保证农业和轻工业的需要,然后根据农业和轻工业的状况,来安排重工业。这样的计划安排,可以保证工农业的结合充分发挥相互促进的作用。以农、轻、重为序,不仅是全国范围的计划工作的指针,也是省、市、县各级计划工作的指针。
(我国冀、鲁、豫三省在工农业结合方面的显著成效,正是贯彻了按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结果。这三个省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坚持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在资金、物资、劳动力的计划安排上,首先保证农业和轻工业的需要,下功夫抓农业,抓支援农业的工业。农业上去了,支援农业的工业上去了,整个工业也就上去了。
这三个省过去一直多灾缺粮,现在粮食已经自给有余,本来没有多少工业,现在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煤炭工业部有了很大发展。在三个省的范围内多差不多县县都有小型化肥厂、农机厂和水泥厂等。三个省的柴油机、拖拉机和载重汽车的产量比文化大革命以前增长了几倍,甚至几十倍。
河北省遵化县自无产阶级xxxxx以来,始终把农业放在首位,在县办、社办、队办的工业中发扬“穷棒子”精神。首先办了一批适合当地情况的投资少、建设时间短、收效快的轻工业企业,既为城乡人民提供了各种生活用品,又积累了资金,有力地促进了为农业服务的地方小型重工业企业,如小矿山、小钢铁、小煤炭、小水泥、小化肥、小机械、小化工等厂矿企业的发展。
遵化县总结他们处理农、轻、重关系的经验是:“以粮为纲,多种经营;以副养机,以机促农;以轻促重,以重支农”。结果,全县的工业和农业部有了较快的发展,粮食亩产在1970年跨过了“黄河”。1971年全县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的收入达一千八百三十万元,占农副业总收入的25%。
无产阶级xxxxx以来(1966-1971年)全县每年平均向国家交售粮食九千六百万斤,皮棉一百万斤,花生四百万斤。1971年全县已办起小型的轻、重工业企业一百一十个,加速了全县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的结合,又是在商品制度下的结合,因而作为商品生产规律的价值规律,对工农业生产必然要发生影响。正确地利用商品、货币、价值、价格等范畴,对工农业生产的结合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是,价值规律和同它相联系的范畴,是私有经济的产物中是资产阶级法权的体观,如果不对它可能带来的危害加以限制,就将导致工农对立、城乡对立。因此,对于同商品制度相联系的一系列工农业结合过程中发生的矛盾,需要正确处理。处理不好,工业和农业的结合就会离开社会主义的轨道。
在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的结合过程中,工业品和农业品价格上的“剪刀差”,是资本主义商品制度遗留下来的。它反映的是一种不等价的交换关系。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这种“剪刀差”是会不断缩小的。但是要彻底消灭,却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剪刀差”的存在,表明了工农之间的一种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新老资产阶级分子为要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往往要扩大这种“剪刀差”,来破坏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破坏工农联盟。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积极地创造条件,逐步缩小以至最后消灭这种“剪刀差”。
要使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能够得到正确结合,还要安排好国家收购的各项农副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比价安排不适当,就会影响集体经济按照国家计划组织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也会影响工业和农业的结合。
充分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使工业和农业能够正确地结合起来,除了坚决地把工业发展的方向转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以外,还要求尽力做到提高工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支援农业产品的生产成本,以降低支援农业产品的价格。这样做,将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发展了,工业就会更快地发展。
相反,支援农业的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或者追求利润,提高销售价格,那么,农业集体经济就会买不起它;即使买得起,也会由于支付的费用过多,而出现增产不增收的观象。这样就会妨碍工业和农业在社会主义轨道上的直接结合。
在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的结合过程中,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很尖锐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工农业结合要利用货币交换关系;而货币交换关系正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土壤。由于资产阶级的影响,由于资产阶级法权的存在,由于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必然会一批又一批地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
新老资产阶级分子总是要利用工农业之间的货币交换关系,进行投机贩卖,从中牟取暴利。对于这种资本主义活动必须给予打击;对于工农业结合过程中的资产阶级法权,必须加以限制;对于小生产者的自发势力必须进行批判。这样,才能保障工农业之间的交流活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实质是路线问题、工农联盟问题】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工农业的结合问题,不仅是这两个主要物质生产部门相互交换产品和有关国民经济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两个部门在生产中的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工业和农业的结合问题,实质上是工人和农民两大劳动阶级的关系问题。 毛主席在全国解放前夕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可见,工业和农业的结合,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面临的重大政治问题。
我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又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国家,农业的状况如何,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从来就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问题。
毛主席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新经验,不断发展了工农业相结合的理论。一九五八年,毛主席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把在优先发展重工业条件下,实行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列为总路线的基本点之一。
一九六二年,毛主席又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来看,坚持贯彻执行这个总方针,从发展农业着手来开展国民经济的建设,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次序来安排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就比较协调,工业、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就能迅速发展。
背离了这个方针,不注意充分利用和发挥农业的基础作用和工业的主导作用。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关系,都会受到影响。
在社会主义社会,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之同还存在着本质差别。这个差别不消灭,资产阶级法权就不能消灭,资产阶级分子就还有产生的土壤。要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首先必须重视农业,重视农民,重视工业支援农业、帮助农业的发展。 因此,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做好工业和农业的结合工作,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路线问题,是关系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受到xxx、xx一伙的干扰和破坏。刘少奇之流大肆散布“工业多的地方搞农业是不务正业”等谬论,推行一条“重工轻农”、“以工挤农”的修正主义路线,把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割裂开来,打击工业比重较大地区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妄图以此来削弱国民经济的基础,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工农联盟。 xx反党集团极端鄙视农业和农民,竟然污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污蔑农民“缺吃少穿”,煽动农民“吃光分光”,妄图瓦解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使资本主义在农村复辟。
我国两条路线斗争的实践告诉我们,把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关系提到理论、路线的高度来认识,才能识别和战胜修正主义路线,才有可能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工人和农民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和农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完全能够满足两者的利益。”所以,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可以成为‘真诚的联合’,‘真诚的联盟’”。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的关系。
这种关系反映了社会主义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差别逐步消灭的趋势,反映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的相互支援,工人阶级教育和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实现农业机械化,必将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工人和农民的本质差别逐步缩小以至最终消灭创造条件。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为了对外侵略扩张,对内镇压人民,疯狂推行希特勒的“要大炮不要黄油”的政策,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为此,它必然要横征暴敛,通过高征购、增加农民税负和提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等途径,对苏联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夺,苏修梦想在剥夺农民、剥夺全体劳动人民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新的称霸世界的帝国。
这样做的结果现在已经很明显了,工业和农业的直接结合遭到破坏,已恢复到按照资本主义的那种方式结合了。这种结合方式必然使农业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使城乡对立日益加剧,使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苏联人民的反抗日益增强,这种现象,预示着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制度就要解体了。
因此,能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始终存在着马克思主义路线和修正主义路线的斗争。正确处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关系问题,实质就是巩固工人阶级领导权的问题,是巩固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问题,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农民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的新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