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一)

作者:《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编写小组   更新时间:2017-05-14 10:37:10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65e6fa29e9bc5923d1d91abb8b1b24ac.jpg

  第三节 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社会主义生产高速度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和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这个需要的满足程度,同生产发展的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国防的巩固、社会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以及对世界人民革命事业的支援,都要求有社会主义生产的高速度发展来创造物质前提。

  同时,由于帝国主义统治总是在它的最薄弱的环节首先被突破,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取得胜利的那些国家,住往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这就更加强了高速度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客观需要。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高速度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毛主席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 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

  所以,社会主义生产的高速度发展不仅是一种愿望,而且是导源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客观可能性,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种表观。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社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为劳动群众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资本主义制度把劳动群众中间蕴藏着的无穷无尽的创造才能,摧残、压制和窒息了。社会主义制度使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劳动者成为国家和企业的主人。他们的劳动力已不再是商品。他们不再为任何剥削者工作,而是为自己的阶级工作。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变成了光荣豪迈的事情。这一切都使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地高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才开始真正以主人的态度来关心生产,发挥自己无穷无尽的智慧和才能。

  第二,“社会主义不仅从旧社会解放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也解放了旧社会所无法利用的广大的自然界。”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因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必然出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有计划地、合理地利用设备和天然资源,有计划地、合理地培养和使用劳动力,使劳动资源和物质资源得到充分的节约和合理的利用,因而就使得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速度,可以大大地超过资本主义。

  第三,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原来在社会生产中必然要被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用于寄生性消费的那一部分财富,如今可以用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因而为生产的扩大和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如,解放以前我国农民每年交给地主的地租,大约有六百亿斤粮食。解放以后这部分社会产品就可以用来发展集体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了。从此,生产扩大和积累增加交互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就迅速发展起来。从我国工业生产来讲也是这样。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为技术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力图采用新技术,是为了价值增殖,更多地剥削工人,只有在这个限度内,他才对发展新技术感兴趣。资本主义制度下容纳新技术的范围比社会主义制度下要狭窄得多。当某项新技术不能给资本家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时,就不会被采用。

  同时,资本家都把自己企业里所业已实现的技术革新当作“营业秘密”垄断起来,资产阶级国家并且用“专利权”等形式使资本家对新技术的这种垄断得到法律的保障,从而人为地阻碍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新技术的采用,是为了节省生产中的劳动消耗,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也是为了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改善他们的劳动条件。

  因而,技术的发展就成为劳动者的自觉要求,并且使技术革新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那种局限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任何一个社会主义企业在生产方法和技术革新方面的先进经验,都是劳动人民的财富,不应有什么“营业秘密”和“专利权”。这些先进经验经过总结和推广,可以迅速地在其他企业中得到运用。所有这一切,都大大加快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发展的速度。

  第五,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那种生产增长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的对抗性矛盾。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主导方面是有计划地创造使用价值,满足社会主义国家和劳动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

  生产增长了,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文化教育和保健事业以及支援世界革命的规模就相应扩大,劳动者的消费水平也逐步提高,永远不会有资本主义条件下那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从而为生产的高速度发展扫除了人为的障碍。当资本主义世界遭受经济危机的袭击,生产猛烈下降的时候,我国社会主义生产仍然欣欣向荣地发展,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总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保证了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社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客观规律。

  社会主义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高速度的,但也是波浪式地前进,螺旋形地上升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发展速度不可能每年都一样。有的年份增长多一些,有的年份增长少一些,这是前进中的波浪,它同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经济停滞、倒退和生产增长相交错的情况,是根本不同的。

  【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社会主义制度为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提供了客观可能性,但是,要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首先,需要有一条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路线正确了,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生产高速度发展的优越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果路线错了,或者正确路线受到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社会生产的发展就必然要受到阻碍和破坏。

  毛主席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一九五八年制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便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条马克思主义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把多快和好省统一起未。“多”是对产品数量的要求,“快”是对时间的要求,“好”是对质量的要求,“省”是对节约劳动耗费的要求。

  多快好省这几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只好省,不多快,只有那么一点点,慢得要死,固然不好;只多快,不好省,质量差,费用大,占用资金多,也不行,因为从长期看,从全局看,其结果决不可能是多快,而只能是少慢。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正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化例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生产高速度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正确地反映了全国人民要求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的革命意志。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强调了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强调了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发展。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在他们的许多著作中反复批判英雄创造历史的谬论,反复阐述劳动群众创造历史的真理。毛主席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个基本观点,极其概括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主席还一再教导我们,夺取政权要依靠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也要依靠群众。二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孔老二的忠实信徒林彪站在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立场上,对人民群众极尽污蔑之能事。他无耻地自吹他的“脑袋长得好,和别人的不一祥,特别灵”,“不是普通农民的脑筋,也不是普通工人的脑筋”,拼命贩卖孔老二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谬论,充分暴露了林彪及其一伙是人民群众的死敌。

  古往今来的无数事例证明,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只有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才能胜利地开展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这两句话,讲的是人的精神状态、主观能动性,是要求正确处理和调整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这是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条件。

  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发挥出米。总路线十分重视群众的革命干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工农兵群众、革命干部、革命知识分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力争去办好那些经过努力可以办得到的事情。

  实现多快好省,避免少慢差费,关键在于一个很大的干劲。拖拖沓沓,畏首畏尾,这也不可能,那也办不到,这种懦夫和懒汉的世界观,是同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正确地认识群众革命干劲的作用,还表现在怎样正确地调动群众积极性的问题上。

  现代修正主义者总是把物质刺激,把“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资产阶级哲学,看作万世不易的真理。他们那种肮脏透顶的资产阶级灵魂,是同工人、贫下中农为革命做工,为革命种田的崇高思想完全对立的。他们鼓吹物质刺激,是要用资产阶级思想来毒害群众,以实现他们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

  马克思主义者从来认为,调动群众积极性的根本办法是实行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群众路线。毛主席明确指出:“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广大革命群众掌握了党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必将激发出巨大的革命干劲,并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创造出人间的奇迹。

  实行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和群众路线,必须在经济上有一套比较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使广大群众和干部有统一的认识和统一的行动,去战胜困难,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

  在制定总路线的过程中,毛主席确定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加速建设内地工业,实行工业、农业并举,土法生产和洋法生产并举,大、中、小并举等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这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有利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使这些方面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支援,使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尽量避免和克服各种片面性,以保证社会主义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高速度发展。

  【我国国民经济的大跃进】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全国人民斗志昂扬,意气风发,敢想、敢说、敢做的革命精神空前高涨;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帮后进的社会主义竞赛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蓬蓬勃勃的大跃进局面

  毛主席在阐发大跃进的含义时说:“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我们所说的大跃进,就是这个意思。

  大跃进体现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志气和光荣传统。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就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工作有过这样的指示:“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

  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后,毛主席又指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

  这条路线同xxx、xx一类的崇洋媚外、投降卖国的修正主义路线,是针锋相对的。这条路线,使我们战胜了帝国主义的封锁,顶住了社会帝国主义的压力,任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风期起伏,我国经济始终扎实地蓬勃发展。我们要永远坚持这条路线。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吃足了经济不能独立的苦头。旧中国不仅重工业部门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轻工业也异常落后。长时期来,许多日用工业品都是从国外进口的,称为“洋货”。火柴称为“洋火”,煤油称为“洋油”,元钉称为“洋钉”,机织布称为“洋布”,销售日用工业品的商店称做“洋货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起了自己的各种工业部门。

  轻工业不仅部门齐全,而且许多产品已自给有余。我国自己的机械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仪器仪表工业和电子工业都先后建立和发展起来。在这个基础上,我国试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人造卫星上了天。我国第一个试验成功人工合成胰岛素,为探索生命的起源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我国第一个试制成功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

  我国胜利地研制成功了受控热核反应实验装置,在探索热核反应的和平利用方面跨入了世界的先进行列。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人民正在攻克一个又一个科学技术的高峰。我国人民用铁一般的事实粉碎了林彪一类骗子所谓“国民经济停滞不前”的无耻诽谤,用铁一般的事实向全世界证明:西方资产阶级能够做到的事,东方无产阶级固然做得到;西方资产阶级做不到的事,东方无产阶级也能够做得到。

  在科学技术和工业的飞跃发展及其支援下,我国农业机械化正在迅速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也不断取得胜利,有效灌溉面积已大大增加。农业“八字宪法” (土壤改良、肥料、水利、种籽改良、合理密植、植物保护,田间管理、工具改革)(简称土、肥、水、种、密、保、管、厂)在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除了个别年份外,我国农业生产出现了连续丰收的新局面。

  (社会主义生产较之资本主义生产有较高的发展速度,是一个客观事实。从1949年到1973年的短短二十四年中,我国农业总产值增长了一点八倍,轻工业产值增长了十二点八倍,重工业产值增长了五十九倍。)

  资本主义社会,即使就资本主义生产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十九世纪后半期来说,也从来没有达到过象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这种高速度;在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以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速度就更缓慢了。

  (我国钢的年产量从十五万八千吨(1940年)增加到二千一百万吨(1971年),只花了二十二年。而美国走完这个增长过程花了三十三年,英国花了八十六年,德国花了四十六年,日本花了五十年。

  再以生产发展较快的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为例,它的工业生产在1871年到1900年近三十年之久的期间,大约增加了三点九倍,但是在1901年到1929年期同,只增加了二点七倍;在1930 年到1959年期间,仅仅增加了一点七倍。  在1961年到1970年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每年平均增速度:美国为4.4%,英国只有2.9%。个别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在某一时期也有出现发展较快的现象,但这都是昙花一现,不可持久的。)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了辉煌胜利,但这决不是说,我们可以自满了。我国原来一穷二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现在,我国虽然取得了伟大胜利,已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国人民正在用实际行动实现着毛主席的庄严宣告:“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第六章 国民经济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第一节 有计划发展规律调节着社会主义生产

  【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

  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是在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中发展的;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则被有计划地发展所代替。这种变化,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而是由客观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的社会化的生产力,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发展,摧毁了千千万万的个体生产,建立起了社会化的大生产:成千上万的工人集合在一个工厂里,按照严密的分工进行生产;在各个资本主义企业之间,则由社会分工形成密切的依赖关系。

  例如,纺织厂需要机器制造厂供应它各种纺织机械,机器制造厂需要钢铁厂供应它各种钢材,钢铁厂需要铁矿、煤矿供应它冶炼钢铁所需要的铁矿石和煤炭,铁矿和煤矿又需要从机器制造厂获得各种采掘机械,等等,而所有各种工矿企业,都需要电厂供应电力,需要铁路、公路、海河航运企业为它们运送原料和成品。在这种社会化的大生产中,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能离开其他有关部门面单独进行生产。

  社会化的生产客观上要求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社会劳动。“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如果社会劳动在各部门之同的分配比例不恰当,各部门的产品不能按照需要相互衔接,社会生产就不能有秩序地顺利进行。

  根据生产发展需要的客观比例,在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地分配社会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办不到的。

  资本主义的生产,就一个工厂或一个垄断资本的范围内来看,是有组织的。在这个范围内,成千成万的工人都受同一个资本的支配,被分配在相互衔接的各个车间、各道工序中,进行有组织的生产。就整个社会来看,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使整个国民经济分裂成无数个独立的企业。  这些企业都分别属于不同的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所有,每个资本家都按照他认为最有利的方式经营生产。整个社会生产不是有组织的,而是无政府状态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各生产部门之间所需要的比例关系,是在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中由价值规律调节的。为着追逐最大的利润,资本家之间进行着你死我活的竞争。资本家就象逐臭的苍蝇那样,随着市场价格的自发波动,乱哄哄地时而把资本投入这个部门,扩大这种商品生产;时而把资本投入那个部门,扩大那种商品生产。在这样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国民经济的平衡问题,往往需

  要通过经济危机,通过生产力的巨大破坏,才能获得暂时的、强制的解决。

  为了粉饰资本主义,欺骗劳动人民,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考茨基之流和垄断资产阶级的御用经济学家,炮制出“有组织的资本主义”和“有计划的资本主义”的谬论,硬说由于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只要资产阶级国家采取一定的财政金融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就可以使资本主义经济计划化,从而消灭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避免失业和经济危机。

  这种谬论曾遭到列宁的严厉批判。列宁指出,“所谓用卡特尔消除危机,这是拼命替资本主义粉饰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慌话。相反,在几个工业部门中形成的垄断,使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所特有的混乱现象更加厉害,更加剧烈。”列宁作了上述论断以来,几十年过去了。这几十年中,资本主义经历了多次严重的经济危机。

  一九七三年底,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又爆发了一场自三十年代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猛烈下降,整个国民经济一片混乱。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面前,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者的谎话遭到了彻底的破产。

  社会主义制度使生产的社会化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使各个生产部门之间保持平衡的必要性,也就更加突出了。为了保证满足国家和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就必须高速度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高速度发展,就必然要求对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进行有计划的调节,使社会主义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如果听任社会主义企业也象资本主义企业那样各自为政地盲目经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便无法顺利开展,社会主义经济也就丧失了它的固有特征,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最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

  在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地分配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完全可能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了资本主义所无法克服的各生产部门之间、各企业之间的利益对立,使生产具有直接的社会性,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统一组织全社会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用计划来指导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地协调地发展。恩格斯早就预见到:“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这样,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开始发生作用了。这个规律要求国民经济一切部门的发展,都要遵守国民经济中客观存在的各种比例关系,服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的统一领导。

  用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来代替竟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标志着人类自觉地创造自己历史的开端。在竟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不是人统治物,而是物统治人,劳动者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资本家也无法摆脱在人们背后起作用的那些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支配。

  在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自觉地利用客观经济规律来创造自己的历史。这种自觉创造历史的活动,表现为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地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根据客观规律制订出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计划,并通过有组织的活动,来实现人们预期的结果。

  毛主席高度评价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计划改造世界的自觉活动,指出:“人类的发展有了几十万年,在中国这个地方,直到现在方才取得了按照计划发展自己的经济和文化的条件。自从取得了这个条件,我国的面目就将一年一年地起变化。每一个五年将有一个较大的变化,积几个五年将有一个更大的变化。”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毛主席的这个科学论断是完全正确的。仅仅经过三个五年计划,中国的面貌就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就已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改造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民经济的几种主要比例关系】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要求通过制定计划,并且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的需要,自觉地调整计划,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不断地克服不平衡和不按比例的情况,使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按比例地协调地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点,首先就需要知道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究竟客观上有哪些比例关系?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只有首先明白这些客观的比例关系,计划工作才有正确的出发点。

  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四个环节中,生产是决定性的一环。在生产领域中,农业和工业又是两个最重要的部门。因此,农业和工业、农业内部、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是整个国民经济中三种十分重要的比例关系,这三种比例关系搞好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平衡就比较好办了。   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比例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是互为条件的。工业部门的职工需要农业提供粮食和各种副食品,轻工业需要农业提供原料,而不论轻工业或重工业都要以农业部门作为它们产品的重要市场。

  反过来,农村人口需要工业提供日用工业品,农业生产需要工业提供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电力等等生产资料,而农业部门的产品除了自给性的那一部分以外,都需要以工业和城市人口为市场。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这种密切的相互依赖的关系,由于工农业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又是工人和农民、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所以,保持工农业之同的正确比例,使它们相互促进,就是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一个关键间题。这个问题我们在下一章还要专门论述。

  农业内部的比例,包括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之间的比例,以及种植业内部的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各个分业部门之同的比例。

  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粮食生产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广积粮”。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生产搞得好不好,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本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粮食生产具有这样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处理农业内部的比例关系的时候,必须坚持以粮为纲。经济作物和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都不能脱离粮食这个纲。

  粮食生产在整个农业中占着决定的地位,要处理好农业内部的关系,任何时候都必须首先抓好粮食生产。但是,粮食生产是不能孤立地发展的。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林业、畜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是发展林业和畜牧业的必要条件,但林业和畜牧业又反过来影响农业。

  树木和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侯,保护和发展牧场,开辟饲料、肥料、燃料来源,是农牧业生产的重要保障。畜牧业特别是养猪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林业(主要是农业)提供有机肥料,反过来促进农、林业的发展。

 

  毛主席早就指出:“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毛主席的指示深刻地闸明了农、林、牧的辩证关系,指明了农、林、牧三结合是正确处理农业内部比例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发展农村副业和发展渔业,使之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和为出口服务,是向生产的广度进军的重要方面。这对于增加农村集体经济资金积累,促进城乡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作用。

  至于农业内部除了粮食以外其他各个分业部门,如棉花、油料作物、麻、丝、茶叶、糖料作物、蔬菜、烟叶、水果、药材以及其他杂项作物,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同粮食生产有着密切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反映了农业中客观存在的比例关系,是正确处理农业内部比例关系的指针。农业内部的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客观上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粮食生产的发展是发展多种经营的前提条件, 多种经营的发展又能在肥料、资金等方面促进粮食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要求在以粮为纲的前提下,考虑到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对于农、林、牧、副、渔和粮、棉、油、麻、丝、茶等等的生产,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使它们相互促进,全面发展。

  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比农业内部的比例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但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也有一个纲,这个“纲”就是“钢”。因为有钢就有机器,有机器就可以发展各种各样的工业。工业以钢为纲,反映了工业内部比例关系的主导方面。工业各部门的发展,都要以钢铁工业的发展为基础。

  要搞好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除了必须贯彻“以钢为纲”的方针以外,还必须注意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比例关系:

  第一,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轻、重工业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依赖关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防止忽视轻工业的偏向。毛主席制定的轻、重工业同时并举的方针,科学地反映了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保持轻、重工业按比例发展的唯一正确的方针。

  第二,原料工业和加工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例如,冶金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之间,化工原料工业和化工制品工业之间等等,都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原料工业没有加工工业同它配合,产品就没有去路。加工工业没有相应的原料工业同它配合,原料就没有来源。这两者之间虽然谁也离不开谁,但在一般情况下,矛盾的主导方面在原料工业。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加工工业如果得不到充足的原料供应,设备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对于立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发展原料工业,特别是发展在原料工业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采掘工业,大打矿山之仗,注意保持原料工业和加工工业的平衡,是十分重要的。

  原料工业和加工工业的上述关系,对于同一工业部门内的各个分业部门,也是同样适用的。如钢铁工业就整个来说是一个原料工业部门,它为机器制造业、建筑工业等部门提供原料。但在钢铁工业内部,采矿、冶炼、轧钢这三个分业部门之同,采矿又是钢铁工业的原料来源,因此要以采矿为基础,建立三者之间适当的比例关系。

  第三,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国防工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个拳头,是对付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侵略,援助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必不可少的一个工业部门。但是,国防工业的发展要以基础工业的发展为前提。

  恩格斯指出,“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没有冶金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电子仪表工业本基础工业的发展,国防工业是上不去的。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脱离基础工业,孤立地发展国防工业。不仅不能带动整个国民经济,而且必然破坏国民经济。林彪一伙鼓吹“军事工业可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并竭力反对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的结合,其罪恶目的就在于破坏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为他们阴谋发动反革命政变服务。

  我们只有按照毛主席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的理论,在加速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来发展国防建设,把国防工业的发展,紧密地同基础工业的发展相联系,保持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的平衡,才能使国防工业和整个工业都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

  第四,各个工业部门内部的比例关系,如机器制造工业内部主机和辅机、整机和配件的比例关系,纺织工业内部纺、织、染的比例关系,等等。这些比例关系的保持,从理论上讲是很容易明白的。但是在实践上,由于实行商品制度,由于计划安排上的缺点,由于重主机、轻辅机,重整机、轻配件那种“只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也会使主机和辅机、整机和配件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

  为了在工业内部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需要对商品制度加以限制,并在生产计划上作出妥善的安排,同时必须不断对那种“只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的思想进行批判。

  农业内部、工业内部以及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中极其重要的比例关系,是整个国民经济平衡的基础。除此之外,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还有不少重要的比例关系。

  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比例关系就是一个重要的比例关系。马克思把运输业列为采掘工业、加工工业和农业之后的第四个物质生产部门。社会化的大生产,必须保证各个部门、各个企业及时得到原料、材料、燃料的供应,并及时将产品从生产地运往消费地。

  有计划的生产,需要有计划的运输来紧密配合。交通运输业是“先行官”。采矿、建厂,首先就要准备好运输条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如果落后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不能及时运到,产品不能及时运出,那就会极大地妨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文化教育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也有一定比例关系。文化教育是上层建筑,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适应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要求。

  文化教育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必须同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相适应,才能保证源源不断地把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输送给国民经济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部门,才能保证人民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逐步提高,满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的比例关系,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都是很重要的比例关系。这些比例关系如果安排得不妥当,也将妨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一方面的问题,将在第十二章里加以分析。

  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比例关系,即生产增长、文化教育发展和人口增长之间的比例关系。

  物质资料的有计划的生产,文化教育事业的有计划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有计划的人口增长,即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有计划地进行劳动力再生产,有计划地安排人民生活、保护母亲和儿童健康,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前提。没有计划生育,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所谓计划生育,不是单纯的节制生育,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在人口稠密,出生率高的地区,要提倡晚婚和节制生育、在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则采取有利于人口增长的措施。总之,要使人口的增长同国民经济时有计划发展相适应。

  马尔萨斯主义者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特有的相对人口过剩规律,说成是绝对的自然规律,目的是掩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马尔萨斯人口论总是把人看成一种消极因素,把人当作单纯的消费者。马克思主义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人是社会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人首先是生产者,其次才是消费者。

  而且,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有计划的增长,总是比人口的有计划的增长更快。我国建国以来的二十五年(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四年)中,人口尽管增长了百分之六十,但粮食却增长了一点四倍,棉花增长了四点七倍,轻工业品增长几倍、十几倍,重工业品增长幅度更大。反动的马尔萨斯人口论,不仅在理论上早已被马克思主义者驳倒,而且已被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完全粉碎了。

  人类社会只有发展到了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计划生育才开始有了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产象物的生产一样是无政府状态的、只有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掌握了政权,掌握了社会的生产资料,处于社会主人地位以后,才开始有可能象对物的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那样,也对人的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

  恩格斯说:“如果说共产主义社会在将来某个时候不得不象已经对物的生产进行调整那样,同时也对人的生产进行调整,那么正是那个社会,而且只有那个社会才能毫无困难地作到这点。”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带有旧社会的痕迹,因此,计划生育还不可能毫无困难,还会受到旧的习惯势力的抵制。

  但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加强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并在经济上、技术上采取适当措施,计划生育是可以逐步推广开来的。这是劳动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一种表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种表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