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周家庄人民公社简史

作者:桃花舍主人  更新时间:2024-10-13 20:31:59  来源:桃花舍翁公众号  责任编辑:复兴网

  现在的河北省晋州市(原称晋县)中部有一个“周家庄乡”,它虽然与我国其它作为县(区)以下一级的农村基层行政区划单位一样都称为“乡”,但却名同而实异:它不仅具有乡级行政单位职能,更是一个集体所有制的经济实体——农工商合作社,全乡(社)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土地集体耕种,企业集体经营,社员集体劳动计工分,粮食集体分配,收入集体分红,实行生产队、乡(社)两级所有,乡(社)一级统一核算,它的三套领导班子(乡党委、政府、合作社委员会)互相交叉任职,领导班子成员绝大多数为不脱产干部,靠工分获得集体分配的粮食和分红。它的这种制度,仍然基本保持着西元1982年之前人民公社的体制,而它的这种制度背后所体现的爱国爱党、公平公正、勤劳诚实、共同富裕的理念,也正是当年人民公社建立的思想基础,所以,它实质上依然是周家庄人民公社。

  周家庄人民公社起源于西元1948年,至今走过了七十六个年头。现在,它共有四千五百多户,一万三千多人,划分为十个生产队;有近两万亩规整的方田,实行规模化种植,主要是五大生产基地:一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四千亩葡萄基地,三千亩梨果基地,两千亩苗木基地;产业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畜牧业、旅游业、林果业;社集体有几亿元公共积累,一亿多元再分配风险基金;全体社员早已实现了劳动田园化、生产机械化、生活城市化,享受集体提供的全方位生活福利保障。它是新中国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一个典范,在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历史中,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乃至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写下了并仍在书写着重要的光辉的一页。

  以下是笔者搜集整理的周家庄社会主义农村改革历史的大致过程,题之曰:

  周家庄人民公社简史

  西元1948年,周家庄村完成土地改革,二百三十四户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时年二十七岁的雷金河任村党支部书记。

  西元1949年,与全国其它地方一样,土改后周家庄村原来的贫苦农民们仍然处于不利的地位:各家各户各自单干,地块分散、贫瘠,有的农户缺劳力,有的农户缺牲口、农具,大多数农户种地困难,靠天吃饭,遇到天灾人祸仍然出现卖地卖儿的情况,少数原本富裕的中农和新发家的农民则有实力放债牟利、收买土地。如此下去,解放前农村的贫富分化状况势将重新出现。

  这一年,周家庄村有一户人家卖了儿子,有农户准备出去逃荒要饭。

  面对这种状况,党支部书记雷金河先后召集党支部委员、党员、干部、积极分子和全体村民大会进行讨论、宣传,决定落实上级提出的“组织起来搞生产”的号召,互助合作,共渡难关。雷金河等党支部成员率领全村党员共同凑集一石米,帮助卖儿子的户把孩子赎了回来。

  西元1950年春,周家庄村曹同义等三户农户组成农业生产互助组。

  这年,国家号召农民种棉花,村党支部积极响应,组织党员、互助组带头,发动全村多种爱国棉,带动农户纷纷效仿,全村棉花获得大丰收,既为国家作了贡献,又使农民有较好的收益。曹同义互助组扩大到七户,带动全村又组成二十五个长期互助组、五个临时互助组,参加农户共九十五户,占全村农户的23%。

  互助组的原则是土地等生产资料归农户私有,农忙时各家互相帮工,以工换工。这能够解决大多数农民的生产困难,带有社会主义的萌芽。

  这年,周家庄村建起了全县第一个农村图书室,藏书四百多册。同时还开办了农民业余学校。

  西元1951年,周家庄村党支部继续组织农户多种棉花,全村又获得棉花生产大丰收。在这年的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中,全村农民一次性捐献棉花一万一千斤。

  这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农业互助合作会议,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在此《决议》指引下,当年11月,周家庄村的曹同义、李五金、雷增成三个互助组合并,又吸收另外几户贫农,建立了晋县第一个初级合作社——曹同义农业生产合作社,共二十户,有耕地一百九十四亩,水车四架,大车三辆,役畜八头。

  西元1952年7月,周家庄村又成立了王增福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二十户组成,有耕地一百八十二亩。同时,这一年村里长期互助组增加到四十九个、临时互助组增加到三十七个。至此,周家庄村参加互助组和合作社的农户达到三百六十九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7.7%,在晋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走在前列。

  这年秋天,在村党支部积极领导和帮助下,经过酝酿协商,曹同义合作社由二十户扩大到一百零二户,成为晋县第一个超百户大社。同时,全村还有九个小社。至此,全村入社农户达二百七十二户,占参加互助合作农户总数的73.7%,使合作社成为周家庄村互助合作运动的主要形式。

  周家庄合作大社成立后,党支部书记雷金河与党支部委员、社委会委员通过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制定了社员劳动生产“定额计分”法,共一百九十三项,编成手册,作为记工分的依据。“定额计分”法的核心主旨是同工同酬、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均衡贫富,它调动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保证了劳动质量,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加了生产效益,还培养全体社员形成有理想、守纪律、讲诚信、遵公德、爱集体的社会主义风尚。

  这年,合作大社开办了香油坊,既为社集体增加了收入,又给农田提供了肥料。

  这年8月,晋县第一所县办初级中学在周家庄村开办,招生四个班,有学生二百多名。

  这年,周家庄村的合作社和互助组在生产中开展了爱国丰产劳动竞赛。

  这年秋后分配时,党支部和社委会开会决定,所有分配给社员的粮食、物资,一律由集体派人、派车送到各家各户。这个规定,以后经过初级社、高级社、联村大社、人民公社、农工商合作社,一直坚持实行着,于细微处体现出社会主义精神。

  西元1953年1月,周家庄村合作大社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其第一章第一条开宗明义写道:毛主席指示,组织起来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农业合作社是全体社员唯一正确的道路。

  这年,合作大社购买了第一台五马力柴油机,打了第一口水井,开始了农业灌溉机械化的初始步伐。

  西元1954年2月,周家庄村合作大社和另外九个初级社、十三个互助组联合起来,成立了周家庄农业生产合作社,共四百二十五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7.8%,基本上实现了一村一社。

  同月,在村里建立了河北省第二拖拉机站。

  这年,周家庄合作社购置了四台柴油机,扩大了农田机械灌溉的面积。

  这年,《河北日报》刊载了周家庄合作社农业生产管理的经验,省委的主要领导同志到周家庄视察指导,苏联驻中国农业顾问率农业代表团前来参观,周家庄合作社的劳动管理图片、模型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

  这年,周家庄合作社开办了畜牧场、养猪场、养羊场、油坊、粉坊、醋厂、木厂、磨坊、砖窑、运输队等集体副业,增加了收入。

  这年,周家庄村建立了保健站,有三名医生。

  以上合作社都属于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初级社的主要原则是土地等生产资料仍归各户所有,土地参与分红,生产资料由合作社租用,生产成果按土地和劳力以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这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

  西元1955年6月,周家庄村遭受狂风、暴雨、冰雹的袭击,合作社即将收割的小麦被砸在泥里,棉花被砸成光杆,青苗被砸摊在地。党支部书记雷金河带领党员、干部稳定人心,部署安排,率领社员们对绝收的抢种、断苗的补种,还发动全村男女老少收割倒地的麦秸,扫起掉落的麦粒。发挥合作社集体的力量,经过半个多月苦战,抢回的麦粒仍然合到每亩一百八十四斤,棉杆上又长出嫩芽,谷子则每亩平均收获四百五十斤,获得丰收。当年,周家庄合作社按时按量上缴了公粮,社员们衣食无忧。

  这年11月,在农业合作化运动新高潮的鼓舞和推动下,中共晋县县委决定把周家庄合作社作为全县合作化运动的重点,准备让其扩大规模,由初级社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

  这一年,周家庄合作社的劳动生产“定额计分”法增加到二百三十项。

  这一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周家庄合作社办社成效的科教片《大社经营管理的经验》在全国放映。

  西元1956年2月,周家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相邻的刘靳庄、北王家庄、南王家庄、张家庄、北捏盘五个村的初级社一同转为高级社,随即,这六个高级社联合成立联村大社,称为周家庄高级农业生产联村大社,共有农户一千五百零九户、六千六百八十六人。全社划分为十个生产队,周家庄村有四个生产队,北捏盘村有两个生产队,其余四个较小的村每村一个生产队。雷金河被选任为这个联村大社的党总支部书记兼社长。这就是后来的周家庄人民公社的基本范围,一直保持到今天。

  高级社的基本原则是土地、农具、牲畜等生产资料全部归社集体共有,牲畜、农具作价入社作为社员的投资款,待以后由合作社偿还,全体社员按劳动工分获得粮食、钱物的分配。这是废除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性质了。

  周家庄高级联村大社成立后,取消了土地分红,实行完全的按劳分配;制定并颁布了《周家庄高级农业合作社社章》共九章四十九条,规定了本社的性质、社员的权利义务、土地及生产资料基本建设、劳动组织和劳动纪律、劳动报酬、财务管理等;全社统一实行原周家庄合作社的“定额计分”法,并将内容完善增加到五百四十二项。在粮食种植计划方面,确定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方针,以易存活、产量高的玉米、谷子、山芋等粗粮作物为主,既保证了完成上缴公粮任务,又保证了社员口粮。

  同时,雷金河组织党支部委员和社队干部开会讨论联村大社财务管理规则,决定实行“队财社管”,即合作社统一管理各生产队的财务,以便社里、队里和社员都参与管理,统一核算,民主理财,集体决定,互相监督,杜绝浪费。这个规则从此一直执行下来。

  这年,全社共有柴油机十台,合五十马力。

  这年5月,全社各村普遍遭受暴雨、冰雹灾害,庄稼大面积被淹。党总支部书记雷金河带领支部委员、党员、干部,组织社员到田里突击排水,清除淤泥,抢救倒伏的幼苗,补栽受损的棉苗、谷苗和玉米,追肥助长,并扫起收回被砸落的麦粒十二万斤。8月,又遭受洪涝灾害,全社丰收在望的庄稼都浸泡在水中。危急时刻,雷金河召集党支部会议决定:全社一盘棋,舍马车、保主帅,牺牲一个,保护多数,确定地势较低的第六生产队为蓄水区,各队该排的水、该挡的水全部汇向六队,秋后分红时全社找齐。这个决定保住了九个生产队的庄稼,第六生产队的庄稼则全部受灾绝收。到年终结算时,全社统一核算,平均劳动日值1.947元,第六生产队劳动日值1.889元。六队的社员感到满意,全体社员则一致赞扬合作社大集体的优越性。

  这年下半年,由于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出现一些联村大社管理混乱、经营不善、难以继续维持的问题,上级要求将联村大社都分割为户数、人数比较少的小社,一时形成政治风潮。周家庄联村大社也被上级要求分开,但广大干部群众认为自己的大社管理得法,生产发展,抗灾力强,效益巨增,社员收入增加,都坚决不同意拆散大社。党总支部书记兼社长雷金河根据社员意愿,顶住政治压力,据理力争,最终说服了上级领导,得到组织肯定,使周家庄联村大社体制保持不变。

  这年9月,根据联村大社社大人多的有利条件,经党总支部和社委会充分动员,一千二百名男女社员进行了平整农田的大会战:挖平高地,垫起低洼。这是联村大社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的开始。

  这年,联村大社制定了《社规民约》,统一规范全体社员的日常行为,以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集体主义道德、精神。

  这年,联村大社畜牧场产幼畜十九头。

  西元1957年农历正月,在书记、社长、队长的率领下,周家庄联村大社又开始了搬走沙丘的会战。社员们不畏严寒刨挖起沙土,用铁轮车、胶轮车、独轮车、小拉车甚至靠人挑担运走。经过两个冬春的艰苦奋斗,他们搬走了大小八个沙土岗,不仅消除了以往一刮大风就流沙四溢毁坏庄稼的危害,还为集体增加了一千多亩农田。

  这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做好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管理工作的指示》。党总支部书记雷金河贯彻中央的指示,根据周家庄联村大社的实际生产管理状况,连续组织召开党内党外各种会议,听取大家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统一大家的思想,坚定大家的意志,制定实施了联村大社对各生产队进行生产劳动管理的办法——“三包一奖”生产责任制。

  “三包一奖”生产责任制的大致内容是:合作社对各生产队实行包工、包产、包成本,超产奖励,减产处罚。其中“包工”是指对农作物的投入工时进行包工,“包产”是指对农作物的产量进行包产,“包成本”是指对各类农作物的投入费用包成本,“超产奖励,减产处罚”是指超产部分奖励、减产部分惩罚,均按一定的比例进行。

  这个“三包一奖”生产责任制是周家庄联村大社农民在新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革中的创举,它和生产队对社员实行的“劳动定额”岗位责任制(“定额计分”法)一起,不仅调动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培养了社员们的组织观念、纪律意识、劳动境界和集体情怀,造就了一支新型的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大军。它从制定后就一直坚持不懈实行到现在,是使周家庄合作社(人民公社)经济发展、长盛不衰的法宝,护卫着合作社(人民公社)巨轮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这年,联村大社畜牧场产幼畜二十四头。9月,河北省农业厅在《河北农业》期刊发表《周家庄农业社繁殖牲口的经验》文章,介绍他们的方法,在全省推广,此后外地前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

  西元1958年,毛泽东主席称赞“人民公社好”,媒体和各级政府大力宣传,周家庄联村大社的社员积极响应,雷金河率先组织成立了晋县第一个人民公社——黎明人民公社,并被选任为公社党委书记。

  这年,公社一次性购置三十辆胶轮大车,连同原有的十辆,共四十辆。

  这年,公社组织二百多名劳力、四十辆大车,对第六生产队的二百亩土质板结、不长庄稼的胶泥地进行了治理:拉来沙土,掺和在胶泥土里,使板结地变松软,而挖走了沙土的沙丘则变成了平坦的农田,一举两得。接着,动员社员拆掉旧炕、破房、旧墙,捣碎后送往正在治理的胶泥地里,改良土壤,增肥地力。这改良后的二百亩土地,当年就获得了较好的收成。

  这年秋后,公社又组织若干个作业组,每组十几个人,由一名有经验的老农带队,将全社高低不平的地块进行修整,使之平整光滑,确保灌溉时水流顺畅。

  这年,公社成立了打井队,购买了全县第一台煤气机(煤气机以煤气为主要燃料,煤气与空气通过混合室混合后进入气缸,在活塞接近压缩行程上止点时,喷入少量柴油作为引燃燃料将混合气点燃,从而为机械提供动力。它适用于农村)、第一台锅驼机(锅驼机,是将蒸汽机安放在锅炉上面或旁边,并与水泵、阀门等辅机组成的一个整体动力机组,其原理是让从锅炉来的蒸汽进入蒸汽机,在汽缸中膨胀作功,使主轴转动而输出机械功。锅驼机与水泵、水车相配可进行灌溉排水,与发电机相配可发电,并可直接驱动脱粒、碾米、榨油、锯木、食品加工和机械制造中的各种工作机械。它用煤炭、木柴、重油等做燃料,适于农村使用)。

  这年,公社购买了拖拉机、拖车和平车,开始尝试机械种地。

  这年,响应中央“人民公社必须大办工业”的号召,公社办了农具修配制造厂,自行研制了脱粒机,实现了庄稼收获半机械化。还开办了小型磷肥厂、粮食综合加工厂、轧花厂等一批企业。

  这年,公社畜牧场产幼畜八十八头。

  这年,按照《国家农业发展纲要》中“村村通电话,户户通喇叭”的要求,公社自埋电杆,自架电线,自购交换台,购置一台一千瓦的有线广播扩大机和一台发电机,给每户社员家里安装了小喇叭,这便于全社开广播大会,方便社员听农业技术、听中央的精神,还能听音乐、听戏曲,使全社的气氛更加健康活跃。

  这年,公社建起一座文化宫,内设图书馆、游艺室、音乐厅等,还建有敬老院、幼儿园、洗澡堂。同时,为周家庄十七位在解放前的革命斗争中牺牲的烈士建立了纪念塔。

  这年,公社获得大丰收,拿出二十万元偿还了一部分高级社成立时社员的投资款。

  这年,周家庄公社与马于公社、东卓宿公社合并组成一个“大公社”——东卓宿东风人民公社。“大公社”成立后,周家庄公社改称生产大队,但仍保持着联村公社体制。

  这年,“大公社”刮起“共产风”,对社内资源进行“一平二调”(即“贫富拉平,平均分配”,“无偿调拨生产大队资产”),周家庄生产大队(公社)成为“平调”的主要对象。雷金河面对一时风潮,冷静思考,对“大公社”的“平调”风、浮夸风和生产上的瞎指挥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抵制。

  西元1959年11月,秋收之后,周家庄公社组织一千一百名精壮社员开始建设方田的大会战。此次建设方田的对象是全社七千亩棉田,规划方案是:一,铲除田间多余的道路,使土地连片,并可腾出耕地一千五百亩;二,削平田间多余的田埂,以便耕种;三,将原来东西垅走向的田地改为南北垅走向,使之易于耕作,易见光照,有利于庄稼生长;四,重新规划设置田间道路,使之便于耕作,便于农用机械行走;五,新开辟的田间道路两旁植树,既充分利用空间发展林业,又益于观赏。经过一冬季苦战,七千亩棉田变成了规整的方田,耕作方便,浇灌方便,促进增产。这是周家庄公社第一次规划方田建设,又一次显示了大集体的力量。

  这年,公社还组织人马突击一个月,把一条坑坑洼洼、灌木丛生的干沙河荒地填平整治好,为集体增加土地一千亩。

  这年,全公社排灌机械达到三十台。

  西元1960年,周家庄公社排灌机械达到三十一台。

  这年,为了发展电力灌溉,公社开始筹备办电。公社党委书记雷金河主持召开多次会议,提出:咬紧牙关,勒紧腰带,从手指头缝里省出钱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俭节约,一切为了办电。这年9月动工办电,公社投资十一万元,架起十多公里长的高压线,安装了变压器和电动机,实现了全社农田电力灌溉,公社小工厂用上了电力机械,社员家里也用上了电灯。

  这年,公社畜牧场产幼畜一百八十八头,自用有余。

  这年,周家庄村建立卫生所。

  西元1961年,周家庄公社缴售给国家皮棉七十多万斤,余粮二十二万多斤,获得奖励粮二十多万斤,化肥三十五万多斤,饼肥五十五万斤,还有布票。公社粮棉双丰收的经验刊在当年12月3日《石家庄日报》头版头条。除了完成国家的、分给社员的,公社还拿出一部分多余的小麦抵还了社员在高级社成立时的部分投资二十四万元。

  这年,公社购置电动机二十一台。

  这年,全公社有牛一百七十二头,马三十九匹,骡一百零二匹,驴一百八十六头,猪两千六百三十九头,羊七十二只。

  西元1962年,东卓宿东风人民公社撤消,周家庄恢复为原来联村大社规模范围,仍称周家庄人民公社。

  这年,为了适应农村的管理水平,中央提出人民公社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即“三级(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所有,队(生产队)为基础”,要求划小生产队,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而周家庄人民公社坚持“三包一奖”责任制,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很强,生产发展,生活殷实,社员心向大集体,不愿拆散划小。公社党委书记雷金河又一次顶住压力,尊重群众意愿,依靠组织,实事求是,敢于担当,没有划小生产队,仍然坚持以公社为核算单位的体制。当年晋县所有的公社和全国其它人民公社都实行了“三级所有”的体制,周家庄公社是少有的“两级所有”大集体。

  这年7月4日夜,冰雹突袭周家庄公社,连下三阵,共计三十分钟,全公社十个生产队无一幸免,田野一片狼藉,庄稼全部遭灾。公社党委书记雷金河带领干部迅速进行灾情摸底排查,确认全公社七千八百亩棉田受灾面积达82%,其中砸成光杆的三千一百八十三亩,粮食作物受灾面积达70%,两千两百亩春谷被砸摊在地,三百亩玉米、六十亩高粱、七百六十亩亩红薯、花生、蔬菜、果园……有的被砸了个稀巴烂,有的被砸得残缺不全。这是合作化十年来受灾最严重的一次。公社党委书记雷金河主持召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果断决定各队先自救,然后再互救,号召全社自力更生,团结抗灾。全体社员立刻紧锣密鼓地投入救灾:7月5日当天就有一千多亩地被抢种;7月6日,受灾较轻的五队套着八张犁耙赶来支援三队,一天抢种一百多亩;九队、十队帮助六队抢种了二百多亩。全公社仅用五天时间就完成了抢种任务。在这次灾情中,全公社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发挥集体力量,发扬协作精神,互帮互助,干脆利落,争取了时间,奠定了抗灾保丰收的基础。到了秋天,全公社各类庄稼都获得了较好的收成。社员们情绪高涨,感慨地说:这么大的雹灾,这么好的收成,真是受灾不见灾!多亏了集体力量大,要是单干,今年的灾情就熬不过去了,还得受苦受难。

  这年,全公社的电动机扩增到四十九台,实现了一井一机一泵。

  这年10月,周家庄公社出席全国棉花会议,荣获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嘉奖令。

  西元1964年,周家庄公社电动机发展到七十九台。

  这年9月,在著名诗人、作家组织下,社员们举行了棉田赛诗会。

  西元1965年,周家庄公社合理安排粮食和棉花种植面积,实现了粮棉双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四百五十多万斤,完成了国家征购任务,满足了社员口粮和牲畜饲料,还向国家多缴售粮食二十多万斤;棉花总产量达到九十余万斤。

  这年,“四清”工作组进入周家庄公社查账,怀疑一笔归还高级社成立时社员投资款的账目有问题,对雷金河进行审查,最后事实澄清,工作组道歉后撤走。

  西元1966年,雷金河受到错误批判,被撤销党、政职务。

  西元1969年,周家庄卫生所扩大为卫生院,各生产队都建起了卫生所。

  西元1970年,根据全国各地兴办“五小工业”(小钢铁、小煤炭、小水泥、小化工、小机械)的经验,周家庄公社办起了规模较小的钢铁厂、化工厂、机械厂,使全社工副业收入比重大幅提高。

  西元1975年春,晋县水利局在周家庄公社搞机井平面布局和垂直布局试点,全公社一万五千亩土地,平均达到千亩一眼深井、二眼中井、四眼浅井的要求,实现了深、中、浅结合,提高了农田灌溉标准。

  西元1978年12月,晋县县委为雷金河平反,他重新出来工作。

  西元1979年,周家庄公社粮棉双丰收,完成了国家征购任务。公社被评为全国棉花生产先进单位和农业先进单位,受到国务院嘉奖,雷金河去北京出席了表彰大会。

  这年,公社实施了一系列改善社员生活的举措:投资四万元办起了养老院;投资八万多元先后兴建了几座水塔,铺设管道,使全体社员家家用上了自来水;投资三千元兴建了副食厂,生产酒、酱油、醋、点心;投资八万多元建了粮食加工厂,对全社指标内口粮免费加工;成立了服装加工厂,承担孤寡老人、五保户服装加工、被褥拆洗;购置了十七台电视机,让社员看到电视节目;办起了高考补习班,为参加高考的学生补习功课;等等。

  这年,公社制定《九年义务教育条例》,要求全社适龄儿童、少年必须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由公社集体负担学生的教育费用。

  西元1980年,雷金河恢复周家庄公社党委书记职务。

  这年,公社党委根据全国粮食形势的变化,研究决定大幅增加优质小麦的种植面积,压缩高粱、山芋和玉米等粗粮的种植面积,使社员由吃饱转为吃好,饮食质量大为提高。

  这年,公社党委根据国家需要和本社有利条件,大幅增加棉花种植面积,实行棉田生产责任制和科学管理,获得了本社有史以来棉花生产特大丰收,亩产达到一百七十一斤,收入三百四十万元,比1979年增加两倍,既支援了国家建设,又提高了集体和社员的收入。

  这年,全社工农业总产值七百一十五万余元,其中工业产值二百三十七万多元,农业产值四百二十八多万元,林业产值三十三万多元,其他十五万多元。社员人均收入达二百二十八元,比1979年增加了八十三元。除留公积金、公益金和再分配基金二百零三万多元外,公社拿出十三万余元全部还清了高级社成立时社员的投资款。

  这年,公社首次购置了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

  西元1981年,周家庄公社发挥种植棉花的技术经验特长,主动向县领导要求多种棉花,既帮助别的公社解了种棉难题,又为县里消除了种棉任务压力。这年,公社棉花亩产量和总产量大幅提高,收入大幅增加,社员人均分配四百元,远高于晋县其它公社的人均水平。

  西元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田、农具、牲口和社队企业拍卖所得等公社集体财产全部拆散分给各农户),周家庄公社党委书记雷金河对此不以为然,周家庄公社的干部群众也不赞成。这年11月30日,周家庄公社十个生产队同时开会举行社员公决,全社三千零五十五户一致表态:不分田,不包干,不单干,还是集体干!其中第一生产队二百七十四户在表达不分田单干的意见书上签名并摁了红手印,这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那十几户农民为了分田单干“按手印”之事形成强烈对比。由于全体社员的强烈要求和雷金河的多次反复据理力争,最终以“公社”改称“乡”的形式,保留了周家庄人民公社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体制。雷金河任乡党委书记兼乡农工商合作社社长。

  这年,公社建成了全省第一座农民文化宫,内设文化中心站、影剧院、图书阅览室、会议室、讲座室、游艺室、广播室、浴池、灯光篮球场、游泳池等。

  这年,雷金河主持党委会,通过了全社新农村建设规划,其主要内容是:全社六个村在各自原址拆旧建新,名称不变。各村街道规范宽窄,一律南北为街,东西为路,大街宽九米,小街宽六米,路宽五米,通往县城的干道宽十六米。所有出村街道均与田间公路直通,方便农业生产。周家庄村是全社经济、文化中心,是公社管理机构所在地,建东西大路一条,南北大街两条,政府、合作社、医院、文化、教育等主要公共建筑和社办企业,集中分布于周家庄村直通县城的东西大路两侧,按功能分区,东端为文化活动中心,西端为工业小区,中段为教育和商业服务中心。新建住宅楼房一律为二层小楼,党员、干部、社员宅基面积标准完全一致。

  会议还制定通过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指导思想、宅基地发放使用原则、标准规格、投资和施工、建筑队管理、组织领导。其中规定:社员建房办法为自建公助,公社集体提供平价砖、钢筋等,公社建筑队免费建房,由公社集体负担工分,建筑队不吃户饭、不吸户烟,等等。

  这年,公社实行了十二项福利保障举措,惠及全社每一名社员,主要包括:对老年社员实行津贴制;对农民干部实行退休制;对五保户、残疾人实行生活费用供给制;对烈军属实行优抚制;对全体社员实行水、电、合作医疗优惠制;对全体社员实行生活补贴制。这些福利措施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周家庄公社一直实行下来。

  西元1983年,周家庄乡(社)新农村建设正式开始。由于广大社员对拆旧建新犹豫观望,党委会要求书记、队长带头拆掉自家旧房建新楼房,从而以表率作用带动了群众,使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这年1月,中国剧协河北分会在周家庄举行电影《嫁不出去的姑娘》评论研讨会,专家和社员们一起看电影、评电影。

  西元1984年2月,六十三岁的原党委书记雷金河主动辞职退休,县委任命雷玉良接任乡党委书记。雷金河一直是不脱产干部、农民身份,晋县县委曾五次要将他转为脱产国家干部并予以提拔,都被他婉言谢绝。

  这年,乡党委调下了十二名年纪较大、文化较低的乡、队老干部,提拔了二十一名年富力强的干部。

  这年,乡党委制定三项规定:一、全乡各级干部不准以任何借口动用公款吃喝;二、不准请客送礼,不准拿集体一草一木徇私情;三、享受补贴工分的“泥饭碗”干部不准误工记工、变相多记工分。

  这三项规定被严格地执行着。

  西元1985年3月14日,周家庄乡(社)运动会开幕,有参赛运动员一千一百多人,设十六个比赛项目。

  这年8月13日,《河北日报》发表通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明乡——晋县周家庄乡开展两个文明建设的调查》。同年11月,中共河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周家庄乡“文明乡”称号。

  这年,全乡(社)有牛二百一十六头,马二百六十匹,骡二百四十匹,驴三百一十头,猪两千四百三十七头,羊一百零八只。

  西元1986年3月,党委书记雷玉良主持修订了周家庄乡(社)《干部约法三章》、《干部守则》、《党员十要十不要》等规章制度,同时又修订、制定了《社规民约》、《关于制止红白事铺张浪费的几项规定》和《企业管理几项规定》等,以刚性条文确保全乡(社)干部群众风清气正。

  这年12月,周家庄乡第四届运动会举行。

  西元1989年3月,河北省建设委员会授予周家庄乡(社)“全省文明村庄”称号。

  西元1990年1月,国家建设部、《建设报》、《农民日报》联合举办全国农村建设文明村镇评比活动,周家庄乡(社)获授“文明村镇”称号。11月,建设部在天津召开全国村镇建设工作会议,党委书记雷玉良应邀出席,周家庄乡(社)名列受表彰单位,获“全国村镇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这年,全国棉花生产形势的严峻状况更加严重,原因是分田单干后,个体农户因地块零散、劳力紧缺、费工费力收益不高、虫害除治困难等因素而不愿意种棉花的情况愈演愈烈。晋州市(晋县)作为河北种棉大县压力很大,政府领导要求周家庄乡(社)为市分忧,多承担种植棉花的任务,乡党委书记雷玉良无条件接受任务,他召集党委扩大会议讨论、研究,决定以全乡(社)耕地面积的一半种植棉花,以保证完成国家的棉花收购任务。

  这年8月,全乡(社)七千多亩棉田发生严重棉铃虫灾害。由于虫子抗药性增强,农药除治效果甚微,情况紧急,乡党委火速决定打一场人海除虫战役,组织两千五百多名社员下棉田手工捉虫,对残余的棉虫再用农药喷治,奋战一个月,全歼害虫,保住了棉花。9月,全国棉花会议十二省视察团前来参观考察,对他们的管理成绩给予高度评价。

  棉花收获、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后,全乡(社)还有数量可观的超收棉花,按政策可以进入自由市场卖高价,当一些厂家找过来欲高价收购时,党委书记雷玉良一律婉言拒绝,说:我们是集体,集体不跟个体比,他们愿意卖给谁是他们的自由,我们就是平价卖给国家。

  这年,乡(社)集体开始有计划地购置大中型联合收割机,逐步实行粮食作物的机械收打、汽车运输。

  西元1992年,周家庄乡(社)集体企业发展到十八家,有修配厂、印刷厂、五金水暖厂、轧钢厂、建材厂、纸箱厂等工业企业十一家,商业、建筑、运输企业等七家,社办企业收入在总收入中居绝对优势。全乡(社)集体企业都实行职工全员承包、厂长责任制,绝对禁止个人承包,以防止集体公有财产被化大公为小公甚至被私人窃取占有等弊端。企业内部管理实行责任制和劳动定额管理,这同农业生产的“三包一奖”责任制性质相同。

  西元1997年,雷宗奎接任周家庄乡党委书记。

  这年,周家庄乡(社)开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了五大农业基地:一万亩育种小麦基地,四千亩葡萄基地,三千亩鸭梨基地,一千亩苗圃基地和两千亩大棚蔬菜基地,全是无污染、无公害生产。

  西元1998年,东北松花江流域发生水灾,周家庄全乡(社)捐款捐物达五十多万元。

  西元2001年,周家庄乡党委书记雷宗奎兼任乡长。

  这年12月,雷金河逝世。他是周家庄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改革的大公无私领头人、坚定无畏主心骨。当时一副挽联充分表达了周家庄全体社员对他和他毕生事业的尊崇:爱国家,爱人民,大家怀念老社长;有工做,有饭吃,群众拥护集体化!

  西元2003年,周家庄乡(社)投巨资建防渗垄沟,总长十万一千多米,铁管出水口五千七百零七个,节约耕地一百一十亩,每年节约水一百万立方米,还节电节时,使一天十二小时浇地的亩数从过去的十二亩增加到十九亩。

  这年,建起了农民乐园,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内设园林花木、景观雕塑、歌舞平台、健身广场、红歌音响等。

  西元2004年,周家庄乡(社)建起了高标准的现代化奶牛场,生产高质量、无公害牛奶,获得河北省和国家农业部的鉴定认证。

  西元2006年河北推行“撤乡并镇”,整个晋州唯有周家庄乡单独保留下来。

  西元2007年,周家庄乡(社)开展特色旅游业,被河北省旅游局确定为首批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这年3月,乡党委会议决定建立周家庄互助合作纪念馆。

  西元2008年,周家庄乡(社)农业生产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模式、新格局、新面貌、新效益,集体企业呈现了快速、高效的发展形式,还举办了两个合资企业。

  这年4月3日,周家庄互助合作纪念馆正式开馆。

  这年,建设了高标准的幼儿园。

  这年,周家庄村被晋州市纪委确定为廉政教育基地。

  这年,全乡(社)党员及部分群众捐款十多万元支援汶川地震灾区。

  西元2009年,周家庄乡(社)开始启动高标准新住宅社区建设,目的是让本乡(社)新农村建设走向更高档次、更高品位,追求环保、生态、节地、舒适。新住宅楼由乡(社)集体投资,建成后以成本价分配出售给有本乡户籍的社员。新住宅社区的规划主要是:把六个自然村合并到两个村,形成两个社区,计划二十年完成。建设集中的新住宅社区,便于给全体社员家庭集中供暖、供气,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可以节约出宅基地一千八百多亩,增加集体生产用地。

  这年,乡(社)合资企业阀门厂生产的阀门产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该厂是长江以北大型阀门生产企业,产品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国内各省市。

  西元2010年3月,晋州市委正式提出“周家庄文化”的概念。“周家庄文化”的关键基础是周家庄精神,其内涵是: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走共同富裕之路,不让一户贫困,不让一人掉队。

  西元2013年4月,周家庄乡(社)举办了梨花节、油菜花节、草莓节、百花园观赏节。

  西元2015年,全乡(社)农业生产完全实现了耕作田园化、灌溉管道化、生产机械化、管理科技化、种植规模化。社员人均现金分配一万三千多元,人均纯收入一万八千多元。

  ……

  ——————————————————

  主要参考资料:《周家庄:中国农村奇迹》,刘国运著,河北人民出版社西元2016.11出版。

Baidu
map